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中国人在路上,不包括境外游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近3亿中国人在路上。
剔除境外游,“五一”期间,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回升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至2019年同期的119.09%; 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全国多个城市正迎来客流高峰。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长沙南站日均发送旅客17.1万人次,日均到达旅客17.4万人次,均超过2019年同期。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高峰期售票人数长假前三天订单量较今年春节增长78%,长途旅行住宿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40%以上。
尽管每个人对于疫后经济复苏的冷热感受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少城市在旅游浪潮中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发展旅游产业不仅仅是节日期间的“一时热潮”,更承载着他们撬动城市发展的愿景。 他们希望“淄博烧烤”的故事不要在淄博停留。
“淄博烧烤热”再度爆发
淄博无疑成为五一旅游热门目的地中的一匹“黑马”样本。
早在4月25日,淄博市商务局就曾发布消息称,根据对国内主要住宿在线预订平台的综合分析,“五一”假期期间,除高青县、沂源县外,淄博市其他区县平台均未入住。在酒店。 提前订满了。 淄博五一假期的“旅游热潮”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不过,“一遇难求”的淄博烧烤店,依然超出了很多游客的想象。 五一假期第一天,近4.5万名游客涌入淄博前海美食城热门烧烤区的一条小街上。 五一假期期间,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865%,位居山东省第一。 。
“烧烤热”的背后,不仅仅是烧烤。 据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测算,山东淄博人均一顿烧烤消费50元,带动当地交通、住宿等消费750元; 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门票仅需50元,带动当地交通、住宿等住宿及其他消费1450元; 一碗广西柳州螺蛳粉人均20元,带动当地交通、住宿等消费达到975元……简单的旅游标签背后,每个城市等待的,是其撬动的整体消费力。
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环保整顿后经济受到巨大冲击,面临转型难度大、经济下滑、活力不足等诸多挑战。 旅游经济的一夜爆红,对于淄博来说,距离推动城市转型、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这确实可以看作是淄博经济机遇的到来点。
尽管外界对淄博烧烤“网红”爆火后未来的流量留存存有疑虑,但从各平台披露的数据来看,“淄博烧烤”所辐射的影响力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携程数据显示,在“淄博烧烤”现象级客流量带动下,“五一”期间山东省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三倍,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饿了么信息还显示,日照、威海、烟台等山东其他城市烧烤外卖销量较节前分别增长4.8倍、3.4倍、3.3倍。 在淄博的“助力”下,今年山东省游客外卖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一倍,日照同比增长近7倍。
人民群众高涨的旅游消费热情在这个长假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团数据显示,节前三天,全国生活服务业日均线上消费较2019年同期增长133%,迎来五年来最繁荣的五一节。 其中,全国餐饮消费较2019年同期增长92%。
疫情三年后,旅游业的复苏和“报复性”增长是2023年不可避免的话题。这一切之中,值得期待的是,还会有多少淄博“诞生”? 有多少城市能够从人流中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热”的不是烧烤
“淄博烧烤”为何如此受欢迎? 重点不在于“烧烤”本身的技术壁垒。
从“五一”前一周的百度搜索指数来看,用户对“淄博”这个城市的认知度并不高。 大多数人都对“淄博为何突然火起来”感到惊讶。 与烧烤相比,淄博市领导反而更受关注。
从淄博烧烤的火爆传播情况来看,如果在抖音等平台搜索“淄博烧烤”,热门视频并不是传统旅游宣传的美食和美景,而是“淄博永远不会让外地人失望”的事迹。
文旅局长乘坐烧烤专列发放礼物、八大局便利市场三天“修”一条路方便游客、连夜为游客清洗共享单车等故事在网络上流传。 五一前夕,淄博发布通知,要求党政机关和具备开放条件的事业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停车场、厕所。 淄博本地车让外地车先行。 政府“介入”阻止酒店涨价,其他内容视频走红。 这进一步刺激了淄博旅游业的崛起。
这个“五一”过后,2023年火热的旅游经济市场将再次接受考验。 今年4月,辽宁锦州、河南信阳、天津等地政商代表团赴淄博考察。 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 “淄博烧烤热”背后,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城市建设中的服务意识与营商环境之争凸显。
此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及2023年发展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0.52,仍处于“满意”水平,但同比下降2.37%。 2016年以来首次下降。除了疫情控制导致的“盲盒旅游”外,目的地缺乏丰富的生活分享内容、创新型现代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等因素是游客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与以往重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旅游习惯相比,不少新生代旅游消费者已从追求“风景”转向“场景”,更加注重旅游城市的文化体验和服务品质。 正是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投射到了淄博,让淄博在“烧烤胜地”中脱颖而出。
今年五一,旅游列车的火爆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了淄博的“烧烤专列”外,大理的“风专列”和成都的“熊猫专列”也很受欢迎。 今年3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还与中铁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行“非非专列”。“丽号”等旅游文化专列的背后, “文艺”“华山”,各大城市丰富和完善了旅游服务环节。 在补贴文化旅游企业、降低旅行社运营成本、加强旅游市场安全和质量监管等定期检查、明确各项管理规定的过程中,推动旅游产业的活力也进一步落在商家和市场身上。 。
如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或将成为2023年“下半年”各地区恢复旅游、争夺游客的关键问题。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借机引进旅游等产业化是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地方发展方式。
“烧烤不能停留在烧烤,它是城市发展反思规划的一个机会,这个相对更现实。”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艳玲分析,城市发展需要决心。 毕竟,烧烤行业没有核心技术。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类似西安的小吃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消费热潮。 利用网红效应带动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实现区域联动,不仅是打磨“好客山东”、“好山东”的绝佳契机,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点击进入主题:
2023 年五一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