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解读
一、《方案》的制定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大理州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理州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旅游革命”等各项重点任务取得了成效成果显着。 “十三五”期间,大理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十二五”增长83%; 实现旅游总收入3524.63亿元,比去年同期“十二五”增长172.4%。 但与国际国内一流旅游城市相比,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在空间布局、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亟待加强和提高。
“十四五”时期是大理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和机遇期。 为此,《规划》全面对接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文件,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十九大历届会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和讲话精神为指导,对大理工作进行了指导。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千亿级核心产业为抓手,紧紧围绕“两市一区三超前”战略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重点,确定了文化和旅游大理州“十四五”发展目标和目标 主要任务是为努力把大理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千亿级产业”和“世界一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二、规划定位和目标
(一)发展定位:《规划》提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规范保护、合理利用、积极开发”,达到世界一流管理水平。名城,加快发展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以全域旅游建设为方向,全面提升与国际接轨的智慧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真正的国际旅游名城; 发挥历史文化、秀美山河、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六大理”建设,深度融入、打造大滇西旅游环建设示范区; 升级创新产品业态,发挥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文旅产业,以“一带三路十八廊”为核心“行走苍耳” “世界级健康旅游品牌。
(二)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州文化和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不断增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中心城市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5年,推动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由苍洱旅游单一中心向跨区域多中心转变; 在产品结构上,实现传统旅游向丰富支撑优质旅游目的地的新业态转型; 从产业效益看,将实现从单纯的文化旅游经营收入向综合产业体系带动的效益倍增转变。 旅游接待规模与综合效益的关系更加合理,旅游相关税收收入大幅增加。 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6-6亿元,游客总量力争达到56-7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100-1500亿元。
(三)发展布局:《规划》规划了“一带、三圈、四区、五廊”的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即:一是围绕大理、巍山、剑川、漾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剑川古城”为三大核心,依托与大理古城基本一致的214国道以历史“茶马古道”路线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轴,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带。 二是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圈发展格局,打造“流浪苍耳文化旅游圈、大理文化旅游圈、大滇西旅游圈文化旅游圈”三大旅游圈,实现大理州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发展。 。 三是根据不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升级打造“北部二涧河文化先导区”、“西部羊涌云绿色文化旅游区”、“南部渭南密农旅一体化区”、“东部滨乡新区”和资源特征。 四是着力打造“大理滇藏文化旅游走廊、大理滇缅文化旅游走廊、大理滇南文化旅游走廊、大理滇川文化旅游走廊、大理滇中文化旅游走廊”。通过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通过“点线面”形成聚集力量,实现大理文旅产业从苍耳单一中心向全球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三、《方案》主要内容
《方案》共分十二章,第一章阐述了《方案》制定的背景、依据、范围和期限。 第二章回顾“十三五”期间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分析“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第三章明确“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战略和目标。 第四章提出“十四五”期间规划“一带三圈四区五廊”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大理文化旅游从苍耳单一中心向多元化区域发展。 第五章强调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公共文化水平、坚持美术创作、加强保护传承和保护等措施,激发文化引领作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遗产的利用。 第六章提出以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大理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国家字头品牌打造为抓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七章聚焦优质住宿、节庆会展、健康养生旅游、学习教育等,提出加快传统文化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培育。 第八章通过实施乡村文化建设等行动带动乡村一体化发展,开启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 第九章不断丰富和深入挖掘“花雪万里,大理自在”、“故乡慢生活,梦想宜居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中国最好的爱情”等形象内涵。 “告白之地”等形象内涵,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十章通过完善智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文化旅游应用系统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第十一章从市场秩序出发,提出从行业标准、诚信体系、监管改革、健全市场机制等方面提高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第十二章围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生态保护等保障措施。
四、规划亮点
一是突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规划》是泉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如何体现用文化塑造旅游,用旅游彰显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方案》编制过程中,结合大理州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积极探索,提出了深度融合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项目支撑和实施保障。全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
二是提出建设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 《规划》紧紧围绕《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将建设千亿级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基石,要着力延伸和构建“旅游+”、“旅游+”全产业链结构,围绕建链、延伸、做强三个环节,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作为牵引和支撑,全面落实和推动省、州委、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世界一流文化旅游城市打造“行走苍耳”世界级休闲旅游品牌。
三是坚持生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 除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方案》全文外,保障措施分别强调加强生态保护、注重环评工作; 同时,委托第三方编制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相关生态部门对《规划》提出了审核意见。 为规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高度重视新技术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方案》提出,加快5G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打造通信感知“一张网”、公共服务“一张脸”、智慧“一图”的环洱海生态廊道智慧标杆。数据资产的管理和“一池”。 该项目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并实现全州核心旅游区5G大规模覆盖,加快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
五是强化旅游目的地知识产权意识。 《方案》提出,不断丰富和深入挖掘“花花雪月,大理自在”、“故乡慢生活,梦想宜居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 “中国最佳爱情告白地”等形象内涵,构建上下纵横一体化联动、多方共同参与的全区域旅游营销格局,强化主题和市场精准营销,不断提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旅游品牌,树立新时代新大理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