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知识点)状态空间模型--回归方程

1.模型建立、变量和数据的选择

一般回归方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估计参数在样本期内是固定的,即不同变量之间存在非常稳定的关系。 回归方程如下式所示。 式(1)中的参数α是常数,主要反映变量y和x之间的平均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应该是动态的,很难用一般的回归方程来表达。 为此,文章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相关理论构建变参数模型来分析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4]。 状态空间模型的优点是:第一,可以将不可观测变量纳入可观测模型中,同时获得估计参数; 其次,它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来估计参数,可以预测和平滑那些不可观测的状态。 多变的。 状态空间模型可以描述系统内部状态变量与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模型主要包括状态方程和测量方程。 方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2)是测量方程,其中参数αt称为状态变量。 假设参数 αt 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 式(3)是状态方程,描述了状态变量的生成过程。 式(4)中,εt和etat分别为测量随机扰动项和状态方程随机扰动项。 εt 和etat 相互独立,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值为零,方差为常数。 根据文中选取的研究对象,式(2)中,yt为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 xt为反映国内旅游消费的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用DTI表示。 对两个变量取对数不仅可以消除模型中的异方差,而且可以将参数估计为被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弹性。 式(2)中的α可称为国内旅游消费弹性,代表国内旅游消费每增加或减少1个百分点,相应的经济增长变化率。 具体估算可以通过Eviews6.0软件来实现[14]。 本文使用的样本区间是1985-2013年。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分别采用GDP数量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调整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旅游消费。 1978年为基期。 文中GDP数量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旅游收入、GDP等指标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1、变量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发生,在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之前,应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研究。 文章采用ADF方法进行测试。 测试的最佳滞后步长是根据信息准则确定的。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检验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变量的水平值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显着性下是平稳序列等级。 因此,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积分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下面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分析 协整检验的主要方法有EG检验和JJ检验。 EG检验主要检验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是否平稳。 如果残差项平稳,则协整关系成立。 JJ检验主要根据参数矩阵的秩来确定协整向量的数量。 本文选择JJ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迹线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着性水平,也就是说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向量,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用这些变量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不存在存在伪回归问题。

2. 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 利用处理后的国内旅游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根据式(2)和(3),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可得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其中,变量参数αt的估计值如表3和图1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1985年至2013年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在0.2766~0.4639之间变化。由于αt是随机数参数,分析时一般不看其具体值。 主要目的是观察其变化趋势,反映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总体来看,弹性系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85年的0.2766上升到2013年的0.4639。从图1可以看出,1985年至1993年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快速增长,但增速放缓1994年至2013年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的发展趋势表明,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广效果逐年增强。 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体现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拉动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和我国大部分省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指导。 各市、自治区为旅游业定位支柱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经验支撑。 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持久拉动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带动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

家庭 年均旅游消费_一年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收入_旅游人均消费怎么统计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39.1元,2013年达到26955.1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13.3%; 1994年城镇居民旅游支出848.2亿元,2013年城镇居民旅游支出206926亿元,是1994年的20.8倍,年均增长17.3%; 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1994年为414.7元,2013年为946.6元,是1994年的2.2倍,年均增长4.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5年397.6元,2013年8895.9元,增长18.9倍,年均增长11.1%; 1994年农村居民旅游支出175.3亿元,2012年5583.5亿元,是1994年的28.7倍,年均增长19.3%; 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1994年为54.9元,2013年为518.9元,是1994年的8.9倍,年均增长12.2%。 二是旅游产品质量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随着旅游业发展日趋成熟,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改善,旅游产品不断多元化。 特有的旅游、度假、休闲、运动、健身、生态旅游等已基本发生变化。 国内旅游产品单一。 景区开发进一步加快,各地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景区投入运营。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包机、城际快车、旅游专线、旅游列车、观光巴士、“一日游”车辆等快速发展,使旅游交通更加便捷便捷。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这些都成为推动国内旅游市场繁荣的重要因素。 三是旅游宣传促销势头逐年增强。 与主流媒体合作的旅游宣传广告越来越多,在电视台黄金时段反复播放,视觉冲击力强; 高速公路、地铁站、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和客运集散中心安装了多处大型户外广告膜。 广告扩大了旅游宣传效果; 环城、区域、全国展销会等景点推介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联合推介、跨区域旅游推介相继开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和互联网规模的普及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旅游信息,自助游的需求旅游业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开辟了旅游宣传新渠道。 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多元化,居民旅游消费方向得到有效引导。 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方针政策,有力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 国家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 “七五”期间,旅游业正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旅游业摆在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序列的首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 一些省市明确提出发展国内旅游作为激活市场、扩大内需、繁荣经济的载体,并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和配套措施,极大促进了国内旅游消费。 国家于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1999年实行“黄金周”假期制度。2008年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长假,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和休息时间。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旅游,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促进了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三、结论与建议

家庭 年均旅游消费_一年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收入_旅游人均消费怎么统计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1985—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JJ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其次,状态空间模型的变量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呈现增大趋势,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也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依据,为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撑。 三是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国内旅游市场环境逐步改善,旅游业发展逐步成熟,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着。 基于此,还应该看到,当前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环境、旅游产品供给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旅游支出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占比较大,达到66%,而旅游、购物、娱乐仅占34%左右。 从旅游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占比较低。 2013年,城镇居民旅游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7倍; 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金额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旅游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人们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阻碍了旅游消费。 。 三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充分满足旅游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四是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消费环境有待改善,不同程度影响了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扩大。 为更好发挥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持续促进城乡居民旅游消费。 一要激发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 不仅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政府转移支付政策,解决农村居民医疗、养老后顾之忧,释放旅游消费需求。 同时,根据农村居民休闲时间特点,开发一系列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旅游产品。 鼓励旅行社开拓乡村旅游市场,设立一些面向农民的旅行社,提供低价旅游产品和服务。 服务。 二要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城镇居民有效购买力。 三要培育和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用。 倡导先进旅游消费新理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对旅游贷款借款人给予一定贴息,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2、不断完善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升级,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托我国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生命力持久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休闲度假、健康、探险的旅游产品。 等特色,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未来开发的旅游产品首先要不断适应大众游客的出行需求,培育大众旅游消费新热点,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培育发展自驾、房车旅游、中医养生旅游、研发旅游。 以及适合老年人的养生度假旅游。 二要继续推动大众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开发更多休闲度假产品,如温泉旅游、滑雪旅游、邮轮旅游、滨海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等、高档主题公园和旅游娱乐项目等休闲度假产品。 三要依托现代农业、工业、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推动现代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系列。 比如,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村推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不仅丰富旅游产品,还能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促进旅游与工业的融合。

3、加大旅游投资力度,以投资引领和促进旅游消费。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投资回落,但旅游投资却呈现强劲发展势头,重大旅游项目明显增加。 2014年上半年,国家投资100亿元。 人民币及以上重大旅游项目151个。 民间资本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军。 2013年,我国民营企业旅游直接投资占旅游投资总额的57%。 具有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功能的景区已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 在线旅游和在线旅游投资成为旅游投资的亮点。 未来旅游投资应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大型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度假产品建设、自驾房车露营地建设、旅游小城镇建设、线上线下建设等。旅游和智慧旅游,加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有效促进旅游产品供给,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既适应居民旅游消费升级要求,满足居民各类旅游需求,又通过旅游引领居民旅游消费,不断提升旅游水平。开发旅游新产品。 消费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4、强化旅游服务理念,不断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有力措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正式实施,到“信得过景区旅游价格”创建活动和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三年行动取得良好成效,旅游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但我国旅游市场仍存在非法经营、欺骗、强制消费等现象,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应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重点纠正“不合理低价游”、非法“一日游”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 要求线上线下企业在注重营销和品牌推广的同时,完善产品和服务,健全售后体系,不断创新旅游服务理念,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旅游体验、更畅通的反馈渠道、更好的服务。旅游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