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社区”试点3年扩展到8个城市
12月14日至1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工作交流活动。 活动采取交流研讨、调研考察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工作交流活动
试点范围扩大至8个城市
2017年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试点,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的保护和传承。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氛围浓厚。 试点项目为期两年,针对具有遗产特色的社区。
近两年来,上海市积极支持引导奉贤区坚持“看人、看事、看生活”理念,实施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2020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支持北京市东城区上海、温州、青岛、东营市、荆州市、深圳市、成都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试点工作。
未来两年,试点城市将牢牢把握“尊重社区居民主体地位”、“选择适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发挥传承人作用”等重要工作原则和重点。 ”,制定具体方案,切实推进实施措施。 进一步培育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土壤,探索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维护和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 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强社区治理、增强社区凝聚力、维护邻里和谐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提高社区居民的非遗意识。身份和连续性,并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从奉贤到上海,“非遗进社区”全面推进
上海奉贤区是第一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试点工作的地区。 自2017年以来,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020年,上海将以奉贤区为基础,将“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全市,打造一批特色案例。
静安区朝阳中学(花棍)
徐汇区远南中学(乌泥泾手工棉纺织科技)
凌云街社区学校(造纸技艺)
调研考察阶段,来沪代表参观了奉贤区古花园(奉贤滚灯)、青村镇五芳村(土布染织技艺)、静安区朝阳中学(花棍制作) )、徐汇区远南中学(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维迪造纸技艺)、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彩灯)等,考察特色实践案例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流研讨会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褚晓波介绍,在国家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奉贤区为龙头,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试点从市级扩大到全市。 、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以城区、街道、镇、传承人为核心的服务管理和指导工作模式; 确立总体目标,力争做到“活动有地位、资源有供应、管理机制到位、促进‘安全、社区生态、国际影响力’;构建了传承交流空间网络,覆盖350个传承”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点和一批传承交流空间培育了社会传承群体,形成了基层社区传承队伍,签约传承人达500余人。以广大社区为主体,出现了一些探索创新的实践模式,引导培育了19个“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项目和14个示范项目,涌现出许多“生动实践”和“传承故事”。深入社区,在社区传唱。
奉贤区古华园(奉贤滚灯)
“要恪守联合国公约精神,践行‘看人、看事、看生活’的理念”,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社区它在哪里培育和发展,并传播到当地。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传承、在社区活跃、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将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更好激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褚晓波表示,经过三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实践,上海充分认识到,坚持主动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社区、融入生活,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的有效途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坚持当地地域特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社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深入社区? 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的过程中,来自八个试点城市的代表都有着自己的经验。 大家的共识是,“非遗进社区”必须坚持当地地域特色,选择植根于当地文化土壤、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可度的非遗项目。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环境。 生态良好,氛围浓郁。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媛介绍,奉贤区共有“非遗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7个,其中不少是地方特色项目。 “奉贤滚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思言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培育基层社区的传承力量。 几十年的变迁,没有改变传承滚灯艺术的初衷,成功地盘活了滚灯艺术的草根活力。 如今,滚花灯已成为奉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 不仅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还与德国、比利时、塞尔维亚等国开展了文化交流。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工作的开展,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使越来越多的“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真正成为“血液” ——形成“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荆州市努力寻找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借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空间,引导居民参与。 湖北省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大春介绍,汉剧是湖北省地方戏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兴盛社区是一个汉剧群众基础较好的老社区。 当地社区趁势建成了2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室设有戏曲文化陈列室和戏曲舞台。 汉剧省级传承人李淑珍定期与社区居民互动,表演舞台表演,深受社区居民好评。 丰台社区有很多喜欢手工刺绣的女性。 传统的“汉绣”在社会上很受欢迎。 当地社区主动以“公园+社区”的模式为省级传承人张先松建设汉绣工作室予以扶持。 开设汉绣工艺培训班。 现在跟随张先松从事汉绣的学生有100多人。
深圳是一座以流动人口为支撑的年轻城市。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它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发展路径。 目前,深圳全市各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1个,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超过50%。 对此,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非常注重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少华介绍,深圳利用“欢乐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重点展示和宣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果,先后邀请香港、澳门、贵州、甘肃、广西、江西、甘孜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汕尾、东莞、广东等地来深圳同台演出交流。 对于移民城市来说,移民人口带来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经过长期的积累,它们将成为当地的文化财富。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凤鸣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保护阶段,第二阶段是传播阶段,现在已进入第三个新阶段,强调“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资源。 这也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前列的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更多的是宣传和推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融入广大社会和人民生活,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更加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扎根的本质意义。回归生活,更多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和引领意识,更加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的传承能力,将原来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向更深层次延伸。日常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人民。 蔡凤鸣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保护模式,是对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突破和超越,进一步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