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内容、方法与展望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主战场的转移、全域旅游的兴起以及“十三五”背景下大众旅游发展理念的推进,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游客对其兴趣浓厚、青睐有加。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适合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路径。归纳发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总结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进一步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1.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内容
1.1民族村寨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资源特征、产品类型、政策选择、利益保障机制、困境与对策、背景与动因等。罗永昌认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存在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丧失等四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四条对策:树立社会旅游发展理念;树立参与式发展理念;摒弃媚俗观念;做好规划,加强市场示范和产品推介,提高管理水平[1];总结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特征:乡村性、民族性、地方性和民俗性,文化融合性,参与性、层次性,景点与活动空间的环境保护性[2]。总体来看,民族村寨旅游理论探讨尚处于初步、零散的阶段,民族村寨理论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研究量不够,质量不够高,理论构建不够系统。
1.2 社区参与研究
社区参与是近年来民族村落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孙九霞提出了中国社区参与旅游的理想模式:政府主导的社区型企业、法律规范的第三方介入[3];罗永昌提出了民族村落社区参与旅游的策略:参与旅游活动、参与地方特色产品和手工艺产品的开发、参与传统产品的深度开发[4][5][6]。
1.3 民族村寨旅游影响与感知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影响与感知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钟洁等认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效应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实证研究成果相对丰富[7];吴忠军等提出了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方法[8];唐雪琼等研究了旅游情境下哈尼长街宴的文化适应与重构[9]。
2.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
总体来看,我国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比较成熟,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已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方面。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中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乡村文化旅游等方面。特别是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于概念界定差异等原因,国内外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都更加关注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路径以及民族村寨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并提倡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这些观点和结论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体来看,现有的关于民族旅游村落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尤其是2003年以后,文献内容丰富,研究切入点和视角各异。研究大多基于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单一学科的理论视角,特别是从社会、文化、经济等角度进行研究,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民族旅游村落的旅游发展政策选择、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产品设计与策划、旅游经济影响分析、旅游发展模式、旅游营销模式、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旅游发展带来的文化变迁、旅游效应研究等进行系统分析,反映了我国民族旅游村落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社会、文化、经济问题。
3.对我国民族旅游村落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的建议
第一,应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村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民生计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可持续生计理论,改变以往从社会学视角对民族旅游村落农民可持续生计进行研究的局面,因而是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一次创新。
第二,从研究对象上看,应结合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并继续对他们的家庭生活进行深入研究。
三是拓展研究的空间范围,即增加对云南、青海等民族地区典型民族旅游村落的选取,开展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丰富我国民族旅游村落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四是要深入研究现有生计经济模式下我国民族旅游村农民的参与、受益状况以及各类相关经济利益群体的博弈行为。
第五,加大对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村农户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如自然灾害因素、市场风险因素等,减少民族旅游村经济发展中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增强农户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
[1]罗永昌.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102-107。
[2]罗永昌.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贵州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6):60-62。
[3]孙九霞.旅游人类学中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罗永昌.文化经济背景下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J].思想前沿,2006,(4):96-101.
[5]罗永昌.民族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
[6]罗永昌.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几个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6,(3):47-49。
[7]钟杰,陈彪,杨桂华.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5,(5):85-90.
[8]吴忠军,张锦.旅游发展对山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5):891-896。
[9] 唐雪琼, 钱俊熙, 陈兰雪. 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5): 835-844。
关于作者:
刘学斌(1993-),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张鹏(1992-),男,汉族,山东青岛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政府治理。
杨月英,(199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研究生。
陈宝(1991-),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张莉(1991-),女,汉族,山西原平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