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人不爱来中国了?(热点辨析)
从五一假期、国庆假期到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大家出门大概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
过去在旅游景点常见的外国人现在明显少了。
为什么外国人不再喜欢来中国了?
入境游客数量确实减少了
数据证实了这一变化。
以航线多、国际交流频繁的上海为例,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来沪外国游客209.6万人次,较疫情同期有明显回升,但还不到2019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按照统计定义,这里的“游客”其实是个泛指,包括商务、探亲、学术交流等,例如参加商务展会、中国探亲访友等,都被记录在旅游范畴内。
如果更严格地计算以“玩乐”为目的来华的休闲游客数量,来华游客数量则更少。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入境旅游数据(含港澳台居民和外国游客),2023年上半年,中国旅行社共接待入境游客47.78万人次,仅为2019年同期的5.58%。
此外,对比两期入境旅游客源数据,最大的变化是客源市场的多样性也有所降低,在不足48万的入境游客中,港澳台居民仍然贡献了一半。
其他地区占比由2019年的22%降至2023年的7%,同时,曾经的主力美国、日本游客数量也减少,如今越南人和韩国人是常客。
但这些亚裔朋友很难辨别自己是否来自同一个国家,这些现实因素造成了在街头很少见到“外国人”面孔的印象。
后疫情时代,亚洲旅游业仍未复苏
事实上,后疫情时代,亚太地区游客数量仍未恢复。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截至2023年9月,亚太地区恢复的国际游客数量仅为2019年同期的62%,水平落后,在全球各大区域中排名垫底。
相反,中东地区却重新强势起来,赴中东旅游的国际游客数量甚至比2019年增长了20%,欧美地区的旅游业也呈现良好态势。
因此,在统计2023年哪些城市吸引了最多的国际游客时,巴黎、伦敦、迪拜等知名旅游城市继续位列前十。
与此同时,两座对中国人不太熟悉的土耳其城市也出现了:伊斯坦布尔和安塔利亚。
土耳其的旅游业其实已经相当发达了。
长期以来,土耳其凭借热气球、温泉、烧烤等旅游资源成为全球热门国际游客目的地,颇受欧洲游客青睐,但由于距离遥远,土耳其并不是中国游客的热门选择。
在亚洲,中国香港和泰国曼谷正在奋起直追,与2022年相比,国际游客的增幅相当喜人。
当然,活力仍需恢复。回顾2019年的国际游客统计数据,香港夺得世界城市桂冠,曼谷排名第二,澳门排名第四。而那一年,内地城市深圳排名第13,与前十名非常接近。
这个排名很重要,因为旅游关乎消费,为了吸引国际游客,拉动经济,各地区都非常重视。
中国香港的做法很直接,2023年全年,香港通过多次抽奖的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免费赠送了50万张机票,同时还给抵港旅客派发消费券——没有门槛,直接用,不是那种500-100元的。
香港向全球游客赠送50万张机票。宣传海报: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
泰国除了对中国游客免签入境外,还大力向全球游客推介本国旅游,2023年赴泰外国游客突破2700万人次,较4年前的恢复率已逾一半。
所以有时候浦东机场熙熙攘攘的海外人流,并不一定就是来中国旅游的,而是去泰国的——由于上海飞往泰国的航班多,而且价格便宜,经上海转机成为了很多欧洲、中东游客的选择。
航班和签证:外国人入境中国的两大障碍
相比之下,中国入境旅游政策开放相对较晚,签证流程也相对复杂。
2023年3月31日起,全国旅行社、在线旅游公司获准恢复外国人入境团队游和“机票+酒店”业务。
但仅将入境签证业务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相比周边国家简便的签证手续甚至免签待遇,中国旅游市场缺乏竞争力。
“欧洲当地的旅行社也更愿意推荐容易拿到签证的目的地,但去中国的旅游线路并不多。”上海众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莉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
旅行团是入境旅游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来华外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年轻人不多,15至24岁年龄段的仅占13.7%,45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一。
自去年12月起,中国逐步对部分国家实施免签政策,并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12月1日,中国率先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实施免签入境政策,一个月内,六国共有11万余人次免签入境中国。
除了优化签证政策外,国际航班数量仍需恢复。
根据去年底的航班数据,飞往阿联酋、英国和中东地区的航班已经恢复到以往水平,但这些地方与中国有较多的商务来往,当地民众赴华旅游的热情一直不高。
欧美之间的航班数量并不乐观。尤其是美国,截至2023年11月,中美之间的直航航班数量已从每周48对增加到70对。但四年前,两国之间每周平均有170对航班。
航班少,运力有限,价格就会高。据央视财经报道,去年11月,北京直飞洛杉矶的机票均价是7500元——这已经是降价了。而去年年初的票价是2万元。如果换算成美元,美国人也会觉得贵。据界面新闻报道,2019年美国飞往中国经济舱机票均价仅为4289元。
外国人没有跟上这些新变化
此外,近年来国内外的新变化导致双方的分歧和误解加大。皮尤研究中心近十年来的多次调查结果显示,欧美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较低,这间接阻碍了他们前往中国旅游的兴趣。
当然,很多人还是梦想着去中国旅游。在YouTube和TikTok上,又有一批分享中国旅游经历的博主活跃起来。
谈到中国,博主和粉丝们纷纷称赞,比如食物好吃、安全、基础设施好等等,这帮助他们纠正了一些刻板印象。当然,热评中也提到了一些挑战。
这些热门评论有助于我们探索外国人不来中国的更多原因。
支付是一大痛点,在中国,移动支付在主流消费场所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出现店铺不喜欢接受现金的现象。
但针对外国游客的开通流程较为繁琐,据调查显示,移动支付需要经过国内手机号验证、银行卡绑定等步骤,导致外国游客开通失败率较高。
与之相对应的是,去年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发现,曾经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服务的覆盖范围已经缩小了不少。
2023年,“特种兵旅游”大行其道,国内游客数量迅速恢复,这也让订机票、订酒店、抢票都成了大问题。
比如故宫、长白山等热门景点,往往需要提前一周抢票,但此前预约系统往往只支持国内手机号和身份证,国外护照机制总是被遗忘。
即使取消身份限制,外国人在“抢票”方面也未必能赢得国内游客的青睐。
想象一下,当我们尝试一项新的线下服务时,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注册、验证码、绑定,有时还要进行人脸验证、身份证、个人信息。这一系列的手续中国人大概要花上十分钟才能办好,如果出了问题,就得重来。如果是外国人来,那就更难了。
在海外平台上,游客们也提到了公共交通指示的问题。近年来,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场所逐渐将中文标识下的英文指示换成了拼音——拼音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中国人不会用,外国人看不懂。到底是该改回英文还是拼音,还是两者都保留?至今仍有争议。
合肥火车站译为“合肥火车站” | 援引大宛新闻
以上这些都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更加友好的旅游政策对于国际客流的恢复确实很重要。
我们的政策也在跟进中。例如:
去年12月7日,中国与新加坡互免最长30天签证,今年1月2日,中国与泰国宣布永久互免签证。
外交部领事司还宣布,今年年底前所有国家对华签证费将按现行标准的75%执行。
也许,2024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外国人来中国。当你偶然遇见某人时,你可以热情地打招呼:“欢迎光临,好久不见。”
作者 | 小客设计 | 小客编辑 | Chier制作 | 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