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分别具有怎样的内涵?

目前,研学游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与课外教育合作的新形式。要开展高质量的研学游,要把握研学活动的特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研学游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中小学生游学是学校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形式,是通过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高质量开展游学,要把握中小学生游学的特点,利用政府、学校、社会、旅游企业等多方资源,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打造“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世界这本大书前发现精彩。

图片

把握集体特征,

强化中小学生游学教育性

中小学生参观游学一般由学校组织(少数也由其他教育部门组织)。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强调其集体性,确保活动有序、学生安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对其集体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生活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培养高尚品质。青少年时期的参观游学活动为学生建立集体主义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

中小学生游学本质上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住宿的方式开展的活动。学校应重视组织学生按照时间段和任务组成游学小组,如主题学习小组、生活小组、宿舍小组等。在原来封闭的校园和班级环境中,这种新型共同体能迅速使学生在主题旅行、集中住宿、任务探究中产生更多的互动和归属认同,具有很强的集体教育功能。学校应抓住这种开放环境下集体活动的特点,以任务驱动,以激励为辅,实现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生活帮助、纪律约束、行动支持、团结认识,促进学生在游学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从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集体和社会,加速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把握主体性特征,

提高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游的积极性

大部分学校游学活动都是由学校老师直接设计、开发,学生参与度低,表达想法不足。但中小学生游学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课外教育活动,学生在游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越高,游学效果越好。

在游学活动中,学校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游学活动开始前,学校应结合课程目标和教育任务,向学生说明情况、征求意见,尽可能多地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甚至直接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方案的制定;游学活动开始时,学校应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将学校的方案分解为小组团队方案,通过小组的形式,使活动的内容、任务、措施、规则等更加明确,让每个成员都能认知和参与到活动中;游学过程中,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应尽量少干预、多鼓励,促进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协商、集体决策。

总之,对于研学游学,学校要大胆放手,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思考,甚至​​允许失败,只有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丰富知识,全身心去探索,研学游的实施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旅游中的集体活动_集体旅游活动中的问题_集体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把握开放特点,

提升研学游内容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

研学旅行虽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但学生的旅行观察和体验是开放的,研学内容也是开放的。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就是为了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课堂、学校的限制,延伸到生活世界,从而加强学生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这种开放性呢?

游学涉及旅游知识的专业设计以及旅游知识与学校课程教学的结合,例如有些学校的游学,很多景点的教学讲解主要由导游完成,如果不加以区分,针对成年游客的讲解与教育教学目标有差异,不太适合学生学习。

为防止“只游不学”现象的出现,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情况,选择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相关的旅游线路或景点,或与旅游公司合作,制定符合国家课程标准、适合本学期教材内容的研学旅行主题活动方案,促进研学旅行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随教材而游”是促进研学旅行内容适应性的一种探索,这不是教材和教学的简单搬移,而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

把握探索性特点,

提升中小学生游学科研性

目前,不少学校的研学旅行存在“只游不研”的现象,除了研学旅行时间短、参观内容多、现场条件不足等客观原因外,还因为学生不理解研学内涵,不掌握研学方法,学校流程组织不科学,教师指导要求不到位等。

中小学生游学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活动相结合的课外教育活动,利用现实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的求知欲,让学生独立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整个过程应包含探索性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有几点具体要求。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小组从研学旅行资源中选择、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记录和思考发现问题,识别、整合问题,提出假设,形成合理方案;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小组学会运用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综合、评估相关资源,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想法,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探索或反复试验,发现新知识,验证发现,并进行交流、评价、反思和改进,形成最终结论。[2]

此外,学校应重视对师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标、方法、评价等提前培训,让大家明确了解游学过程中的研究任务和要求;学校应组织教师提前设计游学的关键环节,为学生的探索和思考奠定基础;学校应指导学生组成合理搭配的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分工。

把握体验特征,

旅游中的集体活动_集体旅游活动中的问题_集体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提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的针对性

游学与书本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加强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旅行体验,学生可以了解和探究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类创造事物的规律和特点”。[3]游学正是针对学生长时间待在课堂、学习书本的现实,让学生融入自然山水和人文社会,开阔视野,感知自然,了解社会,激发兴趣,获得启发,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学校要用好不同类型的游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这些资源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知识普及型包括各类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自然欣赏型包括山川河湖海、草原沙漠等;实践考察型包括农场、实习基地、夏令营基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励志拓展型包括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文化休闲型包括各类主题公园、演艺影视城等。[4]

把握综合特点,

提高中小学生游学目标达成率

研学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其课程设计与实施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数学、地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美术等多学科的融合,突破了学校课堂教学和单学科教学的局限,形成了多学科的校外课程学习模式。因此,学校在内容和方式上应抓住研学游的跨界性、综合性特点,通过中小学生研学游提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率。

从管理角度看,中小学生研学游是以育人为目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各种教育要素有机结合的综合教育体系,是传统教育中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教师、研学指导老师、基地等不同的责任主体。研学游的开展还涉及交通、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研学游的健康运行需要协调好学校、交通、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家庭各负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笔记:

[1]肖苏.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与格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70-95.

[2]丁云超.游学:一门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12-14.

[3]夸美纽斯.大教学法:教学方法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41,22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LB/T054-2016.研修旅游服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5.

(本文为2018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研修游学质量标准研究》(CADA18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