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出游无可厚非家长不妨开诚布公
这几年的暑假,很多家长都有感觉,旅行已经成为孩子们攀比的“砝码”。 出国留学是炫耀的“资本”,国内旅游也必须“有档次”,而郊区郊游则没有“面子”。 一名一年级学生甚至对家长说:“暑假如果我哪儿都不去,开学后我就无法和其他同学聊天了。” 对此,专家表示,暑假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旅游的意义就适得其反了。 (南方都市报8月27日电)
如果孩子互相不同意就出国闹,家长同意还是不同意? 如果孩子一下子就答应了,孩子可能会把父母视为“阿拉丁神灯”,崇拜他,但他却别有用心。 如果你不同意,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一颗没人爱的小草。 所以,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管你同意与否,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旅行对于开阔视野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承认旅行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支持孩子出国旅行。 父母需要做的是综合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
如果家庭富裕,可以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署一份“成果清单”,列出此行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结识外国同行、参加当地社区的志愿者活动等.,让您的孩子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出行。
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可以用数字向孩子解释出国旅行可能对家庭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如果家庭经济状况确实困难,无力承担,家长不妨诚实地承认出国旅游是不现实的。 国内旅行,甚至省内甚至市内旅行也可以增长见识。 其实,除了异国他乡,我们还需要了解脚下的土地。 所以不妨和孩子商量一下,然后去周围转转。
当然,无论旅行远近,都要有一份“成就清单”,让孩子们明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怎么能懂这个呢? 这几乎就像对儿童的歧视。 孩子是一块白板,你在上面放什么就是什么。 有些道理,孩子可能一时不明白,但时间长了就很难明白了。 而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往往是在和孩子同桌吃饭时就确立的,你不觉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