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成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
制图/谭云斌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媛媛
到202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6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旅游业综合财税贡献率将达到8%以上……5月29日,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青岛市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构建“全方位拓展、全要素支撑、全时空体验、全产业融合”全业态创新、全城共建,“全社会共享”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实现“城旅融合、主客共享、全域发展、住宿住宿”。旅游住宿”,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滨海度假胜地。
■5大方向
打造世界一流滨海度假胜地
根据《纲要》,围绕“把青岛建设成为更有活力、更时尚、更美丽、更有特色的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立足青岛旅游产业实际,聚焦滨海旅游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综合创新旅游、出口服务旅游五个发展方向。
以胶州湾集团、灵山湾集团、鳌山湾集团为支撑,加快完善滨海度假带,全面升级凤凰岛、石老人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天横岛、琅琊台、灵山湾、大沽河。 省级旅游度假区、国际邮轮港、青岛湾老城区、历史文化记忆区、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旅游带、世博城市生态新区、沙子口海滨浴场等区域具备度假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 重点打造疗养度假、养生度假、滨海度假、体验度假等一系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海洋休闲旅游是统筹优势海洋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海洋旅游装备,构建多元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优势重叠、功能互补、旅客共享的海洋旅游、海岛休闲、滨海度假。来源。 旅游发展格局。
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统筹和旅游精准扶贫,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项目,推广新业态新产品,拓展产业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吸引力。 实力和综合价值。
在旅游融合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旅游作为高度关联的综合产业作用,全面向开放型“旅游+”融合发展转变,全面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会展、体育、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健康、金融、科教、航空等领域合作渠道,不断衍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供给,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支持发展政策,培育复合型、综合性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
出口服务旅游方面,培育出口服务旅游势头,打造出口服务旅游品牌,与青岛构建“资源共享、游客互运、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区域旅游新格局以青岛旅游为主体,实现青岛旅游“走出去”的目标,发挥青岛在区域旅游的引领作用,把青岛打造成为区域出口服务旅游高地。
全球空间格局:一带一轴、三湾三山、组团发展
《纲要》提到,打造“一带一轴、三湾三山、集团化发展”的发展新空间,形成“城乡协调、海陆联动;项目支撑、要素配套;集约集聚、集团化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旅游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区域”
那就是青岛滨海旅游带。 提升主城区传统滨海旅游品质,大力拓展东西海岸和胶州湾北部滨海旅游发展新空间,重点发展各类高端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世界级滨海度假黄金旅游海岸。
“一轴”
沿大沽河生态旅游轴,建设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走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辐射打造休闲旅游聚集地青岛北部地区。
《三湾》
依托胶州湾群、灵山湾群、鳌山湾群,打造中心城、西湾城、东湾城三大城市旅游核心区。 三湾联动,陆海协调,构建三足鼎立的海湾型旅游中心格局。 在:
中心城区:依托“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优化城市旅游功能,集聚高端元素,延续历史文脉,打造时尚美丽的滨海休闲旅游簇。
西湾城:依托凤凰岛、灵山湾、琅琊台三个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兰湾路、滨海大道连接,重点发展度假酒店、影视演艺、节庆会展、休闲商业等业务格式。 打造西部沿海度假旅游集群。
东方湾城:依托“中国蓝谷”、天横岛旅游度假区和温泉旅游资源,以滨海大道为系列,重点布局度假酒店、海岛休闲、温泉养生、海洋科技旅游等打造东部沿海度假旅游集群业态。
《三座山》
围绕崂山系、大小竹山系、大泽山系三大山系,改善旅游生态,美化景观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打造青岛全域旅游三大山林山地支撑区。
《十五组》
在“一带、一轴、三湾、三山”的旅游空间总体布局框架下,建设十五大旅游群,支撑全域旅游发展:
1. 胶州湾东海岸滨海旅游团 2. 胶州湾北岸滨海旅游团 3. 西海岸东海岸滨海旅游团 4. 西海岸西海岸旅游团 5. 西海岸山地旅游团 6. 即墨滨海旅游团 7. 崂山景区游览团8.崂山王各庄健康城游览团9.世博山游览团10.城阳夏庄-西府山游览团11.胶州洋河山水田园旅游团12.古河生态中心游览团13.平度大泽山游览团14 .莱西湖旅游团15.莱西江山湿地旅游团
■交通服务
打造快进慢行交通体系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方面,推动旅游与交通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联动转型升级,打造覆盖全区、全面通畅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为旅游出行提供优质服务。游客和市民在整个地区享受便捷的旅游交通体验。
打造“快进交通体系”,依托高铁、城轨、民航、高等级公路等,构建海陆空“快进”交通网络,促进互联互通城际公路、国道、省道、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建设,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旅游可达性和便利性。
其次,打造“慢行交通体系”。 依托滨海大道、大沽河底丁路、环湾绿道、西海岸蓝湾路等城市慢行系统,全面打造旅游“慢行”景区道路交通体系,完善自行车。 道路和人行道等基础设施; 依托高速公路和高等级旅游干道,在景区、度假区附近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停车场、自驾、房车露营地,增加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停车乘车、维护、安全以旅游咨询为支撑的救援等配套服务,形成集“吃、住、游、购、娱、厕”于一体的“慢行”旅游功能。
构建海上运输流通体系,推进海上运输体系规划编制,整合码头岸线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和规范海上航线,形成海上运输流通体系。
完善“全域衔接体系”,规划依托机场、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国际邮轮母港、沿海旅游码头等复合交通枢纽,建设多层次旅游集散中心。 依托火车站旅游客运站、站桥广场停车场、西海岸客运站、汽车东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资源,建成了体系健全、功能齐全的旅游集散体系。
■信息服务
旅游信息中心力争达到100家
完善以旅游咨询中心为基础的线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窗口。 到2021年,全市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数量力争达到100个,基本覆盖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 以及人口密集地区、3A级及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
到2021年,4A级及以上景区和市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面覆盖免费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约、信息推送等功能。
推动旅游惠民共享,推动更多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体育场馆等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扩大加入青岛“旅游”的客商范围卡”,推动更多景区推出一日游、多日游等旅游年卡和优惠卡。 落实签证便利化政策,便利出行。 支持琴岛通卡等支付工具,开发更多旅游支付产品。 开展“旅游惠民月”活动,推出更多针对特殊群体和当地居民的旅游优惠政策。
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到2021年,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公厕数量达到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