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旅游特色 写在前面的话——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辉煌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迎着风雨,砥砺前行,龙江不断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回望,70年来,龙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辉煌的“共和国长子”到走向全面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地广人稀、沼泽遍地的北疆大荒到举世闻名的“中国大粮仓”……在辽阔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朴实的龙江人以不懈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谱写了振奋人心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歌唱,为历史绘就画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东北网推出“走遍黑龙江大地,看古今巨变”大型综合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北方极凉的夏天,走向欣欣向荣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代媒体的初心与使命,练足功夫、练好眼力,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年轮,用镜头和笔感受时代的温度,触摸发展的脉搏;我们将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力量,练足脑力、练好文笔,用崭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回首往事,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绘出黑龙江人民史诗般壮丽的画卷; 我们以深沉的敬意和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渊源和生动实践,必定是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
我们已跨越万水千山,仍在前行。我们再次出发,铭记昨天,不负今天,奔向无限美好的明天。挥洒激情与汗水,歌颂热土,为龙江加油!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东北网10月8日电(记者那鹏翔刘楠霍小寒)哈拉新村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嫩江西岸,建于1999年,是一个现代化农村,被誉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传承和发展了扎恩达尔、哈肯迈胡苏古、乌琴等音乐形式。
暂住。
哈拉村的老房子。
近日,《行走在黑龙江大地上,看古今巨变》报道团来到哈拉新村,看到村门造型像一把达斡尔族特有的四弦琴,村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雄伟的达斡尔族英雄莫日根塑像。塑像下,村支书多雪英带领达斡尔族村民唱着高亢奔放的《扎恩德勒》歌,跳着欢快活泼的《哈克麦勒》舞,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
1999年迁入新村的热闹景象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村支书多雪英是哈拉新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带领全村走向繁荣发展的拓荒者。“小时候,我们家住的是茅草房,通向村外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变成泥泞路,老大穿一件衣服,老二穿一件衣服,只有过节才能吃上面条……”多雪英所描述的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所好转。
1998年是哈拉新村的转折点。多雪英介绍,哈拉新村原名哈拉村,1998年一场特大洪灾,村民家园被毁。后来,全国政协捐资近3000万元,重建了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化哈拉新村。
哈拉新村。
重建新村,让村民们有了美好的家园。以此为契机,在政府帮助和村民共同努力下,哈拉新村修建了民生保障项目,发展了旅游项目,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如今的哈拉新村,村落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2014年9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他们在休闲旅游发展中,坚持传承民族文化、讲好民族故事,将民族符号融入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土特产、村落建设、旅游发展等,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哈拉新村。
“每个来这里旅游的人,都会感受到我们达斡尔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在这里吃到了特色的民族美食,欣赏到了民族歌舞,都给出了很好的评价。”谈及游客对哈拉新村旅游的评价,多雪英感到非常欣慰。
今年6月8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在哈拉新村落成。体验馆以达斡尔族民族文化为灵魂,创新民族旅游活动载体,实现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把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打造成为最佳旅游目的地注入强劲的民族文化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体验馆,记者看到“齐齐哈尔建设者、嫩江流域开拓者、北疆守护者、民族团结践行者”四句话格外醒目。作为这个特色村的村长,多雪英说,国家民族政策好,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哈拉新村达斡尔民族品牌打造成精品,帮助村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专题】漫步龙江看古今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