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莆田市木兰溪入海第一桥——宁海桥
走进宁海大桥,莆田市木兰河入海第一桥
每当我弯腰悠闲地坐在宁海桥上时,我都会感到心潮澎湃,就像初恋中女孩的温暖和美丽。 它和潮水一起,静静地、喧闹地跳动着我的心。 那种激情,就像海上清晨的日出,第一缕热气腾腾的景色,绚丽多彩,像涓涓细流时不时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在灿烂吉祥的太阳面前,暗指长虹破晓烟。紫日高挂海中,红轮跃空。三千波涛闪烁着金光。” ,十五门连色,岂是烛龙远照?龙戏金珠,红灿灿、金光闪闪,隔海“渡溪渡海,吞东潮”,惊叹人们走过了多少生,来去匆匆。 。
据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黎明时分,宁海桥西侧的海边堤防上,不少人早起观看。 这时,海水上涨,海面茫茫,东方的鱼肚渐渐变白,波光粼粼,金色的波浪微微波动,渐渐地海天都变成了红色。 ,红日把头探进桥洞里,然后升上天空,金光四射,海面波光粼粼,天空飘满白云。 横卧彩虹的长桥如一条腾跃的巨龙,在海浪上嬉戏着金珠,正如元代古诗。 :“雄鸡催退潮,汹涌之力震桥石。金轮涌破门,洗海天。” 莆田县二十四处著名风景区之一。
朝霞虽美丽,却转瞬即逝; 长桥横卧波涛之上,可见昔日的繁华。 “考诸传记,见古今风俗人情之异,而后知此桥之复兴”。 宁海大桥东侧有新桥、高速桥、高铁桥。 桥梁重叠,旧景已难以再现。 唯有那座坚固、质朴、淳厚、已有近七百年历史的宁海桥,每一步都弥漫着芬芳,回味无穷。
兴化古时“为福建门户,四海之人欲从沿海县北上京师,南下至焦光县,必经宁海”。 宁海古时因宁海镇而得名,又因宁海桥而得名。 宁海桥又名东济桥,又名桥斗桥。 以前,大人看到孩子调皮,总会说:“脸皮比桥上的石头还厚”。 这座桥上的石头有多厚? 它与旧时的“双头尖桥”一样长。 桥板厚度一米多。 不知道这个工程建成的时候是多么的艰巨!
元朝时期,异族统治,战乱频发,兴化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许多人逃往深山、野林寺院避难求生。 华亭龟山寺的住民突然多了起来。 该寺长期漏水,急需维修。 四十多岁、主持龟山寺的月普禅师发誓要全面修复该寺。 泰定至天历(1324-1329)期间,他访问了福建八州。 县招聘。 当禅师在城中行走化缘时,来到了木兰河的宁海渡口。 当时,狂风暴雨袭来,巨浪翻滚,冲天而起。 在港口,禅师亲耳听到了水声对天地的呼喊,亲眼看到了在狂涛中起伏颠簸的客船。 很快就在水中倾覆了,无人生还! 禅师慈悲为怀,带着龟山寺的僧人到渡口设坛念经,救死扶伤。 他还当场宣誓远大志向。 龟山寺建成后,他就开始准备修建这座跨海石桥。
邗江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未有宁海桥,先有吉祥寺”。 都说修桥需要有住宿的地方、吃饭的地方、睡觉的地方、工作的地方、放置材料的地方。 禅师在桥北侧建了五开间朝南的吉祥禅寺。 运来的石头,从山区采来的竹木,修桥所用的铁器和绳索,都放在吉祥禅寺里备用。 准备资金和材料不容易,修建和管理桥梁更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材料被盗事件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工程进度。 出于对僧人的慈悲,月普禅师深思熟虑,用神通将海水浸为墨。 他用手指在殿前的石廊柱上写下:“进我门,你不会穷;出我门,你不会富;你放弃我的东西,你就会富。” ”。 如果张拿走了我的东西,他就有麻烦了。 “此联远看有字,近触则无迹。盗心出现时,字迹仍显;善心进来时,有或无。据曾在寺出家的法师介绍,右栏仍可见“进我家不穷,出我家不富”的字样。左边的柱子,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人们住在左边,柱子下面煮水,导致字迹消失了!
南宋初年,白塘阳尾的李福恭在莆田修建了三十四桥。 宁海轮为何计划落空? 原来,宁海渡口靠近大海,岸宽,水深,滩涂泥泞,时常受到随波逐流的鲤鱼精的困扰。 很多人在这里都感到困惑和恐惧,寸步难行。 月普禅师曾在现桥上游几百米处选址打基、搭桥墩。 河面宽阔,水流缓慢。 一场大雨把桥墩冲得无影无踪! 宁海渡口与汉市古道相连。 路过的行人很多,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越浦禅师命人在桥底溪流上打木桩,填上碎石。 然后他种植了牡蛎,并采用牡蛎壳附着在石头上的方法,将溪底的砾石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结构。 小堤坝。 著名的莆田谚语“入水无声,出水咆哮”就是在退潮时从这座小坝流传开来的。 禅师在筹集善款、督导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与鲤鱼精进行不懈的斗争。 他的善心、愿望和善行终于感动了观世音菩萨出手相救,6月19日,他用竹篮把鲤鱼精带走了。
十四座船形桥墩终于矗立在海中。 古人利用海水的涨落,用特制的船只将桥石一一运输,长13米,厚1.2米,宽约1米,重约10吨。 爬上桥墩后,形成一座长225米、宽5.8米、高10余米的桥梁。 古称“东济桥”。 此时的宁海桥就像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矗立在木兰河古驿道上。 它高大、雄伟、雄伟。 它不惧汹涌的海浪,跨越数千人到达安全地带。 四面八方的宾客无不赞叹月普禅师。 他的伟大功绩和慈悲心肠!
宁海桥桥面设有简易的石栏杆。 桥中间两侧各有一座小方塔。 桥两端扶手柱上有一头石狮子,姿态各异,线条简洁,形象逼真。 石狮正面还矗立着一座三米高的明代石雕“桥头堡将军”。 他们身穿铠甲,头戴头盔,庄严威严,手持长剑,时刻守护着大桥的宁静。 “桥头将军”前还建有避雨亭。 南端休息亭为二层观音阁。 上层供奉观世音菩萨。 据吉祥禅寺现任住持介绍,观音佛是世界上罕见的篮鲤鱼造像。 它是在修建宁海大桥时创建的。 人民雕像纪念了月普禅师与鲤鱼精艰苦奋斗、观音收鲤的感人历程。
观音阁的楼下不仅是避雨的地方。 墙壁两侧各嵌三块大石碑,刻有历代重建碑文的铭文。 据考证,其中三篇是明代的:一是明洪武三十二年(实际上是建文元年,1399年)林焕关于重建宁海桥的著作; 一是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重建宁海桥碑记; 另一块是明万历癸己年(1593年)知府陈王廷捐资重建宁海桥的碑文,碑文是礼部尚书陈景榜所书。另三枚为清康熙庚申年(1680年)、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壬戌年(1742年)的铭文。 其中五块被毁,一块乾隆碑被当地陈姓男子保存。
我读了《民国莆田县志》,了解了宁海大桥修建和倒塌的惨痛历史。
宁海桥始建于元朝元通二年(1334年)。 至正十年(1350年),桥开始被海浪冲毁。 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直到明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桥才被毁。建文二年(建文二年),同乡徐泽经才命“和尚”香江被重建。 这时,县人洪景文捐钱捐田,帮助修桥。 吉祥寺供奉“刘贵”洪氏为潭岳大师。 弘治五武年(1498年),桥北侧两座城门倒塌,知府陈晓修复; 嘉靖辛卯年(1531年),两座中门倒塌,知府黄依依修复。 万历会纪(1593年)秋,修复北侧两门。 门再次落下,太守陈王廷叹息道:“修复废墟的责任在我,费安怎么了?” 这时,县官提出了一个方案:用“划船”的办法收现金,可以解决暂时的困难。 ,然后恢复了僧人为吉祥寺监桥的职位,同时恢复了洪家五十亩田地,用于修桥经费。 桥恢复了,解决了后顾之忧。 人们歌颂不已,陈景邦也记住了。 其功德将永垂不朽。
清康熙庚申年(1680年),洪水冲毁五六座城门,百姓“病渡”长达25年之久。 海军上将吴英回乡时,捐资六千余元重建,百姓建祠堂。 雍正十年(1732年)秋,桥被洪水冲毁。 知府苏本杰捐俸禄,主张修葺。 一位名叫潘和尚的“和尚”鼓励多方筹款重建,于当年十月和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动工。 八月竣工,历时十五年; 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重修。
1961年,宁海桥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为适应修建新公路的需要,利用古桥的石墩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有效提高了桥梁的整体拉力,至今仍保持良好的造型。 1996年,宁海桥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宁海桥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新成员。 然而,在这座“桥上的桥”上体验到的古桥的魅力,还差强人意!
作为一座古桥,全市人民不畏艰难,不断修筑,为莆田古桥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也激励了后人热爱家乡。
民间并无月普禅师的踪迹,也无他的生卒年月。 省、府、县志都记载了岳普禅师“募集财富,渡海建桥”的大功德。 从《贵阳古寺》和贵阳和尚的传说中,我们知道禅师是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期的当地人。 当时朝代更迭,外族扰乱兴化之地。 人们陷入水深火热,纷纷躲避高山、荒野。 月普禅师主持龟山寺,以慈悲及时救度众生,包容众生于一宇宙,修行菩萨道。 从月普禅师创造的杏花奇迹和历代桥板上刻着的僧人名字,我们怎能忘记僧人的功德!
吉祥禅寺是莆田十八丛林之一,也是龟山寺下院的圣地。 拥有莆田市罕见的元代纪念塔——月普禅师开基塔。 面朝胡公山,背靠白塘。 ,风景宜人。 在该寺现任掌门释法师的努力下,佛教清净之地焕发了生机,持续守护着宁海桥的安全。
佛教学者,1983年4月在泉州开元寺出家。1984年9月拜南山光化寺定妙法师为弟子。 1989年出家为师,在光华寺出家受具足戒,守护吉祥禅寺。 在广化寺丁妙法师的支持下,新建了大雄宝殿,使吉祥禅寺具备了完整的寺庙规模。 现在四尊金刚、弥勒佛像已重新雕刻完毕,山门也在及时装饰。
在师父的沟通和引导下,笔者找到了桥南端观音阁搬迁的“宁海聚宝阁”。 抗战时期,观音阁差点被日本飞机毁坏。 观音阁一侧的桥头堡将领的断头,正好放在聚宝阁的院子里。 现在桥南的两位桥头堡将军是近代重新雕刻的。 聚宝阁的观音是一尊软雕像。
如今,莆田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木兰河大坝两侧修建了现代化的休闲自行车道。 不久的将来,宁海大桥将连接木兰溪与莆田难得的24处老景“木兰春起”、“宁海海日”。 这是一道绝佳的风景线,在良性政策的运作下,必将带动参观大型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如果宁海桥能够恢复原状,必将成为承前启后、教育一代又一代纯朴兴化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