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10大“套路”揭开旅游中最意想不到的消费陷阱
一年来,多家媒体曝光了旅游消费中一些新出现的乱象和陷阱,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也收到了上千条网友投诉。 3月15日之际,人民网旅游频道对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进行了梳理解读,盘点了旅游中的十大“套路”,揭示了旅游中最意想不到的消费陷阱。
微信招揽客户
案件:
2017年6月8日,《山西晚报》报道称,太原市民肖敏(化名)通过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北戴河三日游,回来后心情郁闷。 行程与宣传严重不符,他就留在那里。 当地没有热水,很多景点也没有参观。 经查,小敏注册了“爱风客旅游”微信公众号,而该公众号背后其实是一家户外运动公司,根本不具备旅行社经营资质。
点评:微信群、QQ群、老年协会、药店保健会员、保险公司会员、汽车俱乐部、旅行俱乐部、俱乐部等非旅行社组织的“活动”都可能涉嫌招揽顾客无证,而这种不合格的个人组织旅游必然存在很大的风险,事后游客维权也会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往往需要向当地工商部门投诉,因为投诉主体不属于旅游部门管理。
瞬杀陷阱
案件:
2017年11月11日,于女士在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发布的投诉显示,她在双十一期间从飞猪购买了机票。 飞猪特卖显示,含税往返机票价格为2086元。 于是于女士立即填写了乘客信息并付款,但最终的门票金额是原价,而不是销售上显示的活动价格。 飞猪随后在平台上回复于女士并表示,价格必须以实际付款为准。 同时,飞猪表示,由于航空公司公布的价格高于商家开出的机票价格,因此无法满足于女士的赔偿要求。
点评:近年来,为了吸引游客,各大电商平台频频推出各种特价、闪购等促销活动。 然而,游客往往根本抢不到,或者即使抢到了,也会被告知各种旅行限制。 也有很多像飞猪一样,先以低价吸引生意,然后再“踢球”给平台商家和航空公司。 目前,各大在线旅游公司很少大规模“烧钱”来盈利。 这时,游客要牢记“天上掉馅饼不会掉下来”的硬道理。
起始价
案件:
雪乡在去年年底才真正火起来,但究其原因,却是因为其中的种种乱象。 其中,地面客栈的高价欺骗了很多游客。 据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2017年12月29日,网友“一木星”发帖称,他和朋友提前三个月在网上预订了一家名为“雪乡赵家大院”的客栈。 预订时炕房的价格为每晚276元。 没想到,入住后,第二天,客栈老板就让他们搬到了大同一个多人睡在一起的铺位。 当“一木星”提出订两晚住宿时,业主说:“今晚就住这个房间吧(三人炕床房)我没让你补差价,这样就好了” “好主意!现在800或1000就可以预订这个房间了。”
点评:雪乡之乱,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 低价赚钱只是暂时的交易。 对于长期健康的经营来说,声誉和诚信是最重要的。 游客遇到麻烦要敢于维权,尽快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投诉,切不可助长无良商家的嚣张气焰。
搭配
案件:
2017年7月9日,人民在线旅游3.15投诉平台上,网友“甲妈A”发布的投诉显示,她于20174年7月8日在去哪儿网购买了一张武汉至北京的火车票,默认每张买票时附有30元保险费。 后来,他因故退了票。 结果他只收到了票价,却没有收到120元的保险费。 去哪儿网随后在平台回应称,退款中确实存在保险费未退还的情况,将单独退还给消费者。
点评:购买机票后,点击预订并支付后,我发现除了机票之外,我还购买了保险、机场休息室、汽车等机票以外的产品。 这是去年很多人都遇到的问题。 这些多种多样的搭售模式也成为各大OTA的惯用伎俩。 很多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在下单时都会被默认勾选。 尽管中国民航局已发文严禁网络售票“搭售”行为,但仍有部分企业“逆势作案”。 今年春节期间,部分OTA还通过推广“加速套餐”等方式革新“搭售”模式。 一方面,游客在下单时需要仔细识别,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在航空公司官网订票,避免被“绑票”。
预付逃生
案件:
去年以来,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已收到数十起“去布拉旅游不退”的投诉。 不少游客表示,此前曾在布拉旅游APP上以预付费方式购买过旅游产品。 后来他们向客服预约时,却被告知预约已满或者暂时不能出行,之前支付的钱也拿不到了。 被退回。 而就在很多游客还在梦想什么时候可以去旅行的时候。 今年3月5日,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官方微信发布公告称,犯罪嫌疑人徐某、钟某通过“布拉旅行”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渠道发布旅游产品。 明知公司没有实际履约能力,仍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超卖。 截至2017年底,两人骗取客户预付款1.8亿余元。 目前,他们已被依法逮捕。
点评:布拉旅游的情况已不再是孤例。 此前,其他旅行社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 预购、包卡等都是以低价欺骗消费者。 他们不仅资金面临风险,而且他们的旅行体验也不会高质量。 所以游客还是要记得理性消费,不要贪图一时之利而吃大亏。
诱导购物
案件:
《旅游法》实施后,强制购物现象得到遏制,但诱导购物问题更加突出。 一年来,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接到多起诱导购物投诉。 其中,2017年1月4日的投诉显示,杨女士在西双版纳旅游时,被导游带到一个傣族村寨。 村里,身着傣装的解说员小玉给杨女士进行了一次“洗脑”之旅,从介绍傣族文化、养生秘诀,到为客人端茶送水、排毒治病,取得信任后,终于开始卖银子了。珠宝,但实际上这些银饰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点评:玉器店“交朋友”; “傣族姑娘”洗脑游客推销银饰; 药材以“克”计算; “赌石”骗局等骗局都是游客在国内旅游时经常遇到的诱导购物骗局。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不合理的低价出行”。 游客与其试图识破骗局,不如远离低价,自由出行。
数据“被杀”
案件:
2018年2月28日,科技日报发表文章曝光了网友被大数据“杀死”的经历。 文章指出,该网友经常通过旅游服务网站预订特定酒店的房间,长期价格在380元至400元左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左右。 查了一下朋友的账户,发现确实是300元; 但他查自己的账户时,仍然是380元。
点评:不仅是旅游业,各个日常消费领域都可能被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剥削”。 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产品的不同价格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交易。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用得好,可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如果操作不道德,那就是可耻的套路和欺骗。 消费者在预订时,可以尽可能多的比价平台进行搜索,了解所预订产品的真实价格。
假免税店
案件:
据《环球时报》报道,2017年8月2日,日本电视台旗舰新闻栏目《NEWS ZERO》制作专题报道,揭露日本大型免税店“M”欺骗中国消费者。 报道称,“M”免税店在日本拥有20家门店,年营业额超过500亿日元。 这家免税店的老板是做中国游客生意的。 通常,导游先夸大纳豆的功效,然后带着游客集体到免税店购买相关保健品。 但经调查发现,免税店销售的保健品中并不存在导游和店员所吹嘘的纳豆酶成分。
点评:近年来,澳大利亚、泰国、日本、韩国等都被曝存在专门诈骗中国游客的免税店。 他们看似合法,但销售的商品大多是低质高价的假货。 作为游客,除了避开低价购物群体外,还应关注商场内是否有当地消费者。 如果商店里到处都是会说中文的店员,而本地顾客很少,那么很可能是一家卖假货的免税店。 店铺。
景区套餐
案件:
2017年5月1日,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上,高先生发布的投诉显示,去年他带家人去天目湖南山珠海风景区旅游时,在景区官方窗口。 套票190元/人。 高先生表示,他只想买小火车、地铁车厢、架空索道的单程票。 但景区表示,只捆绑销售往返票,不出售单程票。
点评:各类门票捆绑销售是景区赚钱的主要方式。 很多景区通过强制打包交通、演艺、小景点等方式向游客出售套票,当游客失去选择权时,这实际上成为了景区加价的变相方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 各地景区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景区服务质量上,而不是一味靠卖套票赚钱。
超卖机酒
案件:
2017年7月25日,《晨报》发表文章称,陈女士去年提前一个月在万豪国际集团官网预订了万怡酒店“豪华大床房”2晚,并支付了同样的费用。价格作为房价。 预订押金。 没想到入住当晚赶到酒店时却发现无法入住,因为酒店房间已经超额预定了。 机票上也出现了类似的超售情况。 网友丁丁在人民在线旅游3.15投诉平台称,他在携程上购买了一张从里斯本飞往巴塞罗那的机票,但在里斯本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只给了他登机牌,但没有座位数字。 经过询问,结果是该航班超售,必须等到所有旅客登机后才查看是否还有座位。 最终这位网友没能顺利登机。 携程也在针对平台投诉的回复中表示,确实存在超售情况,将对客户进行赔偿。
点评:机票和酒店超售似乎已成为业内普遍现象。 无论游客是通过OTA还是通过航空公司或酒店的官方网站购买,他们都可能遇到麻烦。 至于超售,虽然游客可以事后索赔,但出发前与航空公司或酒店确认一下比较安全,避免耽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