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西昌市探索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西昌市探索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新路径

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成为乡村振兴样板

村里独特的民宿给村民们一顿“旅游大餐”

西昌积极行动,推动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个月内建成的攀西农产品运营中心值得一提。 项目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集农业特产展示、交易、配送、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中心。 直通和高端服务将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力推动攀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只是西昌市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西昌市将围绕“十四五”开局,深入实施“11133”发展战略(一个坚持、一个目标、一条路径、三个重点、三个支撑),坚定不移地追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目标。 “、善治、善城”的发展道路。

这一战略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西昌市聚焦特色农业产业,以“3+2”(3指葡萄、蔬菜、花卉三大主导产业,2指玉米制种、橄榄油两大重点产业)为抓手着力以乡村旅游带动区域旅游,探索巩固扩大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生态宜居

6万农民入股

走进西昌市海南街大石板社区,你会发现错落有致的独特新型民宿,融合了特色的茶马古道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的自然生态。

特色鲜明乡村旅游_鲜明乡村特色旅游景点_鲜明乡村特色旅游发展

“我本来是来看琼海的,一路走来,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走在古色古香的大石景观大道上,游客李璐欣喜若狂。 李璐的家在四川绵阳。 一家三口本来是千里迢迢来到琼海的。 “风景太美了,我多住了一天。”

生态宜居,大石板社区享受“旅游大餐”。 这种无形资源也引起了国外投资者的关注。

今年年初,西昌启动了“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 由原核桃村、钟楼村、民主村三个村合并组建的大石板社区成为试点。 盘活集体土地、林地、鱼塘、“四荒”、闲置宅基地、日光浴坝、农民闲置生产性房屋等资源,入股企业,开展股份合作,按股分配红利,实现资源向资产和资金的转化。 股票钱。

“这些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新民宿,有的已经开业,其余的也即将正式开业,迎接即将到来的夏季旅游热潮。” 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军说。

目前,西昌市已有20个农村“三改”改革试点村(社区),已带动1.7万户、6万多名农民入股。

产业蓬勃发展

特色农业助力农民增收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西昌现代农业“3+2”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安宁镇凤凰村,一座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葡萄农业园区映入眼帘。 温室里,一串串绿油油的、鲜红的葡萄点缀在枝头。 三四个月后,这些沐浴在阳光下的优质葡萄将迎来丰收。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葡萄,有红提、克里森、阳光玫瑰等优质品种,总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7000万元。” 凤凰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云学自豪地说。

西昌普普现代农业园位于安宁河谷生态走廊核心区,包括安宁、利州等20个乡镇(镇、街道)。 2020年,西昌市全市葡萄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产量19万吨,产值17亿元。

京九乡、右军镇、利州镇等乡镇,数万亩大棚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作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四川省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攀西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西昌蔬菜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 优质蔬菜远销海外。

特色鲜明乡村旅游_鲜明乡村特色旅游景点_鲜明乡村特色旅游发展

位于利州镇的西昌现代花卉产业园内,知名品牌香飘世界。 该园区年产盆花4600万株,是全国最大的高端盆花生产基地,西昌也成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之一。

在阿奇镇、右军镇,作为全国26个“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之一,西昌已建成1万亩核心玉米制种基地,带动全市玉米制种基地10万亩, “好养殖”15万亩,辐射服务我国西南乃至东南亚。

在西昌现代橄榄产业园,数万亩橄榄树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年销售收入达7000万元。 小树苗撬动大产业。 园区已成为国家级橄榄油繁育基地、国家级橄榄树种质资源库、全球最大的“夏雨型”气候条件橄榄树种质资源库之一。

在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西昌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有“智慧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 如何聚集更多人才,用“智力”和“科技”推动乡村振兴? 西昌研究制定吸引人才举措,落实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努力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回国创业就业。

“2000后”崔俊平决定不去大城市,留在家乡发展。 去年年底,当她得知西昌葡萄现代农业园正在招人时,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 她顺利通过面试,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员工。 今年6月初,即将大学毕业的她接到实习单位的通知,正式加入了回西昌创业就业的大学生队伍。

在广纳人才的同时,西昌还积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步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发展振兴建设一支过硬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掌握技术的新型农民群体不断壮大:利州镇新华村村民吴朝清,种植葡萄17年,成为致富能手; 川兴镇合兴村农民宋春涛已成长为一名初级农业技术员……

目前,西昌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873名,确保全市80%以上的村组拥有至少1名新型职业农民。 2020年,培训乡镇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200名、青年农民3名、农业职业经理人6名、农业科技示范户330户、新型经营主体员工3000余人。

此外,西昌还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群体到农村创办农业企业、合作社,鼓励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服务; 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法律工作者、技能人才等,支持通过下乡当志愿者、投资兴业、进村项目、行医办学等方式参与乡村振兴,捐款捐物、提供法律服务; 引导村里老党员、老干部、退伍军人、经济文化人才等群体扎根当地、施展才华……各类人才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力量”。 (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