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三道茶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
节目中,云南众多非遗项目相继亮相,让全国观众大饱眼福,领略了云南多彩非遗的魅力。 其中,大理的白族三道茶、彝族的舞菜、彝族的歌声、霸王鞭风向全国展示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精湛技艺。文化遗产。
我们来了解一下节目中提到的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茶俗(白族三道茶)
大理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处,茶文化得天独厚。 大理白族的三道茶,融合了白族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 2014年11月,大理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2年11月29日,茶俗(白族三道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保护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是白族待客的重要传统礼仪之一。 从泡茶、奉茶到品茶,都有一套非常讲究的仪式。 婚礼、建房、葬礼等重要场合均可饮用。 到达。 其制作要求严格,有“三道”、“六则”、“十八序”。 其中最核心的是“三道”,意思是此茶分为三道,风味各异,对应“一苦、二甘、三回味”的生活哲学。 这也是白族三道茶名称的由来。 细细细品,细细品饮,主客情谊尽在茶中。 如今的白族三道茶不仅继承了传统,在民间代代相传,而且将其与白族传统歌舞融为一体,衍生出白族三道茶歌舞,在白族三道茶歌舞中得到推广。旅游市场,让白族三道茶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
彝族舞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彝族菜舞,又称“挑菜舞”,是南涧县彝族人民在宴席上菜时为尊重客人、增加欢乐气氛而表演的一种习惯性、仪式性的舞蹈。 服务员、服务员随着音乐合拍地从厨房走向餐桌,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幽默地以“棋子”的方式摆开。 这是一种集舞蹈、音乐、美食于一体的服务礼仪。 2008年6月,南涧县彝族蔬菜舞被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南涧彝族自治县五镇三乡的彝族村寨,特别是小万洞镇、无量山镇、贡浪镇、碧溪乡,都有跳菜的习俗。 南涧各村各村都世代相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南涧彝族的蔬菜舞有宴会舞和舞台舞两种形式。 宴会舞蹈是在招待客人时以“上盘舞”、“挑菜舞”的形式表达对现场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而舞台舞蹈则是利用表演平台来呈现给观众朋友们。 一种民族民间艺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南涧菜舞已不仅仅是民间在宴席上菜时表演的一种习惯性、仪式性的舞蹈。 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成功地与国际国内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融为一体。 以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为龙头,南涧舞菜享誉全国,享誉海内外。 已成为南健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中华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歌谣
“彝族家家户户都有火塘,彝山里到处都有歌场。” 彝族群舞,又称步歌,彝语“阿嘎”,是一种集歌舞于一体的集体舞蹈。 风格刚健活泼,一招一式都是一步到位。 在十六步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其中固定了四步、六步、八步,分别表现猴搬包、牛甩尾、金鸡独立。 舞步有168种,广泛流传于巍山、南涧、祥云、漾濞、云龙等地,其中以巍山彝族演奏的歌曲最具代表性。 2008年6月,彝族歌唱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彝族演奏歌曲中始终使用芦笙,演奏时长、歌曲顺序均以芦笙音乐为准。 舞者们在笙、笛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步伐整齐,姿态矫健。 在隆重的场合,长辈们首先要带领一些年轻力壮的男子跳起前奏舞。 前奏舞结束后,男女老幼、陌生人、熟人均可随意参加。 “大歌”体现了彝族优秀传统艺术的精髓,承载着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记忆。 它是集信仰、民俗、民族规矩、礼仪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白族霸王鞭
霸王鞭舞,白族语称“达瓦别”、“德切嘎”,是白族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流传最广的传统舞蹈。 又名花棍舞、金钱棍、英雄鞭、大连。 在包厢里等着。 白族霸王鞭舞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大理市及洱源、剑川、宾川、云龙等县白族聚居地区。 2017年,白族霸王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打霸王鞭时,舞者右手握住霸王鞭的中部,上下左右舞动,不断击打腕、肘、肩、胯、膝、踝等十二个关节。与鞭,谓之“十二月斗”,共有二十四跳为一组,称为“二十四跳”。 随着舞者上下舞动,霸王鞭发出富有节奏、清脆悦耳的声音。 舞者的身体随着鞭子移动,肩膀前后摆动,腰部和臀部左右扭动。 舞蹈动作连贯、自由,既刚劲又优美。 霸王鞭舞常与八角鼓舞、双飞燕结合,形成“心连心”、“背靠背”、“脚勾”等舞蹈动作和“一龙”、“四梅花”等队形”。 表演时,男女交替,旋转跳舞,载歌载舞,在套路、队形的变化中进退。 现场气氛热烈,阵型壮观。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风情丰富多彩。 2023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建立,成为云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截至目前,大理州拥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2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8个,居云南省第一; 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数量居云南省前列。
近年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坚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彰显大理文化魅力。 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成为大理的“文化名片”,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一批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国家级生产保护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综合传播中心、传播中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场(传承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示范点纷纷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校园和百姓生活,成为开启“大理之美”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