湘西州文化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发展模式创新推动
湘西州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与其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相匹配。 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和短板。
产品同质化发展明显
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发展明显,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面。 湘西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几乎所有文化产业园区都根据土家族、苗族的风俗习惯创作文化艺术项目。 苗族有佩戴银饰和使用银器的习俗。 工业园区内银制品加工店随处可见,至少有两个园区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以农业特色产品为主开发的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园也存在同质化现象。 例如,古丈拟建设的全地形茶旅游文化观光园,依托的是金茶,但金茶种植在湘西州较为普遍。 还有其他县市。 因此,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园区特色,推出有影响力的产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认真思考。
市场主体薄弱
目前,湘西州文化产业园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 文化产业园的发展为湘西人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立工作室,较为分散地利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旅游产品。 但市场主体较小,不利于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 例如,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的投资者在园区管理和运营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近年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游客锐减,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发展受到明显影响。 由于市场主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滑。
三、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以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改变以往“围一块地、布局多个产业、发展多家文化企业”的传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在文化保护生态、园区管理运营等方面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和产业集群建设。
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园区生态圈”支撑模式。 充分发挥平台与孵化器的耦合作用,围绕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功能。 从短期经营向价值投资战略转型,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突破区位方面的空间障碍; 产业从文化驱动转向数字驱动,实现信息的优化利用; 从财富优先向人才优先动态转变,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人才“蓄水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产业机制由个体经营向市场联盟转变,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构建企业与政府交流机制下的“企业主导”模式。 国有企业运营的文化产业园区与政府关系密切。 他们在政府监管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因此,需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综合运用产业扶持政策,谋求园区长远利益,为产业着想。 园区的长远发展和品牌塑造。 同样,民营企业在运营文化产业园区时,也需要与政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提供业务指导,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准度。投资,少走弯路。
构建文化产业集群支撑模式。 随着张吉怀高铁的开通,交通区位的改善将增加湘西州的投资吸引力,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将迎来机遇。 规划文化产业园项目,或运用产业链思维,围绕主导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强化某些产业链环节; 或发展蜂窝式产业集群,推动同类型文化企业集聚园区,相互交流、学习、创新。 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投资者,为打造大品牌奠定基础。 通过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改变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不突出的局面。
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由于文化的强大渗透性,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抓住这一趋势,发展跨境文化产业园区。
发展文化产业与山水旅游的跨界园区。 在猛洞河、福建门、红石林等自然风景区,不断丰富湘西特色文化内容,推动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高文化产业比重。 打造现场表演,需要找到与景观旅游的跨界结合点。 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 湘西州文化产业园要想走这条路,就必须与众不同,与山水旅游相契合。 省内外其他地方的情况有所不同。 打造一批文化产业与山水旅游跨界公园,体现湘西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展示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与工业生产跨界园区。 如今,产业也可以找到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发展跨界融合产业。 酒鬼集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正在考虑建设以“酒鬼酒”品牌为核心的酒鬼文化产业园,并已做出规划。 除了展示酒鬼的工艺外,还应该展示湘西当地居民的饮酒文化,并将饮酒文化嵌入到公园的建设中。 此外,探索湘西州其他可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业,借鉴九龟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新型跨境文化产业园。
发展文化产业与农业生产跨界园区。 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初,吉首市艾口茶叶合作社艾口茶旅游小镇特色产业园、花垣县十八洞金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茶特色产业园、龙山县西乐百合食品有限公司“西乐”百合特色产业园、宝泾县林荫茶叶有限公司金茶特色产业园等4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入选省级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这些农业特色产业园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园区,既是农业产业园,又是文化产业园。
发挥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文化企业兴,文化产业园兴;文化企业兴,文化产业园兴;文化企业兴,文化产业园兴。 文化企业强,文化产业园区就强。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成效取决于园区文化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成效。 文化企业做强了,税收增加了,产业园区的发展就有了经济基础。
振兴小微文化企业。 湘西州拥有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园区企业大多是具有湘西特色的小微文化企业。 因此,园区总投资方应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 引导和鼓励发挥“专业、精准、细致”特色,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将文化产业与民宿旅游相结合,让游客过夜体验当地特色旅游项目。 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帮助这些小微文化企业参与省内外文化和经贸交流活动,从而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助力文化企业走出湘西州。
通过整合扩大文化企业规模。 要创造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需要依靠大公司。 对于同类型的文化企业,可以考虑整合到更大的文化企业中。 比如既从事文化表演的企业可以整合,也从事银器加工的企业可以整合等等。 具体来说,主要应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各自的资源渠道、网络关系,通过整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二是整合人力资源,汇聚文化创意人才。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汇聚一堂,发挥各自优势,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打造错位发展品牌,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细分特色资源。 湘西文化旅游的主要特点是神秘。 大山深处积淀的文化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因此整体品牌是“神秘湘西”品牌。 如果每个公园都使用“神秘湘西”品牌,就会失去特色,因此有必要打造子品牌。 对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进行梳理、分类和宣传,比如特色是什么,为什么成为湘西特色,资源与其他地方相似,有哪些“特色”,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并细分。 鉴于湘西文化资源丰富,应大类细分,使文化产业园更加细化、特色鲜明。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园区总体向“一园一特色”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 具体来说,可以在某个公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湘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可规划建设展示土家节庆活动、土家饮食文化、土家风俗习惯、土家民居建筑文化、苗族节庆、苗族饮食文化、苗族风情及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的文化产业园。 总之,游客应该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以便在A公园体验一种文化,在B公园体验另一种文化。
规划并建造一个飞地公园。 打造土家族文化展示飞地公园,在各县市均衡布局。 建设以土家节庆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以土家饮食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以土家风俗习惯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以土家民居建筑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然后根据土家民居建筑文化进行合理布局。资源空间分布规律。 这样才能留住游客,才能让文化旅游产业活起来。 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也将充满活力。 例如,金茶种植比较普遍,但金茶文化旅游产业园不可能到处建立。 相反,它们需要被细分以建造独特的飞地公园。 (作者: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