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的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
江西庐山风景区风景如画。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江油文化传承千年,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 它经历过大浪,不断被拉伸。 涌现出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等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了优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灵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甘坡子弟传承过去,继往开来,创新创造,不断展现江西文化新风采,创造赣鄱文化新辉煌。
海量典籍中记载着充满人文气息的江油故事。 一卷又一卷、逐字逐句充满了家国情怀; 文物古迹见证了江西、鄱地的财富和自然瑰宝,一砖一瓦、一石一树都诉说着历史的敬畏。 。
今天的江西,不变的是守护文化根基的赤子之心,不变的是弘扬民族精神坚如磐石的信念。 当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吹响,当文化“软实力”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硬支撑”,当“国潮”流行、“国风”吹起,江西日益懂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
“藏中万花——江西省全国善本古籍馆藏特展”在江西省图书馆举办。 分阶段展出图书馆入选《国家善本古籍名录》和《江西省善本古籍名录》的古籍以及其他珍贵藏品。 藏有古籍160多部200余卷。新华社记者 周蜜 摄
汇聚江油经典,汇聚甘鄱之魂
“只有殷祖才有书典。” 对于中国人来说,“着书立史”是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基础。
走进江西省委宣传部牵头的《江右文库》编辑部,《[嘉靖]江西通志》、《豫章书》、《[光绪]江西通志》等六类通志《通史》排列整齐。 这是“江油图书馆”今年3月出炉的第一批成果。 磁性的青色书籍封面上,铜镜形状的主题图案古朴典雅,吉祥动物图案描绘得细腻。 正中为“江油文库”四字篆书,庄重典雅。
“江油”是一个古老而雅致的称谓。 唐初,天下分十路,江西属江南路。 后来江南路又分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属江南西路。 古人以西为右,历代诗词歌赋中常用“江右”来指称江西。
江油的文化脉络源远流长,文脉充沛。
在诗歌方面,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派,黄庭坚创立了江西诗派,杨万里创立了程斋诗派;
在歌词方面,《全宋词》收录了江西诗人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 “宋词四大祖师”中,颜书、颜几道位列第二;
在文学方面,唐宋八大文学家中有三位是江西人。 欧阳修以文章闻名于世,被尊为“一代文学大师”;
……
江西作为文化繁荣之地,拥有许多优秀的历代古籍。 据统计,全省现有各类古籍100万余册,其中善本5.5万册,江西人文字1万余种。 但由于保存保护条件差,虫害严重、霉变、老化等原因,部分古籍面临失传的危险。
“虽然我省古籍编纂出版工作一直在进行,但与丰富、庞大的古籍史料相比,编纂和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古籍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并加以利用。” 《江油图书馆》副主编、主任陈世祥说。
为此,江西省学术界、出版界的相关专家几十年来一直呼吁建设江西省图书馆。 但由于种种限制,图书馆建设未能顺利实施。
永远记住,会有回响。 去年5月,《江油图书馆》编译出版项目启动,为江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是江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研究和出版工程。 它将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秦汉至清末江西学者的著作,分为“目录”、“文献”、“地方志”和“精华”。 《研究篇》共五篇,计划编译出版1600册,共计约8亿字。
《江油图书馆》的编写出版,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论江西整体文化建设这是对当代的贡献,也是对未来的裨益。 千秋庞大的系统工程。 江西坚持把握历史主动权,延续江西文化文脉,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严把编辑质量关,努力把“江油图书馆”打造成培根铸魂工程、赣鄱文化标识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强省示范。 项目。
只有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编纂出版工作,才能把《江油图书馆》打造成彰显江西特色、江西风格、江西形象的经典之作。 《江油图书馆》编辑部主任游道勤表示,江西在立足自身、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社科、档案馆等单位优势的同时,还邀请了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省外专家数十名参加。 团队中有70多岁、80多岁的老人,也有二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古籍出版周期长、专业性强、收入低。 如果后续出版一本“大书”,编辑可能会从满头绿发变成满头白雪。 “江油图书馆”从2021年启动筹建到后期项目图书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将历时10年。
李建全,一名90后年轻人,是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首届硕士生。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转行,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古籍行业。 2021年,已经在武汉成家立业的他,听到“江油图书馆”即将上线的消息,既兴奋又迷茫。
“很多错过的机会都是一生的遗憾,这一次我不想留下任何遗憾。” 怀着对古籍的热爱,李建全从武汉辞职回到南昌,加入“江油图书馆”的编辑队伍。 时间与古书相伴。
江西省抚州市新城区矗立着一组书形雕塑。 该雕塑群形似三本“背靠背”打开的书籍,分别收录了王安石、曾巩、汤显祖三位历史名人的《景公变法》、《曾子文章》和《汤翁四书》的功绩。梦”。 新华社发(资料页)
书中宇宙浩瀚,心中日月长存。 正是因为一代代古籍工作者甘愿孤独,在古籍中耕耘多年,江油经典才能延续。 每翻开一页,就如同打开了一扇历史之门,记录着先辈们的创举,激励着后人的奋斗。
有学者评价,《江油文库》的编辑出版,将把甘鄱文化的遗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必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甘鄱文化曾经有多么辉煌。 必将激励江西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思万年,见万里。 回望历史深处,《江油图书馆》封面铜镜上的铭文愈发深刻——“修史立典,保存历史,启迪智慧;以史为镜,鉴古鉴今”。并了解未来。”
岁月无声,文物历千年。
江西省博物馆内,一件浅褐色、土状的破损陶片静静地躺着,不起眼,甚至比工地上的废品还要惨不忍睹。
“距今已有2万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测年最早的陶器,比东亚等地区的陶器早了3000年。” 说起这件事,85岁的考古学家彭世帆眼里仍然闪烁着光芒。
20世纪90年代,彭世帆作为中方副队长,参与了中外联合考古队对上饶万年仙洞、吊通环遗址的多次发掘。 新发现震惊世界:距今约2万年的最早陶器、距今1.2万年的最早陶器、远古时期最早人工栽培的水稻植硅体……这两处遗址使人类文明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江西地处江南腹地,西汉之前一直被历史学家形容为蛮夷之地。但考古发现表明,江西在中华文明诞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彭世帆说道。
数据显示,江西省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32831件,确立了江西省文物大省的地位。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遍布全省。
“江西的陶瓷、矿冶、城市遗址在全国都有较高的地位。”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监管处处长王勤红表示,近年来,江西省考古工作者陆续调查发掘了一批古文化。 废墟和古墓中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和遗物,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民的历史足迹。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吉安新干县一个曾经被称为“三把伞”的地方。 当地村民在秋季例行水利工程建设中发现大量绿色金属,引发抢劫。 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到,在后来被命名为兴安大洋洲遗址的地方抢救出475件商代青铜器,打破了学术界“长江无法超越商文化”的认知。
与大洋洲遗址隔河相望,有樟树吴城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 遗址中心是一座面积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古城。 这意味着,当时的江西先民已经塑造了中原和三星堆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有10处遗址历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考古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3个项目入围在《中国世界文化》中。 遗产初步名录”。 甘鄱大地上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展示的重要载体,也是江西人民的信心源泉。
考古人员清理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地五号墓内棺(2018年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万翔摄
近年来,南昌汉代海昏国考古也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文化事件。 作为汉武帝的孙子,刘贺一生经历了国王、皇帝、公民、侯四种身份,颇具传奇色彩。 这个传说在他死后仍在继续。 2011年,他的墓地因遭抢劫而被抢救性发掘。 墓葬和墓地的完整,首次展示了西汉诸侯的陪葬制度。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被专家评价为“代表了当今中国一流的考古水平、文物保护水平和展示水平”,并几乎获得了国内所有考古奖项。
“在发掘过程中,邀请媒体跟踪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让公众了解考古过程,近距离体验考古工作。” 汉代南昌海昏侯国考古负责人杨军表示,“公共考古”让江西的考古成果不再“隐藏”在学术报告中,江西的历史文化可以“活”在人们面前。民众。
考古人员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遗址主棺室发掘现场清理文物(2015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万翔摄
为加强遗址的现场保护和展示,江西还在遗址上建设了国家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2.03平方公里。 遗址公园集山、水、城、墓为一体,成为展示汉族文化的重要地标。 参观当读者走进其中,就进入了一本立体的汉代历史文化教科书。
在江西,“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 其中,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尤为典型。
很多人对江西的了解都是从对景德镇的了解开始的。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外景。 馆内陈列明清御窑考古遗址出土和修复的珍贵文物近800件(套),其中包括一件明成化时期彩鸡杯半成品另有明宣德青花龙纹蟋蟀罐。 、明正统至天顺年间青花如意头形枕等。新华社记者 黄鹤勋 摄
走进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千年瓷都的魅力扑面而来。 考古学家进行了多次发掘,在遗址内发现了丰富的遗骸和文物。
御窑厂遗址是中华陶瓷文明的重要基因库,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019年,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将推动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列为重大龙头项目和项目。
“瓷魂——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预展在江西景德镇举行。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6件入围作品展示了近年来当代陶瓷艺术的最新成就。 这是展出作品《汉风·传记系列》(2022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蜜 摄
“景德镇市正在全力申报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千年窑址,传承历史文脉。”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馆长翁彦军说。
这里的科研人员还邀请国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以2000万件古陶瓷为基础,共同打造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 他们将用现代科技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唤醒那些曾经沉睡的人们。 地下文明的记忆。
未来,一个“活的”古陶瓷数字世界,将成为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送给全球陶瓷文明发展的又一礼物。
图为江西省元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文娟。 她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观看与青花有关的展览。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用文学塑造旅行,用旅行凸显文学
夏夜,南昌市西湖区万寿宫历史文化区。 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一名脸上蒙着纱布的女子在窗边拉着二胡,引得游人驻足聆听。
虽然五一假期已经过去,但来这里休闲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街区内具有赣派历史风格的建筑古朴典雅,让人仿佛穿越回了一百多年前的老南昌。 江西南昌总商会旧址改建为万寿宫文创旗舰店。 店内充满了南昌方言、道教元素、南昌民俗、长寿祈福等文创产品。
“南昌真是‘热’,我们店今年一个月的销量就和去年持平了。” “95后”何泽文是万寿宫文创旗舰店的店长。 她和她的同事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感到受宠若惊。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南昌旅游订单整体数量较2019年增长50%以上。
市民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游览(2022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万翔 摄
千载万寿宫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底蕴。 万寿宫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相传东晋时期,道教景明派创始人徐逊用铁链将祸害百姓的恶龙锁在铁柱上,使南昌风调雨顺。 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万寿宫祭祀他。 明清时期,万寿宫随“江油商帮”传遍天下,成为赣文化的重要标志。
为了传承1600年的香火和文化文脉,南昌市于2013年启动了万寿宫历史文化区建设。南昌市西湖区委书记陶一国介绍,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区以文化为先,以“轻度假、微旅游、慢生活”为特色,让商业资源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去年,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街区”。
“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大众旅游的迫切需求,仅仅打造旅游景观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新需求。” 南昌万寿宫文化街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营销与文化创意事业部销售总监陈冲表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带来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倍增综合效益。
在陈冲的家乡景德镇,文化旅游市场也呈现“火爆”态势。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领略中国瓷都的千年文化,还可以展望美好未来的宏伟愿景。
除了丰富的瓷都历史,还有吸引游客的年轻时尚的陶瓷文创区,包括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文化创意区、陶阳里御窑风景区、和三宝国际瓷谷。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景区景点备受青睐。
“老瓷厂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陶溪川品牌推广负责人刘跃强表示,今年以来,陶溪川文创街已举办陶然集艺博会、国潮文化节、路演等10余场大型活动,单周末全天客流量。 游客人数超过1万人次,月均游客人数12万人次。
江西省婺源县嘉鲁油纸伞制造厂拍摄刷有桐油的油纸伞(2023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洋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打开江西旅游热点地图,“文化”与“旅游”更好对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上饶婺源,古徽派建筑间轮流上演武术、徽剧、傩舞、水边婚礼等各种表演,让游客目不暇接。 盛大的烟花表演在夜空中绽放,绚丽无比,将游客的梦想带回惠州;
在赣州,游人可以感受浓浓的宋代古韵,或登高眺望“玉古台下的清江”,看到漳公河与贡江的交汇处,将它们与古人的心灵相连。辛弃疾、周敦颐; 或者走进客家围屋,体验客家民俗建筑文化,吃赣南小吃,欣赏传统技艺;
全省各地博物馆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走进江西省博物馆,身着汉服的讲解员优雅端庄,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江西历史文化的古韵。 游客可以欣赏博物馆内的文物并选择自己喜欢的。 文创产品犹如穿越回千年前的繁华市集,体验一场独特的古汉风情之旅;
……
2016年2月11日,游客在参观以江西著名建筑“万寿宫”为主题的灯组。新华社记者周蜜 摄
从大城市到小乡村,从商圈到博物馆,江西不断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天地,让人们在旅行中了解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成为旅游新趋势。新时代的旅游业。 。
“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江西旅游发展的鲜明特色。”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毅表示,文化是基础,商业是载体。 旅行是驱动力。 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碰撞出新火花,让江西历史街区“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走红”、文化旅游市场“提振”。
2021年7月23日,曹家祥在黄陵“晒秋”(手机摄)。新华社记者 邢光利 摄
传承优秀文化,滋养精神根源
浔阳河畔,谷雨诗会。
“桃李树春风,一杯酒,江湖雨夜,十年灯火”,“千山倒木,天远月沿澄江水清”……今年4月,“诗与人·江西诗派”诗歌朗诵会举行。 著名朗诵艺术家、影视演员纷纷穿上古装“上台”朗诵,展现了古今交融的江西诗情画意。
2018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开幕式演员现场表演(2018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万翔摄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诗派,其创始人是黄庭坚。 此次在黄庭坚家乡九江举行的诗歌朗诵会是2023年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会系列活动之一。 通过媒体平台向全球直播,旨在宣传“江西诗派”的历史成就和文学艺术对人民的贡献。 价值追求。
作为江西独有的诗歌节,谷雨诗社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谷雨时节,江西各地举办诗歌朗诵、创作研讨会等活动,成为传承江西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江西的风景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美丽的山水里蕴含着大量的诗意。 当你来到这里,你会觉得走路也像读书。
2021年7月22日拍摄的婺源篁岭“秋日阳光”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无论是陶渊明、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等江西文人,还是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选择在此居住或旅游的江西山水和风景,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河流。
庐山瀑布飞流,水汽升腾,李白诗情画意,情不自禁地写道:“流水落三千尺,疑银河落自”。天空。”
苏轼第一次来到江西时,很少以江西省名作诗,写下了著名的《江西》诗。 他感叹“江西的山水真是我的祖国,沙白,竹翠,石下有河”。
辛弃疾甚至定居上饶潜山,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什么能让大众高兴?我看青山多么迷人,没想到青山看到我这个样子。” 他将自己的豪放与深沉的温柔融入江西的山水草木之中。
宗林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诞生了江西独特的景观文化,并且在中国人民的集体文化记忆中也已成为美丽的风景。
著名的山脉和河流通常是古老的学院和寺庙的所在地。 过去,著名人物的哲学和才华与自然和谐相处,启发了山脉和溪流,并滋养了子孙后代的心。
Bailuzhou中学的学生在Wen Tianxiang的雕塑前散步(照片于2018年12月3日拍摄)。 Bailuzhou中学位于江西省的吉安,在原始地点一直在原始地点运营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它保留了学院的“文章诚信”教育基因,同时允许古代和现代的学校运行的概念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蓬勃发展。
学院文化是江西传统文化的宝藏。 一些学者计算出,中国有7,300名学院,其中包括江西的900多名学院,在该国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
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学院文化文化的保护,江西非常重视自1960年代以来在各个层面的文化遗物保护单位中包括学院文化遗物。 目前,包括Bailudong Academy,Ehu Academy,Bailuzhou Academy,Tongwen Academy和Luojiang Academy在内的五个学院被列为国家关键文化文化保护单位,总数排名全国第一。
“您不会意识到,当您阅读时,春天已经很深了。每一英寸的时间都价值一英寸的黄金。” 1000多年前,唐朝后期的诗人王Zhenbai(Wang Zhenbai)来到了Lushan Mountain的Wulao Peak下的Bailudong Academy学习。 他的诗已成为著名的谚语,这些谚语已经传来了,这些话语充满了假设。 从学者的建议中学习。
Bailudong Academy成立于中部和后期唐朝,在南唐朝建立了中国研究,在北方宋朝早期被任命,并在朱十一的手中恢复了活力。 它享有“世界第一学院”的声誉。
数千年来,无数学生在这里学习。 如今,Bailudong Academy已成为一个流行的学习场所。 在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正在体验“穿着汉夫,敬拜老师,在学院旅行以及学习中国研究”的礼节文化。 “今年是一个很大的学习热潮。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0名学生来到了Bailudong Academy学习。” Bailudong Academy的讲师Chen Jingjing说。
江西省有170多名学院。 在省级或以上的恢复和保护的学院都向公众开放。 他们在培养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促进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江西的历史中,有许多独特的文化,例如景观文化,学院文化,红色文化,书法和绘画文化,道教文化,佛教和禅宗文化,新苏联主义文化等,以及各个地区的领域诸如luling文化,Linchuan文化和Hakka文化等文化。Coquettishness最终融合到了江西的文化背景的漫长河流中。
图片显示了“漫长游行的第一次穿越”的表演场景(于2023年3月23日拍摄)。 这部戏以节点为节点,使用现代成像和舞台技术,既是讲故事又是艺术上的欣赏,并讲述了漫长的游行的宏伟故事,从而使观众体验到漫长的游行的动荡,沉浸式体验。
历史之轮正在向前滚动。 在战争的革命时代,江西诞生了一种深刻而宏伟的红色文化,并以疤痕但宽容的拥抱。
江西是一片红土的土地,歌曲很慷慨。
在普林西安(Pingxiang),Anyuan Road的矿工进行了大罢工。 “罢工持续了五天,没有人受伤或击败。” 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批工人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在南昌(Nanchang),枪声刺穿了黑暗的夜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诞生了。 8月1日起义纪念馆,8月1日,8月1日大道...如今,在街道上行走,在这里散步,以“ 8月1日”命名的建筑地标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 “ 8月1日”已成为融入该城市DNA的红血。
在金甘山(Jinggangshan),毛泽东(Mao Zedong)带领工人和农民的革命军从湖南和江西的边界越过山脉和山脊,带领部队前往吉冈,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基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花,并闪闪发光凭着“坚定的信念,努力工作,从事实和勇气中寻求真理”。 打破新的道路,依靠群众并有勇气赢得胜利。
在鲁伊因(Ruijin),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走进了庄严的场地,并宣布建立了中国苏联共和国的临时中央政府!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政权首次以国家的形式进入了中国政治舞台。
……
图片显示了江西省鲁伊恩的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国通讯社的前地点(照片于9月6日拍摄)。 1931年11月7日,中国苏联的第一届国民大会在江西省的鲁伊省开放,并发出了大炮的声音。 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国通讯社于同一天成立。
在革命战争时期,江西有25万多名革命烈士,约占该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找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做什么?”的答案。 并从中汲取信仰和力量以更好地向前发展。
游历青山你还年轻,这里的风景别有一番美景。
江的文化背景就像一条无尽的河流。 它的来源来自远古时代,它是由许多支流和主流的汇合而形成的,最终数百条河流流入大海。
只有通过持续的继承和创新和持续的创造性转变,江的文化背景才能渗透到历史的时代,展现多年的美丽,并充分展示时代的活力。
江西仍在成为一个文化强大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