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情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想请教倪部长一个问题。 我们注意到,这次《意见》特别明确,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给,推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租购并举。 。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想问一下,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否发生了变化? 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 曹金标】
谢谢记者的提问。 我们在住房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年的工作,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一直不清晰。 此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对住房保障进行明确。 系统的顶层设计。 未来,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将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 我们做公租房已经很多年了。 目前全国公共租赁住房数量已超过1600万套。 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针对城镇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 租用公共租赁住房是有门槛的。 该阈值是双阈值。 甚至收入低,住房条件也差。 具体范围条件是什么,比如收入线是多少? 人均难度如何? 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北京规定的条件可能与上海不同。
此外,公共租赁住房的提供有两种方式,一是实物保障,二是货币补贴。 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可以提供实物公共租赁住房或货币补贴。 实体公共租赁住房一般在60平方米以下,货币补贴的具体标准也由各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事实上,各地已基本达到国家层面对各地的基本要求。 要保障所有城镇户籍低收入家庭和保障性住房困难家庭。
公共租赁住房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各地要继续落实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在合理等待期内解决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者的保障问题。 这是一个公共住房系统。
二是经济适用房。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目标受众与公共租赁住房的目标受众不同。 正如我刚才所说,公共租赁住房无论从收入还是住房上都有难度。 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新公民和年轻人的住房问题。 例如,北京每年有超过900万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中很多人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入要求。 因此,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出发点除了公共租赁住房外,还在于解决新公民、年轻人的住房困难。 这是一个以前从未存在过的新系统。 这一新体制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提供供给。 具体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刚才提到的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建设、园区配套用地建设、非住宅存量,包括空置的商业办公楼、工业用地等。工厂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对供应商的要求是小户型、低租金。 小户型,如前所述,面积小于70平方米。
这个新体系主要针对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因为我们的新公民、年轻人主要集中在这些大城市。 以人口净流入大城市为重点,合理确定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增加供给,缓解新市民和年轻人的住房困难。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特点之一就是主要利用现有土地和住房,因为普通人租房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段。 因此,我们在谈论保障性租赁住房时,主要是利用现有的土地和住房,主要在这些老城区、公园或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这些小型、租金低廉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这就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定位。 这是一个与公共租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
经济适用住房由于面积较小,主要用于解决新公民和年轻人的临时住房困难。 因为,他们刚大学毕业,可能可以住一房,但是结婚生子的时候,可能需要更好的条件,所以我们保障体系里面还是有共有产权房的。 通过经济适用房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 6、8年后,如果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能力,但买不起商品房,政府就必须安排共有产权住房供应,让他们可以花更多的钱。 以低价购买共有产权住房。 如果同一套房子的市场价格是8万元/平方米,那么共有产权的房子可能要4万元/平方米,但只拥有50%的产权。 这样就解决了后期改善生活条件的问题。
国家层面要加快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各地要根据国家顶层设计,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的具体保障办法。 我就回答这么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