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览呼伦贝尔全域旅游景象尽收眼底置身大草原
探索呼伦贝尔市
整个地区旅游繁荣景象尽收眼底
置身大草原,见雄伟辽阔
畅游呼伦湖,感受雄伟与灵动
俯瞰兴安岭,尽享山水美景
漫步美丽的湿地,聆听自然的呼吸
……
展开呼伦贝尔旅游地图
绿色、蓝色和红色
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个概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呼伦贝尔来说,绿色是这里的底色,也是这里的自信。 今年初,呼伦贝尔市启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行动计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高层次统筹、高点谋划、高效推进。 紧紧围绕全区域、全季节、全行业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游客为主角的发展方式,实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道路,不断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民生”协同发展。 明确了“一个总体思路、一个敬业班集体、一个知名品牌、一套精品线路、一批基础设施、一批精彩节目、一条休闲长廊、一座文艺之城、一个特色邻里关系,还有一套执行机制。” 等“十个一”目标任务,持续带动文旅融合深化迈上新境界,以高质量发展为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转型、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文化旅游产业。
站在新征程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呼伦贝尔发挥生态优势、赢得区域竞争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决定出路,行动创造未来:我市通过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和效率,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四季如画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共同赋予了呼伦贝尔美丽、优质、综合的旅游资源。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呼伦贝尔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率,做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
规划是进步的旗帜。 今年年初,市委书记高润熙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启动实施经济提标增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农牧业增量质化发展、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生态产业倍增。 抓住机遇发展创新、创优传统产业“五个行动计划”,为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呼伦贝尔的蓝图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
实施是冲刺的号角。 3月初,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坚定不移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刻不容缓,全力以赴落实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发展行动,打造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新引擎、新动能、新支撑经济社会转型、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总体目标,凝聚了发展共识,提振了干部信心。 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的发展势不可挡。
努力工作是胜利的关键。 今年以来,我市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首位,以建设全国一流的草原、森林生态、边境旅游目的地和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城市为目标,融入乌阿海曼生态旅游圈和东部文化旅游带。 以此为重点,我们确定了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打造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两大品牌,努力推动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接待国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位居全区第三、第二位; 75个重点项目投资额、复工数、社会投资数同比均实现三位数增长,交出“半年稳定、半年进步”的优异答卷呼伦贝尔在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夏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呼伦贝尔最美的季节。 也是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成果展示的季节。 7月9日,呼伦贝尔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即将召开。 届时,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市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意向投资机构、企业负责人将在观摩期间感受呼伦贝尔的青山绿水。 绿水,走在路上就能感受到提标增效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务实的会议中勾勒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蓝图。 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提标提效,势头强劲,动力十足!
势头强劲
源于市委高层推动
规划后精心部署
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结构
寻找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充满动力
它来自于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人都言出必行
务实的作风,立即完成任务
充满热情并以结果为导向
汇聚创业者强大能量创业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市高水平谋划、奋发有为,努力冲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桎梏,大力发展全区域、全季节、全域旅游。 ——产业旅游,吹响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标准和效率的号召。 这一响亮的号角彰显了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和效率取得新成效的坚定决心。
——从转变观念入手,从务实举措入手:全面深化全区域、全季节、全行业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旅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全域旅游战略,全面深化全区域、全季节、全行业发展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规范高效发展取得新成效。
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坚持聚焦重点引领大局,差异化错位发展,布局全球,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 突出中心城市统一,以旅游休闲城市建设为引领,坚持海拉尔区、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和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推出伊敏河文化艺术休闲旅游项目和体育长廊工程,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多彩鄂温克文化产业园打造自治区级旅游休闲区已启动。 同时,突出黄金线路重点,对海尔曼线路周边草原风景线进行摸底摸底,形成问题清单,指导海拉尔区、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加快推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进一步加快莫尔格勒河5A级景区创建,游客中心、智慧景区、观景台升级等已投入使用。
四个季节均衡发展,四季联动加速旅游品质提升。 我市开展冰雪那达慕、冰雪主题展等25个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结合今年春季疫情防控形势,开展“我爱我家·暖游——呼伦贝尔人游呼伦贝尔”活动,开展“爱人间四月天”赏花活动6场“晚霞不如杜鹃花”等线路以及5条文化博士研究、红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线路。 大力发展短线游、城市游、近郊游、乡村游产品。 围绕额尔古纳界河观光旅游,打造房车自驾穿越森林草原“空中轮船铁路”、呼伦贝尔草原森林列车、通用航空低空飞行等高端旅游项目,打造14条高空航线。打造“跨水云”轻奢体验游美丽呼伦贝尔等精品夏季线路。
业态融合发展,各产业融合发展,释放旅游综合效应。 高标准组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形成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文化旅游牵头统筹、成员单位分工协作的组织体系一起; 明确旅发委成员单位和重点“+旅游”单位职责 职责: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旅发委两次全体会议,带队赴各地开展专题调研横幅和城市。 市委、市政府印发《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标增效行动方案实施方案》,确立了六大制度,明确了20项重点任务和18个国家品牌创建目标。 全力推进“旅游+”、“+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社交旅游等一系列融合项目,扩大了文化旅游的“朋友圈”,加速融合发展。伊敏煤电公司工旅、奥罗齐庄村农旅融合、“呼伦贝尔冰舞秀”文体旅游融合等18个项目实现“旅游+”全面提速。
——稳定市场主体,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游客主角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对旅游发展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进一步从政策面强企、供给侧发力、并在需求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
我市推出优化文化旅游产业营商环境17项措施,印发《呼伦贝尔市鼓励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补贴办法》,发放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补贴冰雪旅游。 倡导景区内39家酒店对医护人员等7类群体实行4项减免。 结合春夏旅游,呼伦贝尔市推出《鼓励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为企业纾困的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提品质、促融合。 充分发挥政府顾问和文旅系统智库专家作用,聘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担任市政府顾问。 举办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和效率专题研讨会暨旅游酒店业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着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选“石榴籽奖” ”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我市成立了全区首家文化旅游行业协会。 169家会员单位涵盖金融保险、商协会、规划设计、现代传媒等旅游全行业和领域。24家会员单位与呼伦贝尔学院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文化旅游协议。 人才培养、产业创新、文化惠民、健康科研教育四大产业联合体,实现了以项目为导向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的深度融合。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与呼伦贝尔学院联合共建旅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已报送教育部。
我市坚持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和游客满意度调查,作为对城市和市场主体专项考核的重要指标。 完成冰雪旅游市场主体、冰雪旅游活动等六项“十佳”评选活动,通过网上评选、专家评审等方式,动员市民和游客广泛参与。
——突出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提效益:积极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人辜负山,山辜负人。 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市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生态生产和生活一体化发展。 强化生态优先理念,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市的文化基础、生态保护是发展之本、优良生态是价值的理念,规划了文化旅游大自然的休闲,灵魂的游牧,生活的旅行。 发展主题。 统筹保护、开发、利用,建立了全市森林草原旅游资源开发联席会议机制。 我们充分利用保护区立体空间,在保护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业态的基础上,开发了空中游览、低空飞行、旅游小火车、游船游览等旅游产品。
打造生产体验场景,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内涵。 紧紧围绕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实施“两个创造”,编写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系列丛书《寻找味道》《听风》,创作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系列爱》、《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 文化遗产,吸收各民族文化养分,融合现代文明的剧目。 依托伊敏河公园(伊敏河东西两岸),通过城市微改造,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大众文化、全民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活动空间。 开发了“当鄂伦春猎人一日”、“我是草原小骑手”、向日葵制作、农产品种植采摘等研究体验旅游产品。
集中强化生活服务,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呼伦贝尔数字文旅项目中,旅悦宝、融艺宝、厕所通等惠企惠民平台上线; 伊敏河文化艺术休闲体育长廊、新时代广场、国粹园、生态文明广场等3个片区,红色记忆、繁晖、红旗书吧、红阁楼荡等17个站点建设完成,“建立了“马商听歌”和“马商听书”资源数据库。 市民可以扫描二维码在庭院里漫步听歌看书。 图书; “呼伦贝尔15分钟文化旅游惠民圈”项目东山机场游客中心交通枢纽试点项目、伊敏河文化艺术休闲体育走廊红旗书吧城市研究试点项目、呼伦贝尔古城旅游与旅游研究中心休闲街游客中心旅游服务类别试点的完成,让这座草原旅游城市更加热情。
直面问题寻找突破,弥补短板谋求发展。 发展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 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标增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存在旅游要素融合不够深入、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够广泛、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现实问题。 因此,要坚持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以规划先行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标增效。
我市积极畅通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发展道路。 坚持“规划、规划、规划”三位一体,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构建资源数据库和数据地图,编制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市。
坚持“融资、立项、建设”一站式流程,全力聚焦项目和招商,推动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复星集团、百鹿仓集团、内蒙古交通等8家企业投资集团,举办线上线下对接会90场。 在航空、文化旅游、营地建设等方面形成16个投资意向,签约鄂温克旗草原主题游乐园、根河市赫伦酒店改造等11个项目,总投资5.01亿元; 全区首个文化旅游融资平台“融融”诞生。 “一宝”已有28家金融机构、159家文旅企业入驻,发布金融产品26个,签约文旅投资项目5个、融资项目4个,吸引投融资超过2亿元。
坚持“提质、创品牌、营销”全链条,“呼伦贝尔大草原”市级公共品牌正式上线。 紧扣“草原”品牌,中国草原马主题效益季、呼伦贝尔草原马拉松、绿草音乐节策划了“爱在呼伦贝尔”冰舞秀、“传奇”等10个系列38项文化旅游活动《英雄》、《马舞》等商演节目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满足了游客通过文化艺术了解呼伦贝尔的需求。 构建文化旅游传播矩阵,重点打造“带你去呼伦贝尔”宣传品牌、“导演带你游”、“小镇姑娘带你游”、“旅游体验官带你游”、等通过文旅传播矩阵平台与市级主流媒体联合发布,形成宣传合力。
——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务实实效,争先:汇聚强大能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标增效。
用实干描绘蓝图,用实干赢得未来。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能否强势开局、漂亮开局,通过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和效率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关键是要转变作风、提高水平。发挥能力,重塑形象,抓住发展机遇,以实干和责任取胜。 发展机会。
今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转变观念、强化作风、优化环境、强调落实、树形象”学习实践活动,带领全市党员干部坚持落实第一,工作第一,打破旧观念,改善落后。 方法,更新知识储备,拓宽发展视野,把蓝图画到底,一锤子敲,一步一个脚印,讲真话,专注实干,务实求实,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确保理念“破冰”、风格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突破”。
随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全市有效传递了艰苦奋斗、责任担当的理念,强化了求真务实的作风,优化了干部创业环境,树立了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形象。奉献精神。 在浓厚的创业热情和氛围中,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在提标、提效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6月22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发布消息,依和乌拉民宿、星空牧场入选自治区首批丙级民宿。 这是我市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提标增效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创优、提升填补的空白。 第 5 项为空。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旅游休闲城市。 积极协调推动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引导呼伦贝尔古城努力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区。 、白音哈达与可和诺尔共同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一花独开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才是满园春意。 55个A级景区、45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员、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大发展格局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足迹铿锵有力,硕果累累;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标准、提效率的时代已经到来,趋势已成为:
它在这里
文化与旅游的交叉点
让诗与远方的美好向往
成为您身边的现实享受
它在这里
文化与旅游的叠加效应
成为经济转型发展新动力
它在这里
旅游产品和重点项目纷至沓来
让旅游目的地越来越有吸引力
……
文学与旅行相伴,旅行因文学而兴盛。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呼伦贝尔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速度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从文化旅游资源大城市向文化旅游资源强市的转变,并在祖国北疆发挥作用。 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