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方“打卡式”旅游渐成新潮流去网红城市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被发掘,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随着“网红”旅游产品兴起的“打卡”旅游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旅游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10月8日至10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采访时,不少市民表示,“打卡”旅游符合当今年轻人的需求,是时尚的体现。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旅游模式背离了旅游的真正含义。
支持者
“打卡”旅游已成新趋势
去网红城市打卡已经成为旅游新趋势。 公民龙先生就是其追随者之一。
前不久,他和朋友去广东顺德旅游。 在谈到为何选择顺德作为此行目的地时,他直言源于央视纪录片《探秘顺德》。 “《味道顺德》让我对这座南方小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里的饮食文化,激发了我的味蕾。”龙先生说。 在顺德旅行的四天里,龙先生不仅参观了出发前制作的指南中的所有网红地点,还一一“打卡”了当地的各种网红美食。 他国庆期间发的几个朋友圈大多与此有关。 “排队等了两个小时,终于拿到了‘西美牛杂’,入住成功!” 10月4日,他在朋友圈写道,并附上一张照片。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国庆期间,不少市民像龙先生一样,把网红商店、网红景点作为出行的“打卡地”。 为了一睹“网红”风采,不少人不惜排队三四个小时,或者忍受拥挤、碰撞。
以今年国庆黄金周为例。 橘子洲是省会长沙的著名旅游胜地,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文和友”龙虾等网红店以及周边的其他餐厅更是人头攒动。 同等数量一度达到数百个。
“如果你没有去一个地方,没有看到它的网红景点,没有尝到它的网红美食,那还算参观吗?” “我们去就是为了这些‘网红’”……有受访者这样说道。
反对
“打卡式”背离旅游价值
就像硬币有正反面一样,一些人也对靠流量和展览带动的“打卡”旅游提出了质疑。
在谭某某大学任教的吴先生并不认同现在年轻人流行的“打卡”旅游。
他直言,“打卡”旅游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 从经济角度看,通过网络传播而走红的旅游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为一个地方迅速聚集人气,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但如果大家都坚持“来过、看过、拍照发朋友圈”的想法,这难免会背离旅行的价值。
“旅行的意义在于增长见识,获得精神愉悦。如果纯粹是为了表明你去过朋友上的一些热门地点,我觉得没有必要。” 为此,吴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
他告诉我们,每次假期结束,他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或“抱怨”他糟糕的旅行体验。 比如,当你翻山越岭去某个网红景点时,看到的却是“人山人海”; 社交平台上展示的网红景点照片与真实场景相差甚远; 因为游客太多,去景区上厕所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 做某事...
因此,他认为,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打卡”旅游带来的脉冲消费并不算高质量。 “如果人流拥挤,游客体验肯定不会很好。超过接待能力的客流也会给旅游景点、商店带来各种问题,严重时还会影响公共交通秩序等。” ,这很难带来真正的‘消费升级’。”
专家意见
景区应树立品牌意识满足多样化需求
移动互联网用神奇的色彩,将旅游景点、城市包装成一个又一个“网红”。 在获得大量关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打卡热潮”。
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建平表示,“打卡”旅游的出现与社会心理、生活态度、网络传播效果密切相关。 借助互联网的影响,人们直接去自己喜欢的网红场所“打卡”。 快捷便利的交通也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 从更深层次分析,“打卡热”的背后是人们的追随和从众行为。 它改变了旅游的内涵和目的,使旅游成为一种身心疲惫的负担。
究其原因,他认为,网红景点的火爆恰恰证明差异化需求正在推动旅游市场细分。 在当前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消费不再是过去的“三旧东西”——故居、铜像、照片。 而是更注重参与、体验带来的旅游新刺激点。 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从早期的游记、攻略,到现在的朋友圈、短视频,互联网在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之间架起了一座认知桥梁,让那些已经成为“网红”的旅游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通过“打卡”旅游,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保持当地旅游持久魅力,不仅要靠口碑传播和照片效果,还需要合理规划布局,打造集体。 集时尚、艺术、文化、创新、参与、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环境,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在传统资源现代化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化、精细化服务。
“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找到适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出路。对于现有景区和旅游项目资源,要以推进精细化运营管理为切入点,首先保证旅游品质。”和游客体验,进而考虑如何扩容增收,要选择适合当地、景区的开发模式,树立品质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发现、探索、满足多元化。刘建平表示,旅游产品要真正从一次性消费品升级为经得起重复消费的耐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