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茶山255个乡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中国文化报从广东、湖南、河南、内蒙古四个省区评选美丽休闲乡村典范。 聚焦美丽休闲乡村农业、文旅融合、产销融合,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践。 、结果和经验。
广东省东莞市南社村
岭南文化“诗境”
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 南社明清古村落茶山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供图
景区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旅游收入数千万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9倍和83倍。这是东莞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取得的成绩广东依托优质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综合互动的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景区。 如今,南社村通过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体验传统岭南文化的“诗意栖息地”,带来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体验。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南社村、南社明清古村落的“名片”。 村内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始建于宋代,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2020年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近年来,为推动南社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典范,茶山镇围绕乡村振兴相继制定政策,打造广东省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地——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在南社村,游客可以品尝传统美食、入住“广东最美民宿”、体验传统服饰、感受传统文化。 为打造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场所,南社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传统美食体验方面,南社村组织学生参与岭南传统美食制作,邀请镇内文旅企业现场授课,并进行名优产品展示和推介。 同时打造传统美食街(味市巷),推出一批茶山特色产品。 文化旅游纪念品,以茶山、南社故事为主题制作精美纪念品; 在民宿文化体验方面,南社村打造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广东最美民宿”银香古园民宿,让游客了解每个节气的历史文化,感受智慧。古代劳动人民; 在传统服饰体验展示方面,南社村引进了汉服体验馆,开发了岭南特色服饰,举办了岭南特色传统服饰秀。
南社明清古村落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深挖文化、完善南社”的开发理念。 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结合村里的特色文化和名人事迹,先后建成了南社。 人家田园风情体验区和传统美食生活体验区,挖掘提升南社九桂桂、南社斋角等市级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南社人家、银香古园民宿区,推出香茶等万社特色店会所、南社书吧、湘琴梦万象文化纪念品、纬十巷传统美食市场,还原了昔日南社塘寮古制糖的场景,举办了“福海长寿山”长寿文化展、作品展边疆——建威将军谢玉琪生平展、茶山古建筑艺术展等展览。
南社村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路径。 除了定期举办“学、学、用”读书体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等非遗活动外,还开展忠孝文化节、南社斋戒、祭祖仪式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打磨传统文化。百年文化和孝道。 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探索了一条古村落保护与复兴之路。 今年,茶山镇与白石源集团签约,分三期建设湾区传统文化生活体验区,其中包括建设“白石名宿”非遗主题民宿、东莞粤港酒店等。 -澳门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遗产广场和非遗市场打造湾区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
走进南社明清古村,一排排古宅、古庙映入眼帘。 精致繁复的石雕、砖雕、木雕、灰雕、陶雕随处可见。 有南桂坊大众创业区、紫正园、尚仁园、北门鱼塘景观等生态旅游景点。 其中,南桂坊大众创业区拟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师名宅”; 紫正园以清代孝子谢元君的典故为建筑主题,融入南社村的孝文化; 尚仁园以岭南园林的建设理念为基础,以红粉石、青砖、素瓦、灰雕等南社古村落独特的建筑元素打造; 北门鱼池景观对原有杂乱的景观进行了升级,建成了滨水长廊、古建筑长廊、农业文化小公园等项目,成为市民和游客散步休闲的首选场所之一。
明清时期南社古村落的开发,不仅给游客带来了更好的旅游体验,还通过整体租赁、公司化运营,为南社村村民带来了发展“活水”。 门票等收入为南社村委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目前,景区共有南社村村民50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5%以上。 同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景区商业经营、特色旅游产业销售、农产品销售等,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湖南省湘潭县五石峰村
变“闲”为“宝”,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张玲 中国文化报湖南记者
▲ 乌石峰村“三十六巷”
走进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的乌石峰村,干净的土坯房外,刘师傅的制豆作坊、扎染作坊、面馆、煎饼店、杜家酒厂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捕捉。 游客可以在豆腐作坊里用小石磨手工制作豆腐,在陶瓷作坊里体验陶艺制作,在染坊里体验扎染独特的布料……由这些作坊组成的乡村“三十六作坊”,近年来蜚声远近。 “网红”打卡地为乌石峰村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五石峰村因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五石峰脚下而得名。 毗邻彭德怀元帅故居。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乌石峰村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将村里的主导产业确定为乡村文化旅游,科学制定了乌石峰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乡村“三十六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20、1930年代,乌石峰村交通熙熙攘攘,是周边地区的商业聚集地。 拥有各类车间20余个。 当时有“九堂十八坊”之称。 每个市场都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如今的五石峰村乡村“三十六巷”是在“九堂十八巷”原址上重建的。 土坯街恢复原状,进一步美化了庭院,生动地延续了百年乡村集市的历史。 精彩的故事。
乌石峰村“三十六巷”建设于2019年启动,村委会携手湖南康旅综合旅行社成立湖南峰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营销、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结算,通过村民经营收益、村集体分红收益、就业收益、资产租赁收益四种方式帮助农民增收。
“在集中、有历史遗迹的乌石峰村大学群里,我们通过租赁或与农民合作的方式,选择了36户农家乐,建设农村‘三十六村’,以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为核心,助力农民。”集传统工艺科普推广、产品制作展示、参观体验、采购销售于一体,开发了扎染、草编、竹编、湘绣、手工布鞋、油纸伞等36种传统手工艺,各作坊均使用“一户一特色、一户一故事、一户一传奇、一户一精神”,湖南丰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三十一”创始人陈荣峰说。五石峰村的“六巷”。
目前,乌石峰村依托乡村“三十六坊”建设了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开展农家作坊体验、手工艺创作等项目,吸引了大中小学学生群体和大批学生。周围的游客。
▲ 学生在五石峰村陶瓷工坊学习
▲ 乌石峰村扎染工场学生课题组创作的作品
在此基础上,全村76户农户成为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活动定点接待户。 公司对农民进行统一培训和指导。 在确保基础设施安全完备的同时,农民可以自主设计建造具有独特特色和文化主题的农家乐、民宿,开展中小学生体验式参观学习和红色培训党建实践。 、团队拓展、休闲观光等接待项目。
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乌石峰村还建设了可停放40辆公交车的大型停车场、小型游客接待中心、旅游休闲书店、公共休息区、村级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体验。 经验。
同时,乌石峰村还着力推动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先后投资建设500亩优质稻田和100亩黄桃、柚子、玉竹种植基地,积极打造农业生产一体化、休闲观光、居家旅游、亲子亲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学习和特殊的寄宿家庭。 同时,动员村里闲散劳动力加工枣皮、腊肉、剁椒等农产品。 通过创造就业、委托帮扶、培训发展、接收农民和村集体红利等方式,发展红利使全村560余名村民受益。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全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800万元以上。
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乌石峰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开展闲置农村宅基地盘活试点,以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以休闲为“宝”,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集乡村旅游、科普专题研究、党性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湘潭市文化和旅游广电体育局供图)
河南省宝丰县杨沟村
让乡愁有迹可循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 杨沟村鸟瞰图
▲ 市民在杨沟村体验农耕
古井古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农耕馆、书店、茶馆、民宿星罗棋布……从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中国美丽的休闲乡村。 2022年由农业农村部公布。 是河南省的瑰宝。 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杨沟村如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情。 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游览,三个季节都有鲜花可以采摘。 它远离城市的喧嚣,唤醒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近年来,杨沟村进行生态宜居精细化改造,大力开展以怀旧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杨沟村将小桥流水与非遗景点结合起来,将乡村旅游环路与商业业态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圈。 同时建设了农耕岁月文化中心、羊沟书店、优葵乐园、农丰广场等,提升游客体验和乡村文化。
杨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永杰介绍,当地政府按照“因村因村、因村制宜、废物利用、不“大拆建、小投入、大成效”推进。 “以阳沟书店为例,这里原本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废弃院落,通过对老院落的升级改造,村里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底蕴,将农家书店的文化氛围融入到了一座房子里。”年久失修,杂草丛生的院落,被改造成安静典雅的农家书院。”杨永杰说,书店里整齐地摆放着历史、健康、励志、文学等书籍。书香四溢。
此外,杨沟村以旅游体系建设为抓手,将农产品与观光、体验、销售相结合,先后建设了老茶馆、古榨油体验馆、老面馆等美食店,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 同时,依托村庄特色,规划建设老酒馆、竹林小屋、阳沟人家农家乐等,丰富了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了村集体经济; 杨沟村建有农特产直销店,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为周边群众和游客提供购物场所。
平顶山市民朱友宝在杨沟村租下了一间空置多年的砖房,将其改造成民宿。 院子里种植花草,搭建凉亭。 游人喝茶聊天。 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打卡。
杨沟村西北角的“杨沟人家”是村里最大的农舍,面积400平方米。 开业两年多以来,仅员工工资开支就达40万元以上,村集体支付租金10万元以上。 “在数万亩鲜花和‘怀旧羊沟’的支撑下,相信酒店生意会越来越好。” 经营“阳沟人家”农家乐的海归企业家陈耀坤说。
另一方面,结合节日活动,杨沟村还举办了城市美丽庭院现场会、自行车计时赛、人居环境杯剧迷大赛、端午文化节、千人活动等大型活动。饺子宴、乡村联欢晚会等,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杨沟村的演变只是宝丰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宝丰县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紧紧围绕农业强、乡村美的目标,充分发挥各乡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 产业特色和传统产业优势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乡镇5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村82个。
“建设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宝丰县副县长孙志刚表示,将围绕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挖掘多元价值打造一批“产业兴盛、生态宜居”的美丽休闲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宝丰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查森嘎查
描绘农民生活新图景
中国文化报内蒙古实习记者 王辉
▲ 查森扭蛋风景如画
▲ 游客体验稻田小火车
碧波荡漾的察尔森水库、潺潺的洮尔河、连绵起伏的锡伯图山脉……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柯右前旗北部,一望无际的田野翠绿葱茏,微风吹过稻田里,空气中弥漫着稻香。 人们心情轻松愉快。 眼前这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世外桃源,就是2022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查森嘎查。
近年来,查森嘎查积极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以绿色为背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走农业、旅游、文化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这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布局确定为“一颗心、两条带”。 “一心”是特色美食村,“两带”是环湖乡村旅游发展带和环镇休闲娱乐带; 西伯图山风景区、敖包山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安达广场、“时光花园”等景点。
查森嘎查第一书记高帅说:“这里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有多年种植水稻的历史,我们以这一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资源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舍为形式,以农耕文化为灵魂,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成功建设兴安嘉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以农业稻米产业示范引领为重点,聚焦农业产业。 建设强镇,逐步实现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为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查森嘎查在现有旅游和产业资源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注入,打造插秧节、金秋音乐节、冬钓节等节庆品牌,每年接待游客近60人次。 成千上万的人。 今年的插秧节,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他们卷起裤脚,手里捧着稻苗,光着脚小心翼翼地走在稻田里。 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弄得一身泥……“我在城里长大,从来没有体验过插秧,放假的时候可以来。” 体验‘谁知道盘子里的饭菜有多难吃’,真的很值得。” 一位游客表示,农耕与旅游相结合,给旅游增添了新的乐趣,也让旅游变得更有意义。
科学的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查森嘎查以当地龙头企业为建设主体,打造集水稻种植、休闲体验科普、亲子娱乐竞技、农耕文化展示、旅游、体育、康养于一体的国家级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园区。 园区目前拥有工业观光步道、工业观景平台、稻田小火车等休闲旅游设施,逐步实现传统种植业与休闲农业的有效衔接。 不仅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还推动了生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村民们也转变了观念,积极参与其中,享受了旅游大餐。
高帅说:“喀尔森嘎查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新方式,打造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综合体。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范围,提高产业效率,构建第一产业创新是稳定增长的基础,第二产业高技术是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第三产业是做强的核心,创新是做强的抓手。”
如今,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查森嘎查已将园区和大米加工中心打造成大米产业旅游发展示范园区。 察森嘎查依托西泊图山风景区旅游资源,构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稻田变景区,传统农耕场景嵌入文化内涵,休闲、娱乐、科普深度融合。 查森嘎查创新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构建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模式。 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幅生态优美、文化繁荣、产业繁荣的乡村文化旅游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查森镇提供照片)
《中国文化报》2022年12月23日
第4页发表专题报道
《美丽休闲乡村: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