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贵州旅游市场向好累计接待游客1110.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07亿元

游览赤水丹霞,看奇山怪石; 看黄果树瀑布,领略雄伟威力……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贵州旅游市场向好:全省共接待游客1110.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07亿元。

依托山、享受山,贵州收获了发展山地旅游的红利。

贵州作为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丘陵。 不过,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影响,这里山上风景秀丽,到处都是公园。 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山地旅游正在发展成为贵州一张耀眼的名片。 近年来,随着交通、服务等软硬件转型升级,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将资源优势、绿色优势、绿色优势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化,推动旅游业高科技发展。 高质量发展。

开展资源普查

推动行业标准

贵州因山而贵,因山而美。 北部有大娄山,中南部有庙岭山脉,东北部有武陵山脉,西部有乌蒙山脉。 它们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山峦叠翠。 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乌江和珠江水系的南北盘江,碧波浩瀚。 贵州独特的自然禀赋是发展山地旅游的基础。

高耸的山峦、无边的森林、汹涌的云海……当你登上梵净山之巅,你会发现,一步步看到的风景,没有任何人造物的痕迹。真是罕见啊!” 毕节市一位男子说道。 游客张晓松说。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武陵山脉的主峰。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拥有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保存完好的原生森林、雄伟的山地地貌。 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今,贵州已有四个地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_贵州旅游装备业发展现状_贵州旅游装备清单

梵净山. 何远志 摄

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召开,明确提出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 以“山”为路径,贵州吹响了发展山地旅游的号角。

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_贵州旅游装备清单_贵州旅游装备业发展现状

2017年8月,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在贵州省兴义市成立,随后发布了《旅游线路分类》《洞穴旅游服务规范》等10项山地旅游标准,加快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及时开展山地旅游资源普查,编制实施山地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一系列推广标准,逐步打造较为完善的山地旅游标准体系为国际山地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经验。 。

双人户外运动

探索运动与旅游的融合

洞穴探险、山地骑行、自由攀岩、水上运动……随着山地旅游的发展,以户外运动为代表的特色业态日益涌现。 这些集休闲、大众、娱乐、创新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为贵州山地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包括石林等地表喀斯特形态,以及洞穴等地下喀斯特形态,形成了山中溶洞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洞里的风景。 。 毕节织金洞是洞穴探险爱好者的热门选择。

远望如桥,低头如山谷,仰视如窗。 随着距离洞口越来越近,洞口的面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顺着石阶进入洞内,空间豁然开朗,景色变幻:形态各异的石笋、钟乳石、玉质银雨树……三步造景,五步成画。 最壮观的是“凌霄宫”。 殿内可见被称为“天一线”的石柱拔地而起。 岩壁上的钟乳石洁白无瑕,向下延伸。 后面水面上漂浮着石莲花,整个结构浑然天成。

贵州旅游装备清单_贵州旅游装备业发展现状_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游客在织金洞景区拍照。罗媛 摄

织金洞的成功在于依托洞穴资源,创新性地引入洞穴探险。 仅春节假期,景区平均接待游客6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聚集了大量人气。

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_贵州旅游装备清单_贵州旅游装备业发展现状

聚焦山地旅游,探索体育与旅游融合,是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选择。 贵州主动对接户外运动,发展山地自行车、自由攀岩、山地越野、水上运动等与山地密切相关的体育旅游业态,深化“山地旅游+”文章,推动旅游品质升级。

今年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省的意见》,要求全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化,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新业态。 新产品、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的度假养生目的地。

如今,贵州在发展山地旅游的同时,全力发展高端旅游装备、健康养生装备、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开拓省内外健康旅游装备市场。

加速多元化整合

丰富旅游景观

从贵阳出发,途经安顺,在萝别收费站下车。 50米以内,就到了牛角村。 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布依族彝族乡的牛角村,过去交通不便,当地的民族文化一直“养在闺中,默默无闻”。

“现在高速公路直达家门口,我们建了布依族民俗博物馆、布依族广场,每年3月3日、6月6日,游客多的时候,游客量都在10万以上。” 村委会主任蔡正发说,村里还有湿地、温泉,民俗文化旅游备受追捧。 “去年,该村接待游客83万人次,收入4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2元,均创历史新高。”

随着山地旅游纵深推进,衍生的旅游业态日益丰富。

金秋九月,金色的稻田、连绵起伏的青山、保存完好的布依族村落,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油画。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燕山镇拉里村、石板村,不少游客驱车前来、盘旋打卡、拍照。

“现在路有点窄,但贵阳外环线正在规划中,其中一个匝道就在拉里村。” 石板村党支部书记罗军认为,随着交通的进一步完善,拉里村必将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茶园游、梯田游、湿地游、民俗游……借助山地旅游,贵州不断发力“山地旅游+”,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服务,旅游产业会做强、乡村环境会更加美丽、群众会更加富裕。 贵州的山地旅游名片将越来越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