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业价格欺诈现象常见珠宝商家违规促销有三种手段
一件普通的18k金首饰售价为每克400元,却能通过价格欺诈卖到每克1000元。9月7日,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福建省珠宝玉石协会发布的《福建省珠宝玉石消费市场调查报告》指出,珠宝行业价格欺诈现象相当普遍,同时还披露了珠宝商家常用的三种违规促销手段。
调查发现,珠宝行业价格欺诈现象相当普遍。一些珠宝品牌专营店利用品牌商的管理漏洞和消费者缺乏常识,采用误导性的价格手段实施价格欺诈。例如,一款普通的18k黄金首饰,行业零售价在400元/克左右,经过价格欺诈后,可以卖到1000元/克的高价。一些商家利用鉴定证书抬高品质,高价出售。其实,珠宝玉石鉴定证书只是证明天然矿物成分,例如售价100元和几千万的玉镯,按照《珠宝玉石鉴定书》都属于“玉”,但由于品质不同,价格相差巨大。在电视购物、抽奖类珠宝商场、旅游商场、网络购物、展销会等场所,商家经常利用鉴定证书欺骗消费者,以劣质高价销售珠宝玉石。
报告还分析了珠宝商家使用的三种非法促销手段:
一是打出所谓低折扣价。珠宝玉石并非同类商品,在售的每一件珠宝都是“首次”,原价纯属虚构。例如,一款“全铂金镶钻戒指”,标价5600元,但商家却宣称打五折,降到2800元。这个5600元的标价,并不是《禁止价格欺诈行为条例》中的原价概念。
二是发放百货商场珠宝玉石打折“中奖卡”。一些珠宝商把珠宝柜台伪装成“礼品领取”柜台,顾客在商场购物时可以“领取礼品卡”并参加抽奖,中奖后即可以优惠价购买珠宝玉石。但这些只有“中奖”才能打折购买的珠宝玉石通常都存在问题,比如利用鉴定证书抬高质量和价格,或者先标价后打折,以中奖的名义进行打折;“金镶玉”珠宝多为低价值工艺品,玉石部分多为“边角料”,黄金部分多为金箔。
三是以超低黄金首克价诱骗顾客。店家宣称黄金首饰价格低于同行,实则诱骗顾客进店。市场调查发现,采用这种价格手段促销的金店,其销售的K金首饰、镶嵌首饰、翡翠首饰等均存在价格欺诈行为,利润高得惊人。比如,一款重量不足1克的18K吊坠,市场价一般在400元左右,但此类店家却卖到900多元。
福建省消委会建议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将商品质量监督抽查与专项执法检查、市场检查相结合,严厉查处虚假宣传、以次充好、虚高评级虚高定价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行为。同时建议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建立完善联系制度,推动各方协调配合制度化、规范化。
相关链接
维权秘诀:避免商业伎俩
珠宝店经常介绍宝石知识,以“洗脑”人们
案例:福州林女士投诉,自己花了2.6万元从泰国带回一颗蓝宝石,经福建省宝石协会专家鉴定,这颗宝石竟是一颗合成蓝宝石,市场价值约50元。得知这个结果后,林女士差点崩溃。
据林女士介绍,今年7月初,她随福州的旅行团去泰国旅游,被安排到一家珠宝店购物。进店不久,就来了一位会说中文的经理。在一间会议室里,经理向大家介绍了宝石的知识。林女士说,听完经理的演讲,大家不知不觉就买了宝石。
专家揭露:旅游商场举办的珠宝玉石“课程”其实是商家设计的“洗脑”课程,短短几十分钟就能让你“洗脑”。商家设计的“洗脑”课程强调珠宝玉石的天然性,掩盖天然珠宝玉石的品质差异和价格的关系。消费者被“洗脑”后,商场展厅就是“洗脑”课程的实体店。为了与“洗脑”课程内容相衔接,与旅行社联营的外国珠宝店柜台里的珠宝玉石商品都配有鉴定证书,证明它们都是“正品”。其实,这些鉴定证书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据福建省珠宝玉石协会了解,旅行社关联的涉外珠宝店销售的珠宝玉石大多为假货,如蓝宝石、和田玉等,或为劣质品,如钻石、祖母绿、红宝石、碧玺等。
维权提示:消费者在境外旅游购买珠宝玉石遇到侵权行为,可凭购买收据和境内珠宝检测机构出具的鉴定书向所属旅行社申请退货退款,如退款困难,可向当地旅游监管部门投诉所属旅行社。
商场通过抽奖活动以高折扣出售低质量珠宝
案例:黄女士投诉,她在福州某商场买衣服,结账后被告知可以到“绿帆珠宝”专柜领取小礼品和刮刮卡,黄女士中了2000元代金券大奖。
“当时心动了,感觉捡了个大便宜。”黄女士说,她看到柜台在售的首饰价格基本都在2500多元,扣除2000元的优惠后,还要再付五六百元,最后她花了568元买下了一款售价2580元的金镶玉吊坠。购买后,黄女士越发觉得不对劲,在朋友的提醒下,她拿着买来的首饰去其他珠宝商那里鉴定,对方说这款首饰只值100多元。最后她想寄到福建宝协去鉴定,希望是假的,这样就可以退货了。福建宝协的检测结果显示,金镶玉吊坠是真的。因此,她遇到了退货难的问题。
专家透露:低质高价规避法律风险。国内商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面临的法律风险很大,所以珠宝玉石卖家一般不会冒着法律风险,以假充好,以次充好的珠宝玉石销售,因此,黄女士几乎不可能找到证据来维权。此次事件的套路就是以低质高价标价,商家规避产品质量法律责任,获取高额利润。但事实上,只要商家有恶意谋取高额利润,通常都逃不过十五天的惩罚。根据珠宝玉石的特点,每件珠宝玉石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商家给珠宝玉石打折,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规定》,原价是虚构的,按照《价格法》,商家涉嫌违法价格欺诈,这一事实是很多消费者不了解的。
维权招数:消费者在商场购物时,若不慎通过购物抽奖购买了珠宝玉石,可凭购物小票向当地物价监督部门投诉关联商场,称商家虚构原价,涉嫌价格欺诈(涉事珠宝柜台无法提供原价证明)。
警惕无法回购以保值的钻石
案例:几年前,福州东街口一家珠宝品牌专营店,近期推出钻石保值回购服务。商家承诺购买的钻石三年内“原价回购”,购买时签订钻石保值回收协议,回购要求钻石完好无损,珠宝店收取原价3%左右的手续费。除了回购,这家珠宝店还推出了钻石“以小换大”业务。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该品牌珠宝的福州店就悄然倒闭了。
专家透露:保值或增值回购本质上是一种营销噱头。一些珠宝商为了快速收回资金,满足消费者“省心”心理,推出了钻石等珠宝玉石的保值或增值回购服务。在信息不对称关系下,一些消费者认为,购买钻石戴几年后,可以全价退还,相当于免费戴了。同时也说明商家销售的珠宝玉石品质有保证。
珠宝玉石的保值或升值回购,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手段。消费者按照商家的要求签订一份“保值回收协议”。这份“协议”其实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因为商家在这份“协议”中写到,“回收的钻石必须完好无损”。虽然钻石极其坚硬,但作为珠宝,不仅仅是钻石的硬度问题,而是珠宝的完整度问题。一件珠宝戴了几年还能完好无损吗?更何况上述那家珠宝店开业不到一年就关门了。就算没关门,等到回购“协议”到期,钻石珠宝送到你家门口时,店家也会以各种理由指出珠宝瑕疵,让你无从回购。
维权花招:消费者被商家绑在珠宝玉石保值或增值回购业务上,如果商家违反“约定”或者违约,消费者可以依据《合同法》起诉商家,但维权成本很高。
来源/中国消费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