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北京康普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吴立宏:老年人被保健品骗后应坚持维权

吴丽红提醒老年人,如果被骗,可以拨打“12331”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投诉。同时,除打电话外,单位和个人还可以通过信函、网络、传真、来访、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监管部门举报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以及餐饮服务过程中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进行调查处理,一旦检查发现确实存在问题,就会予以扣押,情节严重的会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就需要老年人提供一定的资料,老年人可以把这些产品交给子女或者相关部门鉴定,不用担心子女投诉,也不用担心丢脸,一定要及时告诉家人。”

此外,他认为,我国对保健品企业“重审批轻监管”。保健品准入门槛低,销售渠道更新快,无固定场所,四处流动,导致违法成本低,监管难度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郊区,保健品监管存在一定的盲区,也是骗子经营的重灾区。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相应的处罚措施。

保健品诈骗屡见不鲜,但为何有些老人明知是骗局仍上当受骗?对此,北京晨报记者进行暗访,揭秘骗子欺骗老人的花招。

记者暗访

销售人员只针对老年人

根据多位被骗老人的建议,北京晨报记者来到双井家乐福附近寻找高价售卖保健品的人。在双井家乐福北侧,记者看到两名男子站在停车场附近,手里拿着一个礼品盒。看到一位老人过来,他们上前搭话。然而,当一位年轻人从他们身边走过时,却没有人上前搭话。

记者看到一位刚从超市买菜出来的老人路过,一名工作人员立即主动上前和他搭话:“大叔,您来买菜,我帮您提东西吧。您看我们这里有商品,如果您想了解一下,我们还可以免费赠送您一份小礼物。”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摆摆手离开了。

记者上前搭讪,称想为家里的老人找一些养生活动。两名男子立刻来了兴趣,问记者:“你家老人住在附近吗?可以让他们到我们这里坐坐,除了和其他老人一起参加养生培训,还可以购买我们的保健产品。”但当记者询问能否看看产品时,对方却说产品没货了,只给记者看了产品的照片。记者看到,照片上除了写着“普健硒”外,没有其他信息。

行踪神秘,经常变换地点

一位参加过“健康培训”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用理疗仪促进血液循环,有的仰面坐在椅子上,眼睛上贴着一副眼贴,据说是店家免费提供的,可以治疗青光眼、飞蚊症等。“但用了之后就没什么感觉,回家还头晕。”她说,自己买了3万多元的保健品,但吃久了发现药里含有普通面粉,“一瓶880元,太贵了。”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在百子湾附近找到了保健品销售的痕迹。记者看到,这里除了几台血液循环治疗仪外,什么也没有。几名销售人员站在店门口,对这位年轻人视而不见。记者向门口的销售人员询问情况,她们显得很谨慎。“你是谁家叔叔阿姨的女儿?”她用身体挡住记者的视线,不让记者往里面看。“你住在附近哪个小区?”销售人员不停地询问,记者说“我想带老人上一些兴趣班”,她立刻拒绝了。

另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课堂,家中老人可以免费前来体验。“我们这里还有验血的设备,主要是检查人体血液、血管的健康状况。一般老人来咨询,都要先做血液检查,健康经理会根据检查结果给出营养建议,并安排他们参加健康讲座。”当记者向他询问这里是否可以买到普健硒时,销售人员表示,店里没有保健产品。“很抱歉,店里没有,如果老人试过这个产品,觉得不错,可以让他来这里评价一下,再考虑购买。不过地点可能不在这里,请留下老人的电话,我们附近办讲座的时候会联系他们。”但当记者询问这是否是药品时,销售人员回答说是食品。随后,记者在被骗老人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和公司官网上,均未找到国家药监局核发的批准文号。

行业秘密

“免费礼物”瞄准正确的人群

曾在一家保健品公司做过销售的赵先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保健品销售有套路,从聚人、留人到销售商品、上门拜访,循序渐进,效果非常显著。”赵先生介绍,保健品销售的第一步就是聚人。大部分公司通过发传单、送小礼品的方式吸引客户。他说,自己之前的公司主要销售一些普通的调节血压、血脂的保健品,成本不高,价格也不是很贵。在卖货之前,公司惯用的招数是“保健品空盒换礼品”。他们在社区里到处发传单,凡是拿着传单来听讲座的人,都可以用任意品牌的三个保健品空盒换2公斤鸡蛋、一袋五谷杂粮等。“这个招数主要针对的是经常吃保健品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有健康意识,家庭条件也比较好,是我们重点开发的客户。”

“医生”上台问诊、卖药

赵先生说,当一帮老人拿着宣传单和保健品空盒子过来领取礼物时,就到了“专家”出场的时候了。“专家”是公司聘请的,专门讲健康养生知识,当然重点是讲保健品的成分、功效,以引起老人的兴趣;接着,“医生”出场,为参加讲座的老人免费体检、治病。所谓的“医生”只不过是穿着白大褂,自称是某医学院的毕业生,现场“把脉”只是做秀而已,最重要的是“医生”在“把脉”时通过交流,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平时会得什么病。根据这种情况,“医生”会推荐老人买几个疗程的保健品。“推销产品的时候给点折扣,老人为了多拿点礼物,就会加大购买量,一般一次买几千元的产品。” 赵先生说,每次这样的聚会,总会有老人自掏腰包,公司从来没有空手而归。

“免费旅行”是一种变相营销

为增加收入,不少公司出台新政策,鼓励老年人在公司“存钱”,给予10%的年利率,存钱的顾客在购买保健品时可以享受更多优惠,甚至免费旅游。公司会组织老客户去安徽“自由行”一两次,公司会包揽沿途所有交通、食宿,名义上是回馈老客户。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种“自由行”其实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陪同人员会沿途给大家讲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渗透保健品的效果。在旅游期间,还会开展大规模的“回馈老客户”活动,让老年人存钱“投资”。赵先生还向北京晨报记者坦言,自己在北京推销保健品时,没想到自己的母亲在老家买保健品也被以同样的方式骗走20万元。 此事震惊的他,放弃了“继续坑人”的念头,称不少保健品公司除了向老人推销价格不菲的保健品外,还开始鼓励老人在公司“存钱”,并承诺只要存钱就能获得高额利息,一系列手段轮番轰炸,引诱老人投钱。

■记者手记

骗子越来越无耻

负责人们切勿放松。

保健品营销针对的是老年人,其中涉及的骗局早已是家常便饭,但这次吸引我再次涉足其中的,是骗子们越来越不“守规矩”了,或者说是越来越“不要脸”了。

以前骗子骗老人,打感情牌,亲热地打电话,经常和老人聊天,问好问好,陪老人听。感情虽然是假的,但陪伴至少是真的,花了不少时间,挤了不少笑容,把孤单或心软的老人骗去买了两瓶没用的药,至少得到了些关怀,就像遇到一个有偿养老志愿者。现在,给你一条破鱼,不买保健品,就敲诈你5000元,甚至骗死你,恨不得掏空老人家的资产。几千不算少,几十万也不算多。

采访中,生理退化、心理脆弱、骗子的狡猾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老年人成为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从现实生活来看,还有一个更重要、或许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驱使老年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走进骗子的手中——孤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远离家乡,与老年人的沟通和关爱越来越少。

当老人听到保健品销售人员亲切地称呼自己为“叔叔、阿姨”,甚至“张爸爸、王妈妈”时,他们的戒心大多会因为这份“温暖”而消失。如果在保健品店里看到上午一起买菜的姐妹,下午一起下棋的哥们,老人心中的顾虑就会减少很多。正是因为这份信任,老人才愿意花钱购买那些根本不能治病的昂贵保健品。

有时,一些老人会开玩笑地说:“我多活一天,就给你们(儿女)多一天的退休金。”虽然是玩笑,但不难听出老人对儿女的爱。对于老人来说,他们或许不是那么害怕死亡,而是更担心自己年老时因生病给儿女带来麻烦。

在这里,我真想对老人说一句:如果街上、上门推销的保健品真有他们说的那么有效,早就卖光了,他们怎么会冒充你的孙子呢?如果真的有这么好的保健品,别说免费给你体检、免费旅游,就是你抽奖都买不到。

我也想对监管部门乃至街道、派出所说几句话:各个社区里那些卖保健品、冒充雷锋的人,应该时不时清理、时不时打击。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北京社区秩序的规章制度那么多,但最终能不能落实到位,还是要看落实的人。

北京晨报记者 张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