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大峡谷镇: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旅游小镇展现独特魅力
壶关县依托太行大峡谷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太行大峡谷漂流水上乐园,深受游客欢迎。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壶关县大峡谷镇青龙峡村开发建设了100亩葡萄采摘园,推动农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壶关县大峡谷小镇,石板铺就的步行街上车水马龙,车水马龙。景区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景色绚丽多彩,游客随处可见;那些灵动的云雾、两边“对面”的青山、高低错落的精品民宿、不规则的山水公园、诗情画意的庭院……一张张“真实的画面”造就了“旅游小镇”的面貌。
一村一品,富民兴区
大峡谷镇是一座“旅游小镇”,端午节假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对大峡谷镇进行了报道,翠绿的松林、漫山遍野的连翘花、火红的格桑花、连绵的葡萄园、飞瀑溪流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游客的笑脸不时露出……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该镇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还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气候”。
——主导产业突出。该镇聚焦旅游优势,做大旅游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了民宿接待、夜游体验、漂流、避暑休闲等主导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名镇”。
——品牌效应明显。大河漂流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品牌,紫党参成为游客喜爱的土特产,八泉峡景区是家喻户晓的5A景区,双龙谷景区正成为游客新宠。九月客栈、松崖未央、在鱼亭山、河西望山门民宿、红豆峡村山水里舍等“太行山居”登上旅游导航地图,全镇民宿数量、品牌稳居长治市前列。
——链条更加齐全。沈源村投资950万元,建成山西沈源民宿科技文化产业园、百草园、党参体验馆;石泉村围绕旅游停车场建设“农家乐”数十家;大河村完成“小吃街”升级改造,成为市、省、全国“旅游明星村”。
——农旅融合度更高。大霞峪镇围绕乡村振兴,坚持以村庄亮化、美丽庭院打造、传统村落保护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农家乐”300余家、特色民宿30余家,床位1.1万张,日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使全镇27个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凸显了小镇的“立体美”。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诗情画意、远方“触手可及”,让文化旅游“自然而然”。群众说:“幸福感增加了。”
一条规则、一个指南,加强集体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用‘163’总体设计,统筹谋划全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大霞峪镇党委书记牛成耕说。
“1”是一个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镇村集体工业经济突破1000万元,收入超100万元的村达到2个,收入超50万元的村达到25个,让绿色产业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6” 表示一批中有六件:
一是产业发展带动一批产业。让鄂芜区聚焦生态、地形、气候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实现差异化、均衡化、互补化发展。
二是发展一批强弱项群。以黄崖底双龙谷景区为中心,沿柳泉村至沙岗沟村一线建设一条20多公里的“太行峰路看峡谷”旅游线路,并配套建设自驾营地。
三是盘活一批资源资产。依托八泉峡5A景区、太行山大峡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等优势,培育打造“大河漂流”运动游、“桥上民宿”接待游、“青龙峡养生”休闲游、“黄崖底避暑”度假游、大桥综合服务游等精品旅游休闲线路和项目。同时,升级改造大河小吃街,打造“夜游”观光景点,繁荣全镇“夜游经济”。
四是特色产品带动一批旅游产品。加大全镇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推动南岭竹岩黄小米、粉丝、粉条、连翘茶、紫参等农副产品和崖柏、石雕、堆山等工艺品热销。
五是庭院经济撬动一批人。打造“太行人家”“太行山居”民宿产业集群,让“庭院经济”成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对桥上村现有80余家农家乐客栈进行改造升级,打造“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
六是品牌经济带动一批人。对全镇300家农家乐客栈、30余家民宿实行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评选出50家一星级“农家乐”,120家二星级“农家乐”,50家三星级“农家乐”,按照星级给予不同数额的资金扶持。
“3”是指三种模式:全镇各村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了“集体主导、村级共建、资本整合”三种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体主导型。依托村集体资源和资产,鼓励农户利用老房子、院落、农具等资源,打造“太行人家”“太行山居”民宿品牌,盘活资源,提升发展后劲。桥后沟村利用10余亩荒滩坡地作为集体资源,建设生态停车场,解决了景区停车需求。
二是村级共建式。村集体产业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桥上村牵头整合了参源村、青龙峡村、丁家堰村、紫团村四个村的300万元产业资金,在荒坡上建设村集体“产业酒店”,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40余万元,解决10人就业。
三是资本整合。利用社会资本入股集体产业,整合旅游村老院落,发展民宿。沙滩村通过招商引资,建成12栋木屋,将老村委会改造成民宿,按6%的比例发放产业分红,不断壮大集体产业后劲。
目前,全镇27个村集体工业经济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8个村突破30万元,4个村突破40万元,2个村突破5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10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2000人增收,人均收入达到10600元。
一面与一面强强联合
大峡谷镇发展集体经济,一方面改善“面子”,另一方面拓展“内涵”,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
桥上村,红砖绿瓦、红墙白窗的房屋错落有致,石板路幽静,炊烟袅袅。
“‘石头城酒店’是大峡谷镇民居特色之一。”牛陈耕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不断加强对古建筑、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
2021年8月,大霞峪镇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此后,该镇在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乡村亮化,新建桥梁3座,改造厕所757座,建设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各1座,努力提升传统村落的“面貌”。
夯实内在基础,让风景变成“前台”。该镇注重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特色。目前,全镇已形成自然景观游、人文景观游、漂流运动游、民宿接待游、养生休闲游、避暑度假游等多种旅游项目。
“客人络绎不绝,我们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很忙,但沙滩村新任村干部、90后大学生李静却精神抖擞,“忙起来很好,这是宣传沙滩村的好机会。”
大峡谷镇里,忙碌的不止李菁一人。
“每天房间都爆满,这个月已经接待了2000多位客人。”正在打扫民宿客房的大河村村民李彦军夫妇高兴极了,“连8月份的房间都订满了,去年我们挣了12万元,今年的旅游市场比去年还好,我们挣得钱会更多!”
文化成“当下”,风景成前景。2022年10月,大峡峪镇大河村成为全省首个以“地质+自然教育”建设模式建设的“国家地质文化村”。
本报记者杨素英、通讯员崔乾俊、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