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蒙古记忆)湖南芙蓉镇:特色鲜明展现土家风情

芙蓉镇原名王村镇,1986年因电影《芙蓉镇》拍摄而成名,2007年更名为芙蓉镇,享有“楚树通津”、“酉阳雄镇”的美誉。 芙蓉镇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喜洲铜柱、五里青石街、吊脚楼群、大瀑布、西汉古墓等著名景点。 目前,芙蓉镇游客服务中心、营盘河风景带、古民俗风情改造、自驾营地等基础设施正在推进,旅游接待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芙蓉镇坚持“立生态镇、产业兴镇、旅游强镇”的发展理念。 在推进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中,注重土家族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 芙蓉镇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旅游休闲古镇”、“全国十大聚落名镇”、“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十大魅力乡镇” ”、“湖南省首批美丽乡镇”、“湖南省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湖南省文明小镇”等称号。

彰显土家风情特色

芙蓉镇是一座土家族聚居的古镇,土家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80%以上。 芙蓉镇围绕推进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在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挖掘、演艺节目设置等方面突出土家文化主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小镇。

现藏于芙蓉镇的喜洲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土家族视铜柱为圣物。 据史料记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西州刺史永顺土司彭世丑与楚王马西范之间发生了西州之战。当时湖南正处于分裂时期。 彭世仇战败后,于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西范在会西坪(今古丈县)会盟。 马西范仿效马远的“香蒲柱”,用5000公斤铜铸造了柱子。 上面刻着誓言。 如今,这段历史被搬上银幕、舞台,被演绎成《土司王朝》、《西州之战》、《老司城传奇》等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窗口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和历史。

芙蓉镇古街上的毛古舞表演。鲁瑞生 摄

湘西旅游特色小镇_湘西小镇茶峒_湘西最美小镇

走进芙蓉古镇,耳边回荡着土家山歌。 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演员载歌载舞,以独特的土家族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芙蓉镇高度重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核心景区推出了土家族毛古、摆手舞、打柳子、土家族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游客可以进一步了解土家文化的魅力。

沿着五里石街的台阶往前走,随处可见出售土家特色菜的店铺——牛头宴、土家米豆腐、腊肉、酸肉等美食。 还有展示土家织锦、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店。 店面不大,只能存放一两台织锦机,墙壁上挂满了色彩缤纷的书包、壁挂、床上用品等。文化遗产项目表示:“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精髓,每一种图案都有不同的含义,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故事。”

在芙蓉镇,每年都会举办土家族传统节日,其中最热闹、最隆重的当属“舍巴节”。 示巴节是土家族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表演的毛古斯舞、摆手舞、提玛歌、大柳子、咚咚昆等数十种土家表演艺术均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民间表演艺术。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示巴节期间,游客还可以享受土家族特色宴席。 杂菜、攀爬肉、灯芯草肉、腊肉、豆腐、五谷丰登等土家特色菜一一摆上八仙桌上,让人垂涎欲滴。 此外,旅游部门每年策划举办“土家毛古文化节”、“摆手舞比赛”、“摸泥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扩大土家文化影响力。

示巴节牛头宴。鲁瑞生 摄

传统手工艺助力脱贫攻坚

湘西旅游特色小镇_湘西小镇茶峒_湘西最美小镇

湘西自治州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芙蓉镇结合脱贫攻坚,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芙蓉古镇五里石街上,家乡永顺县宛平镇的龚贤林经营着一家土家族竹编店。 店面不大,墙上挂满了竹制品,有竹席、花篮、篮子、竹帽、鸟笼、饭篮等。龚贤林在芙蓉镇已经八年多了,赚了一笔净收入凭借土家族竹编技艺,每年收入5万多元。 “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靠这种民族传统手艺养家糊口。” 龚贤林说,他曾经是家乡的竹匠,生活艰苦。 他有手艺,但没有收入。 随着芙蓉镇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认可了他的竹编技艺,他的收入也逐渐增加。

在芙蓉镇景区,像龚贤林这样靠“手艺”为生的商人有130多家、400多人。 他们大多来自湘西自治州各个传统土家族村落。 他们有的精通竹编、织锦等土家特色传统手工艺,在芙蓉镇开作坊、做生意,脱贫致富; 有的精通土家山歌、毛古斯舞等土家族民间表演艺术,成为古镇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项目的“大师”。 他们在景区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同时,“带徒弟”传授技艺。 他们每月从景区运营企业领取固定工资,收入有保障。

芙蓉镇副镇长张如华说:“土家族走出大山,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脱贫致富之道。 他们在传承土家文化的同时,丰富了芙蓉镇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土家族民间舞蹈《猛洞河情歌》 向飞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