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一”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
1、全国范围内存在“热点更热、热点不冷”的格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电信联合实验室根据信令大数据测算,与春节假期期间较为火爆的南方旅游市场不同,五一假期全国旅游相对平衡。 接待游客较多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四川、河北、山东、湖南、河南、广西、陕西、浙江等。从客源地来看,游客最多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四川、广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陕西、重庆等
洞察“五一”客流轨迹显示,游客大部分由东中部流向中西部,其中河南、河北、江苏、云南等地游客净流入明显,客流规模较大。广西、上海、北京、广东、内蒙古游客规模净流出(见表1)。 从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来看,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武汉、南京、深圳、杭州、西安等城市游客旅游热情较高。
2、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持续火爆
根据携程旅行网跟团游和自由行数据显示,最受欢迎的国内旅游城市包括北京、厦门、重庆、上海、西安、成都、杭州、昆明、广州和贵阳。 三亚、桂林、张家界、丽江、黄山、无锡、苏州、舟山、秦皇岛、北海等已成为热门度假目的地。 热门海外旅游目的地包括泰国、日本、越南、新加坡、中国香港、台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3、丰富的旅游主题
从驴妈妈旅游网的出游情况来看,主题公园游、亲子游、乡村游、夜间游等形式多样,比如亲子游更偏爱各类博物馆、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带书旅游、招待游客颇受欢迎。 亲子家庭和90后前往该类景区的游客量同比增长约33%。 今年五一假期,乡村旅游也比较火爆。 驴妈妈相关产品的预订量增长了近30%。 热门地区包括浙北重要农业基地、中国鲜切花之乡嘉善大运。 吸引了大量来自上海、杭州的家庭游客。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夜游也是一大亮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银联商务联合实验室数据显示,夜间旅游消费强劲,80后是主力军。 游客参与夜间旅游的程度逐渐提高,消费也逐渐增加。 2019年五一,游客夜间消费占全天的29.92%。 夜间旅游已成为游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从人群结构来看,80后游客夜间消费最为活跃,消费金额和交易笔数均占全部游客的40%以上。
四、文化与旅游融合日趋完善
假期调整回应民生关切,文旅市场超预期。 2019年“五一”假期期间,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全国60个样本城市开展的《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意愿调查》显示, 2019年“五一”假期期间,我国居民出行意愿为40.53%,出游占比较高。 此次延长版“五一”小假期,顺应了人民群众假期需求。 尤其是假期的增加,将对前三天特别是原本返程的第三天文旅市场产生增量拉动作用。 假期带动效应显着,拉动了文化、休闲、餐饮、乡村等消费。“五一”期间,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历史文化馆等游客参观比例大幅提升。区块占比分别达到44.5%、30.4%、32.4%、36.4%和30.0%。 全网主题公园、人文景观、博物馆景区在线购票同比分别增长28.1%、25.2%和18.1%。
“文旅消费”市场活跃,人均消费稳步增长。 携程旅行团和自由行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消费排名靠前的城市为北京、杭州、上海、福州、深圳、天津、青岛、太原、宁波、南京。 这些城市国内游客“五一”旅游人均消费超过2600元,其中北京超过3000元。 出境旅游消费力排名靠前的城市为北京、大连、太原、西安、上海、成都、重庆、昆明、郑州、南京。 北京人均出境旅游消费超过7000元,紧随其后的是大连、太原、西安和上海,人均消费也超过6000元。
银联商务数据显示,按可比口径,游客线下购物数量增长15.8%,金额增长18.0%。 其中,上海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金额最高,占全国游客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的6.56%。 北京、深圳、南京、广州分别排名第二至第五。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游客人均文化旅游消费大多在501元至1000元之间,占比38.0%; 消费301元至500元的占比其次,占30.2%,消费1000元以上的占比为20.5%。 从停留时长看,五一假期游客平均外出停留时间为2.25天。
“五一”假期与“五四”青年节无缝衔接,广大年轻人带头践行“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深圳大学智库联合研究团队研究发现,2019年“五一”假期期间,网络购买人文景观门票同比增长57.3%。 从年龄段来看,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更喜欢人文景观。 90后、00后五一期间网络购票比例分别为34.1%、30.7%。 60后、70后游客游览文化景区。 网上购票占比分别为35.1%和33.7%。 25岁以下游客占比25.7%,去过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占比25%。 许多90后年轻人前往延安、井冈山、西柏坡、龙岩、上海、嘉兴、南京等红色旅游城市,追忆红色历史足迹,感受辉煌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