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长江巫峡绮丽三峡古栈道充满扼守神秘色彩

游客在巫山县游船上欣赏城市夜景。 (2022年6月13日摄)记者谢志强/视觉重庆 摄

旅游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_旅游地区传统文化有哪些_旅游地区传统文化

游客在巫山县文峰风景区栈道上拍摄红叶。 (2021年11月26日摄)记者谢志强/视觉重庆 摄

远处的山像黑色的雏菊,近处的水微微泛起波纹。

六月的长江巫峡,美丽而幽深。 云雾缭绕的神女峰就像一位身披轻纱的少女,在群峰之中驻足眺望; 江上碧波荡漾,廊坊满载游客的船只驶过。 悬崖峭壁上的千年悬棺和古老的三峡栈道,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巫山守卫着重庆的东大门,是游览长江三峡的必去之地。 千百年来,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萨满文化、神女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存,汇成璀璨的巫山文化。

巫山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围绕考古研究和传统文化创意转化,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积极融入文化融合、联动和共享。发挥长江流域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从“观赏风景”向“品质文化”转变。

加大文物保护和研究力度,丰富长江文化内涵

位于长江巫峡口,白墙灰瓦、形似汉代宫殿的巫山博物馆矗立在江畔。 6月1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云阳出发,于下午2时30分抵达博物馆。 预约参观的市民纷纷入场。

广场上,一座新建的仿汉阙式建筑南北对着主体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即将开业的二期展厅,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打民俗文化,目前已进入项目招募阶段。” 巫山文化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谦说。

2012年,巫山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第六届国际红叶节的标志性景点。 以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吴文化为主线,充分展示了巫山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

三峡是长江文化的重要源头。 张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建设初期,他们对三峡历史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出土文物3万多件,是库区出土文物最多的区县之一。

在巫山博物馆三楼的“洋河遗产”展厅,记者看到,陈列着巫山出土的商代至明清时期的精品文物百余件(套)。

“没想到古代还有巫山烤鱼。” 展厅内,一尊憨态可掬的东汉灶俑吸引了公众驻足观看。 陶俑微笑着,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条大鱼。 他用手按住鱼,跪在膝盖上,似乎准备大显身手。

“这尊炊事俑是巫山麦陀墓地出土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张谦说,厨子雕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习惯,为巫山烤鱼的起源提供了考古证据。

陶俑是巴蜀汉墓中常见的陪葬品,也是巫山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他们的表达方式自由而多样。 除厨房俑外,还有歌舞俑、奏乐俑、说唱俑等。

目前,巫山博物馆馆藏藏品4万余件,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民国的各个门类。 其中,珍贵文物1422件(套),数量仅次于三峡博物馆。 但由于条件所限,过去巫山文物的保护多以发掘而非研究为主,不少文物只是简单地保存在博物馆里。 近年来,巫山加大考古文物研究力度,取得了一些新发现。

厨房俑旁边,一尊不知名的陶俑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陶俑屈膝蹲在桶上,表情幽默。 “这个陶俑原本叫‘楚公’,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陶俑所表现的可能并不是‘楚公’的场景,而是东汉时期的一种舞蹈。” 张谦表示,目前,他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旅游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_旅游地区传统文化有哪些_旅游地区传统文化

据了解,今年巫山博物馆启动了多项与大溪文化遗址、龙骨坡文化遗址、鎏金青铜器等相关的研究项目,包括龙骨坡遗址周边考古发掘、探索早期人类起源等。东亚等地,将进一步丰富长江文化的内涵。

讲好长江故事,让游客放慢脚步、驻足停留

长江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长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更是通过文旅融合讲述长江沿线的文化故事,让千年文化遗产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峡是我国走向世界的第一张旅游名片。 巫山也因此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 然而,在经历了90年代末的旅游高峰之后,三峡游客总量有所下降,巫山旅游也进入了瓶颈期。

“如果留不住游客,风景再美也是枉然。” 巫山旅游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将文化嵌入旅游,打造属于巫山的文旅IP,是让游客放慢脚步、驻足停留的重要手段。

夜幕降临,一艘汉唐风格的游船从巫山县旅游码头出发。 船上传来丝竹声,身着汉服的演员用歌舞传达当地特色文化。 窗外,河岸霓虹闪烁,以光影为墨。 裸眼3D投影以千年崖壁为画卷,解读长江三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去年巫山红叶节期间推出的旅游项目——大型长江夜游“三峡之光”。 为什么要建设如此大规模的夜游项目? 该负责人坦言,其目的是整合巫山独特的萨满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资源,通过声、光、演员互动表演等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展示,让巫山文化瑰宝活起来、深入人心。

“巫文化的神秘和女神的激情融入到歌舞表演中,光影交织,乘坐游船就能领略巫山的文化历史,简直令人震撼。” 来自主城的游客刘天宇看完《三峡之光》后兴奋不已。 一路上,他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拍摄河岸边的夜景。

据了解,自去年启动以来,大型长江夜游项目“三峡之光”已累计接待游客3.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万元。

“三峡之光”只是巫山围绕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凸显文化提升文化旅游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当地不仅将特色文化融入景区建设,还深挖IP资源,开发文创衍生品,迎合新生代消费需求。

依托红叶文化,当地发展了红叶雕刻,可以用作书签,也可以装在木制相框里装饰。 小红叶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价格一下子涨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不仅丰富了旅游业,也帮助当地村民脱贫增收。

“以前巫山红叶只有秋冬季节才能看到,有了树叶雕塑,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红叶之美。” 在小三峡游客集散中心,一名来自北京的游客拿着新购买的红叶。 老鹰无法放下它。

数据显示,去年国庆期间,巫山陆路游客量首次超过水上游客量。 巫山烤鱼、女神大道走红抖音,成为巫山旅游网红IP。

协同上下游,整合链接长江文化旅游资源

巫山博物馆大溪文物展区展示了各种墓葬造型。 出土的石器和彩陶具有冲压纹、弦纹、雕刻纹等装饰元素,呈现出巫山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在一座坟墓前,张骞停了下来,说道:“这就是大溪文化的代表——曲肢葬的习俗。” 对于这种极其独特的古代丧葬习俗的解释,学术界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有专家认为,这是为了模仿母体内胎儿的形状,以便人们死后能够安息。

位于巫山大溪乡大溪村的大溪遗址,是我国大溪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得名地。 此外,大溪文化遗址还广泛分布在三峡地区、江汉平原、洞庭湖等地区。 在大溪文化中,这样的未解之谜还很多。

旅游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_旅游地区传统文化有哪些_旅游地区传统文化

张骞认为,要解开这些未解之谜,需要加强与长江沿线各省市的交流互动,通过资源整合和互补,进行系统的发掘研究。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目前,长江遗产保护仍较为碎片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扭转这一短板的契机。” 张潜说道。 比如,高铁建成后,他们希望将四川三星堆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连接起来,举办一些新石器时代的展览,吸引更多外省市的游客来博物馆参观。了解巫山文化,传承长江文化遗产。

不过,巫山县文化和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也坦言,为促进长江沿线省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联动、共享,当务之急是要着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制定相关建设规划和各省市地方规划。

当前,重庆正着力推进“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是依托山水奇观和文化底蕴,以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推动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三峡旅游高质量发展。 “这或许可以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一些探索。” 负责人信了。

比如,前几年,巫山、奉节、云阳三地联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各区县每年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主席,协调解决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交通互联互通、产品打造、区域融合、宣传推广、营销推广、线路互动、市场共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做大“三峡”旅游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长江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统筹协调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配合相关规划制定,提升长江文化资源影响力,加快创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该负责人强调。

抓住高铁通车新机遇

巫山以“旅游+”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城镇群。 也是重庆正在打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郑渝高铁建成通车后,将缩短巫山与主城区及周边区县的距离。 抓住高铁时代新机遇,巫山将如何推动旅游业升级发展,构建“旅游+”产业融合格局,赋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巫山县副县长水伟良。

重庆日报:巫山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优势?

水伟良:“生态”和“人文”是巫山的两大瑰宝。 我们不仅拥有“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终年云雨”的山水美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地。长江三峡地区,培育“千年古镇、万年文明”的文化气质。 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是亚洲人类的起源;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大溪文化遗址,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我们还有巴楚文化、诗歌文化、女神文化、三峡文化等,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生态”和“人文”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底气”,也将推动我们积极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重庆日报:近年来巫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水伟良:这几年,我们着力打造“三峡”品牌,打造“小镇集群”,充分利用绿水青山资源,打造了一批优质旅游产品提升巫山旅游品质。 “十三五”期间,巫山建成1个5A级、3个4A级景区群。 巫峡神女风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全区水路环路贯通,形成“全景游三峡”格局。 旅游接待总量年均增长17%,综合收入421亿元。 同时,高标准打造生态养生养生旅游,在“摩天岭森林、平草田园、航空”五大小镇探索打造康养、医疗、休闲体验等综合度假新模式。旅游、温泉度假、青山田园”。 描绘巫山云雨长江新画卷,巫山云雨养生旅游度假区被授予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此外,随着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龙骨坡遗址申遗程序正式启动,巫山又多了两张世界级名片,旅游声誉进一步提升。得到进一步增强。

重庆日报:抓住高铁互联互通新机遇,巫山将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水伟良:随着郑渝高铁的开通,巫山将形成“周边1小时、主城2小时、国内主城4小时”的三大交通圈,巫峡川路正在成为一条通途。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学好用好“两山理论”,深化落实“两条现代化道路”,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 以神女等核心景区为“支撑”,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以巫山云宇养生旅游度假区为“引擎”,打造高品质国际养生度假胜地; 以城市“两河四岸”、神女文化等为“依托”,打造高峡平湖山水文化名城; 以大溪文化、萨满文化等为“背景”,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

具体来说,一是围绕“五里浦”、“宁江渡口”、“大长湖”生态价值转型、“三峡之光”夜游和“三峡里·竹枝村”文化旅游区消费产品 热门旅游产品。 二是完善摩天岭镇基础配套设施和商贸服务,加快推进摩天岭森林小镇、航空居住小镇建设,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森林养生康养旅游县。 三是优化巫峡、神女景区南北水陆环路和小三峡、小三峡东西水陆环路,打造大厂古迹等优质景区镇、大场湖、神鱼谷、五里坡大峡谷、夏庄田路等,带动沿线景区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 四是以龙骨坡遗址、大溪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为重点,加强与四川、湖北、浙江等沿江省市的交流,加强资源互补和整合,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文化旅游带建设,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左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