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附股)
2018年以来,宏观经济持续低位运行,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消费促进体制机制促进消费升级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以旅游消费方面“推动服务消费不断提升和扩大”。 进行了重点部署。 具体包括: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规范主题公园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发展游轮、游艇、自动驾驶汽车、房车、普通旅游等大众消费。航空。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对旅游文化服务消费领域放宽服务市场准入作出部署消费领域。 在旅游领域,明确提出:印发《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实施方案》; 发布自动驾驶、房车露营地建设相关规范; 逐步放宽中外合资旅行社旅游业务范围; 发布邮轮旅游发展规划和游艇旅游发展指导意见; 出台并落实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政策措施; 研究开发京杭大运河符合条件的河段航运旅游功能; 鼓励发展出租公寓、民宿、旅馆等旅游短期租赁服务。 实行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 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
(四)旅游成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亮点
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向社会发布。 围绕“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大计划、大行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受到更多关注。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对于特色保护村(即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 ),要“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等产业”。 此前,新成立的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提出“五个升级”,即培育优质品牌促升级、完善公共设施促升级促进升级,提高服务水平。 促升级,传承农耕文化促升级,以规范管理促升级为重点。 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质量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旨在补齐建设短板。完善乡村旅游道路、停车设施,促进垃圾、污水处理等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建立健全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除了中央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外,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 例如,辽宁省15个部门联合印发《辽宁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18年)》,提出激发投资活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引导等一系列措施; 甘肃省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总体来看,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富裕生活、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生活。
2、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三年,还有30个左右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等地区,百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 四川四州、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简称“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更大。
为推动旅游扶贫,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计划》《行动计划》 《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国家发改委印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述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坊的通知》,评选出10个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地区包括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予以重点支持。 各省份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政策。 例如,贵州省印发《发展旅游业促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甘肃省印发《关于做好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规划和扶贫公益行动的通知;山东省把乡村旅游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山东省脱贫攻坚,出台了《乡村旅游扶贫升级工作方案》;安徽省出台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意见》,并将其纳入纳入全省“1+X”扶贫扶持政策和扶贫工作检查考核范围; 河北省印发《2018~2020年河北省旅游产业扶贫工作行动方案》; 青海省积极推进旅游扶贫项目87个,涉及深度贫困地区34个; 广西、海南、湖南、湖北等省区也将旅游扶贫列为重点任务。
(五)“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成效显着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 五年来,旅游合作成果显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903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064万人次; 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境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1549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741万人次。 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16.88%。 五年来,文莱、阿塞拜疆等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给予中国游客落地签或免签待遇。 从大范围计算(即包含短期留学、工作、医疗等消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7年实现国际旅游收入3851亿美元,其中约30.82%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部文化与数据中心,《“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专题报告》,2018年9月),由中国大陆游客贡献。此外,文章“德国旅游机构Reise发布的《政策与旅游联动》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旅游发展指数(TIDI)近5年平均增长率为14.13%。这一数据是综合计算得出的。各个国家的入境人数和航线数量。该结论是通过对铁路、铁路、旅游签证开放级别等10多个数据项的统计得出的。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两——一路上我国与沿线国家往来游客将突破8500万人次,旅游消费将达到约1100亿美元。 2013年以来,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76份双边文化和旅游合作文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等一系列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 、俄罗斯、蒙古等利用中意(意大利)、中法(法国)、中英(英国)、中南(非洲)等人文交流机制,拓展与中国的合作空间。先后在曼谷、布达佩斯、阿斯塔纳设立中国旅游办事处,指导完成巴黎、悉尼中国旅游体验中心建设,先后举办10余场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中国—欧盟等文化年和旅游年。
(六)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对旅游发展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特别是“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系统框架。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实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利用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城乡污染排放监管职责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坚实基础,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例,沿江地区主管部门按照《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纲要》的要求,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其中:湖北省编制了《湖北省长江旅游带发展规划(2019~2023年)》,着力推动“多规合一”; 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等,将环境评价作为创建一流旅游景区的前提,整合科研力量,注重智能化应用环保厕所、旅游产业环保、全区域旅游民生环保项目、环保技术与互联网智能技术跨界融合; 安徽省环境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按照景区分类,关闭或拆除了4个3A级以上景区和一批不符合规定的码头、农家乐。 以备受关注的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为例。 继2017年严厉处罚后,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 2018年4月、5月,青海省相继发布通知,要求相关景区禁止接待游客,涉及三江源头、祁连山、青海湖等生态敏感自然保护区,如可可西里、青海湖源头等。黄河、年宝雨则。
二、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后,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 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国家林业局职责、原农业部、原国土资源部、住房部草原监督管理职责将原国家水利部、原农业部、原国家海洋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名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由自然资源部管理。 主要负责监督管理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区等。作为国家公园。 截至目前,我国已启动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拟建立物种型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型国家公园,拟建立“世界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目标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四川成都、甘肃兰州揭牌,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