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崛起与板块运动的奥秘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质构造单元,在过去的200万年中才上升到目前的高度。至今,高原仍在以平均每年5至6毫米的速度上升。根据板块运动理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并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的结果。也可能受到北部刚性的塔里木块体向南部楔入青藏块体的动力学作用的影响。

高原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阿尔金山、杞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自北向南呈东西或近东西向排列,横断山脉则自北向南呈北西-东南或南北纵向排列。大多数海拔在5500米以上,许多山峰海拔在7000米以上,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希夏邦马峰都在8000米以上。这些高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形的骨架。高原地形结构区域差异明显,高原腹地的藏北地区为典型的高原,高原面貌较为完整; 藏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为山地宽谷地形,青海柴达木山为大型盆地地形,川西、滇北横断山脉为强烈切割、高山峡谷地形,高差较大等。

高原是地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中心,冰川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0%以上。现代冰川主要集中在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中段、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乾隆山一带。雪线在海拔4500~6200米之间,总体呈东低西高、南低北高地势。高原上广泛发育冰斗、槽谷、冰碛岭、冰川冲积扇等古代和现代冰川地貌。

高原多年冻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多年冻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多年冻土形成于距今1万至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一般为多年冻土区,其余为岛状多年冻土区或季节多年冻土区。土壤的冻融活动引起地面变形或一系列相关的冰缘地貌类型,如冻胀丘、冰锥、热融洼、热融湖等。严重的寒霜风化形成了许多碎石坡、石海、石柱等。还有融雪泥流和冻融分选形成的石堤、石环和多边形土体。

青藏高原旅游地区概况_青藏高原类型_青藏高原的概况

高原一些干燥宽谷、湖盆中,常见风蚀形成的流动沙丘、戈壁荒漠;许多石灰岩山地发育古老或现代喀斯特地貌(洞穴、石芽、峰林、孤峰、石壁等);藏北昆仑山地区有四个火山群,发育火山锥、方山、熔岩平原等火山地貌。

高原是我国地震多发区,20世纪以来共发生过6次8级以上地震。高原也是我国地热强区,特别是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一带,热液喷发、间歇泉、沸泉、温泉等广泛分布,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

高原南部和东部山区河流密集,较大的出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较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河和帕隆藏布河等)、怒江、彭曲河以及长江、黄河、澜沧江上游,属太平洋河系。高原水能资源丰富,河流侵蚀切割强烈,河谷深峻;高原内部河网疏落,多为季节性河流。高原湖泊总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特别是藏北内陆地区湖泊面积大、数量多。由于气候较干燥,许多湖泊退缩,形成宽阔的湖滨平原。湖盆间多以低缓丘陵分隔,地势开阔。 除少数淡水湖和纳木错、色林错等较大的咸水湖外,大部分湖泊因长期得不到充足水量补给,湖水蒸发浓缩,已演变成矿质丰富的盐湖,甚至干盐沼,含有丰富多样的矿物盐。随着高原不断上升,气候趋冷干燥,湖泊退缩趋势不断加大。

青藏高原约占大气对流层厚度的一半,冬季受西风急流控制,风力强,干燥;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气温升高,降水较多。气候的一般特点是气温较低,年温差大,太阳辐射和日照充足,是世界上年冰雹日数最多的地区(那曲、理塘等地每年多在二三十天以上)和最大的冰雹多发区。高原下垫面相对于高原周围自由大气而言是一个热源,这一因素使青藏高原农业种植的上限和森林植被分布的高度比同纬度其他山地高出1000米左右,是世界上农业活动最多、森林分布最多的地区。 受纬度和地形的双重影响,高原各地年平均气温由东南部的20多℃降低至西北部-6℃以下。 由于多座高山的阻挡,年降水量也由2000多毫米减少至不足50毫米;喜马拉雅山中段和西段北侧为雨影区,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青藏高原旅游地区概况_青藏高原类型_青藏高原的概况

与上述水热条件联系,高原东南部天然森林茂密,各类森林资源储量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发育了种类繁多的酸性森林土壤,土壤表面腐殖质的积累、原生矿物的风化和淋溶作用都比较强。其余大部分地区以多年生中生或旱生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天然牧场广阔,但动植物种类比较简单、贫瘠。碱性草原土、荒漠土发育,生物化学作用相对减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砾石含量高,淋溶作用弱。上述生态环境特点决定了青藏高原森林适宜区偏向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南侧,适宜农业活动的区域仅限于海拔较低、气候较温暖的东部和南部湖盆、宽谷地带。 高寒地区除部分可以放牧地区外,大部分都是荒野地区。

在地形高低、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因素的综合制约下,随着高原由东南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干燥寒冷转变,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自然景观带相继出现。山地自然景观垂直谱也由东南部的海洋性湿润型向高原腹地的大陆性干旱型转变,其主导垂直带也相应地由森林组分转变为草原、沙漠组分,带谱结构由复杂向简单转变,景色变得单调。在喜马拉雅山南侧,从山脚下海拔数百米的热带雨林或常绿阔叶林开始,在雪线以上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灌木丛、草甸,甚至高山永久性冰雪带等不同类型的垂直自然带。 从低纬度热带到高纬度寒带或极地的主要水平自然带几乎全部再现,成为中国山地自然景观垂直谱最完整的范例。自然地域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紧密结合,是青藏高原表面自然世界地域分异的显著特征。根据地形结构、生物气候环境、垂直自然带谱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自然地理带,即: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山地森林带和热带北缘山地森林带;藏东、川西山区针叶林带;藏南山区灌木草原带;青海东部杞连山草原、针叶林带;那曲、玉树高山灌丛草甸带;青海南部高山草原带;羌塘高山草原带;阿里山半荒漠、荒漠带; 昆仑山高山半荒漠、荒漠带,柴达木山沙漠带。

由于青藏高原独特、优美的地理环境,一些具有生物地质研究价值或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已经建立或将开发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如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总人口只有1300万左右,主要以藏族为主,还有门巴族、珞巴族、回族、汉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怒族、羌族、白族、独龙族等几十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目前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