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长沙网红城市“打卡热”催生“市井风貌”

↑长沙一家热门餐厅外排队的“打卡人群”。 苏小舟 摄

一家餐厅一天能包下2万张餐桌;一条地铁日均客流达80万人次;一座海拔五六百米的小山丘,一天有十万人攀登;一条仿古文化街从早到晚人潮“泛滥”;一个交通十分密集的路口,让警方“发明”了“雨刮器式”分流措施……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在出行的车海人流中,涌向网红城市“打卡”成为“热中之热”。

有关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突然兴起的“网红城市打卡热”现象,与消费水平、社会心理、生活态度、交通改善、网络传播效果等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不是网红城市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结构、方式、节奏,而是现在的生活结构、方式、节奏催生了网红城市。”

那么,网红城市爆红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爆红”之后出现的问题?该怎么办?记者就此进行了现场调查。

共情效应一夜成名

国庆假期,在最火“网红打卡地”所在地长沙天心区,百年老店“火宫殿”7天售出臭豆腐15.3万块,接待顾客6.8万名;以“还原老长沙背街小巷市井风情”而爆红的“超级文和友”餐厅海信广场店,在线订餐人数超过1.4万。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餐厅,在就餐高峰期依然“座无虚席”……

社交媒体是网红城市诞生的加速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与规划研究院文化旅游中心总规划师徐凤文认为,网红城市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微博、抖音、朋友圈等新媒体社交传播方式。人们对于网红场景的参与和传播需求,已经从传统的对城市景观的欣赏,转变为对具体城市场景的体验。

2018年初,一则西安游客破碗饮酒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爆红。这条只有十几秒的短视频,收获了大批点赞和转发,西安这座城市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关注。借助社交媒体,西安很早就开始在抖音等平台上推广地方特色。目前,西安已有数十家政府部门或旅游相关单位开通了官方抖音账号。

旅游学新闻播报_旅游新闻宣传_打卡式旅游新闻传播

《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成都、杭州、重庆、西安等城市短视频点赞量突破10亿,北京以28.3亿点赞量排名第一。

社交平台展现的往往是创作者加工后的二次元场景,观众可以直接欣赏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更容易产生共鸣,引发现场体验的“冲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网红城市概念的背后,是当地城市形象营销的觉醒。通过对城市旅游、交通、文化等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可以有效梳理城市品牌。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支点,可以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纳入城市发展的规划中。

借助网络传播引发的共情效应,人们纷纷直奔自己喜欢的网红城市“打卡”,高铁、民航、高速公路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方式让“随时去旅行”不再是难事,可以说,媒体的传播和出行的便捷共同为网红城市的火爆提供了现实基础。

超载客流“拉响”安全警钟

但火爆之后,客流远远超出了承载能力,导致“打卡”人群出行体验不佳,“打卡”城市秩序混乱,不利于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公共安全风险。

“人山人海,连垃圾车都进不去,环境卫生清扫难以保证。”有网红城市基层工作人员对此抱怨道,“一旦网红打卡热潮到来,对现场安全管理、公共服务和接待能力都是一次严峻考验。”

“人挤人,出行体验肯定不会很好;客流远远超过接待能力,旅游景点、商业门店等将难以保证服务和产品质量,也会滋生大店霸凌顾客的现象,难以带来‘消费升级’。”多位网红城市一线职能部门和街道工作人员表示,几乎每次“长假”过后,都会对“打卡网红”带来的管理压力和安全风险心生畏惧。

比如,一些“网红景点”临水、临山,区域完全开放,后面的人拼命往前面挤,前面的人可能根本没地方进去;一旦路堤、围栏、楼梯、扶梯发生坍塌、坠落,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件;而相关突发事件也容易引发踩踏等问题。

旅游学新闻播报_旅游新闻宣传_打卡式旅游新闻传播

采访中,一名干部告诉记者,相关地方特别是省、市两级要高度重视密集人群带来的安全隐患,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绝不可能仅仅在节前开个会、发个文件,就把安保、清扫、维稳、应急处置等任务“转嫁”到基层干部身上,必须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此,“网红打卡”成为城市管理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专家认为,不能因为体验、安全等问题就停止使用网红打卡服务,但如果管理能力跟不上,无论网红打卡服务多么火爆,也可能因为社会管理不力而引发负面事件。

打造一场经久不衰的移动盛宴

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7天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收入达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张宝义认为,网红城市能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关注度,但要引导网红经济向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

“很多地方还在努力打造‘网红打卡地’,把营造城市氛围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节后,到处人头攒动,吃不到饭、打不到车、坐不到公交、看不清风景……那就不能看成是城市的荣耀了。”一位网红城市执法一线干部感慨地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千方百计加大公共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应急能力,创新管理方式。”

也有受访者认为,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现象,“网红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思考:从“爆红”到“长久红”,城市要素供给是什么?需要建立哪些负面清单?如何在“负面清单”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城市要素供给?等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是逛网红打卡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对于现有的“网红打卡点”,周边交通怎么样?消防设施怎么样?如何适应客流高峰?这些都要加强统筹规划。“安全因素要放在首位,对于设施陈旧的,要尽快改进更新,适应变化。尤其,一切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开发利用,都要以安全、合理为前提。”

同时,“网红城市”现象源于个体情绪,公众情绪管理是重要一环。“良好情绪既来自现实世界,也来自网络世界。当游客数量达到高峰时,当地通讯信号是否畅通?拍照分享是否方便?能否提供多元化贴心选择?能否找到帮助?能否建立社交圈?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他最后说道。(记者:苏小舟 郭方达 陆有懿 谢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