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有哪些?有几种类型?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出现各种城市综合症,出行动机也越来越凸显。 然而,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我国目前还没有高水平的度假旅游。 完全通用。 在此背景下,低成本、简单易行的乡村旅游成为热门的旅游小吃。 乡村旅游已从早期的一线城市周边地区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县级城市蔓延。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由于乡村旅游依托的载体不同,发展模式也多种多样。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郊区农家乐式乡村旅游模式
农家乐模式的乡村旅游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乡村旅游模式。 以餐饮接待、娱乐为主要旅游项目,配合赏花、采摘、参与农耕活动,满足人们吃、住、购、娱等日常休闲需求。
1.2 景区乡村旅游模式
这种乡村旅游是在旅游景区开发的基础上产生的。 景区强调社区参与,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活动、接受旅游活动,是很多景区追求社会效益的体现。 这类乡村旅游位于著名风景区、景点的边缘。 一般与景区结合开发,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游客。
1.3 农业观光园模式
农业观光园模式乡村旅游是主题公园与新农业融合的特殊形式。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人造景点,所以它具有人造景点的一般特征,投资大,生命周期明显。
1.4 新农村模式
随着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一些农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农村风貌成为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游客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乐,体验新时代乡村生活。
1.5 古村落模型
这一模式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河、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融为一体,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民居群和传统民俗风情,当地还可以开发出具有浓厚文化魅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1.6 大型农业观赏模型
这种模式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业为辅。 由于某种作物的大规模种植,产生了视觉冲击力。 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比较常见,如元阳罗平、龙胜等地的梯田、油菜花等。
1.7 民俗体验型
在一些民俗保存完好的村庄,可以通过节日、庙会等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空间格局缺乏统筹,政府领导不强
由于乡村旅游准入门槛较低,不少地区缺乏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没有论证资源条件和空间布局规划。 而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变才开始接待游客。 改变的结果往往是既没有大规模游览的条件,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旅游应有的氛围。 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有的地方甚至根本不经过任何加工就贴上“乡村旅游”的标签,盲目开展。 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得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低、生命周期短。 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服务相对落后
除郊区农家乐外,其他类型乡村旅游大多位于偏远封闭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步伐较快,导致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旅游接待所需的道路、停车场、卫生间、床位、餐厅等无法满足需要。 此外,由于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低、服务意识薄弱,接待服务跟不上。 正是因为软硬件的不达标,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乡村旅游只能是一次丰硕的体验。 作为地方政府和居民,我们应该纠正错误的观念。 乡村旅游虽然追求原始、自然、纯朴的境界,但并不能让游客来乡村吃苦。 因此,乡村旅游必须有吃、住、行、游、购、娱。 基本条件。
2.3 景区城市化程度高,旅游产品单一
对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郊区来说,乡村旅游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乡村旅游景点打造为小镇。 景区内高楼大厦和各种游乐设施随处可见,完全转移了城市建设。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未能把握游客的需求。 乡村旅游游客大部分来自城市居民。 他们旅行的动机是为了离开喧闹的城市环境,体验乡村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的外部环境。 同时,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游客来了,就只是看风景、吃东西。 这并不是乡村旅游游客想要的。 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坚持“国宜国不宜外,国宜乡村”的原则。但不适合城市。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3.1协调乡村旅游活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和游客。 四大主体之间的目标既有冲突,也有一致性。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但各自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地政府主要贡献基础设施建设和方向引导,当地居民主要贡献资源和劳动力,旅游企业主发挥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当地居民与游客、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存在矛盾。 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是发展当地乡村旅游的关键。
3.2 采取区域联动发展,形成乡村旅游项目互补关系
区域联动模式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不同特色、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色、一季”的整体格局。时空布局,让乡村旅游项目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序列分布,将竞争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
4、嵩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洛阳嵩县地处伏牛山腹地,旅游业十分发达。 传统旅游景点主要有法白云山、天池山、木栅岭、鹿浑湖等风景区。 在传统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作为后起之秀,成为嵩县旅游产业的主角。
为全面发展旅游业,嵩县提出了5A嵩县理念。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托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以天池山、白云山、木扎岭、鹿浑水库为中心的四大景区。 乡村旅游集群打造了大坪油菜葵、饭婆荷花、车村银杏三大农业观赏型乡村旅游,发展了旧店乡石头村古村落类型和旧县民俗体验型乡村旅游。 嵩县已成为洛阳市及周边城市的后花园,嵩县因此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车村镇和大坪乡。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近年来接待游客数量大幅增加,年均增长率接近40%。
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嵩县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政府引导、立足农业、旅游兴农、一乡一品、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 “嵩县经验”是继河南“焦作现象”、“栾川模式”之后在全国掀起的又一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