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一个物质与精神皆富足的乡村振兴样本
随着自由行春天的临近,经过一年多的策划和策划,一场与艺术观赏相衔接的旅行体验正等待探索,一部物质与精神都丰富的乡村振兴样本正在书写。
新年旅行的第一站从佛山南海出发。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设有8个艺术区(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市场、如溪村、松塘村、皇岗村、鱼更月云)分布在南海中部西樵176平方公里的区域。 想要如此大规模地游览南海,“开辟方法”很重要。
南海西樵渔农建筑风格。
寻找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与南海风土人情亲密接触的过程。 山峦的神韵,河水中的时光流转,村落社区日常的烟花,自然的声音和呼吸,村民友善的笑容……这些平凡、简单却又清新有趣的风格是最这次旅程的感人收获。
01
寻找佛山南海
门楣上的“天官赐福”,窗棂上的“大喜”,低眉抬头之间,在茂盛的草木花香中,青砖灰雕衬托出锅的连绵曲线。屋顶上,每个房子的角落里都散发着丝线的香味,它永远不会熄灭。
在千百年积淀的自然美景和文物古迹中,创造了“自然与古韵共生”的优秀风格。
广东南海是佛山市辖区,地处广佛都市圈和粤港澳大湾区腹地。 东与广州接壤,南与顺德接壤。 它以其制造业而闻名。 顶着“赚钱”、“懂吃”的标签,比较安静。 一个角落,丰富而又冷漠。 南海区西樵镇因粤南名山西樵山而闻名。 山顶宝峰寺有世界最大的观音坐像。 人气很高,是广佛地区很多人每年必去祈福的地方。 如果没有艺术节,这里可能只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坐标。 千里迢迢翻山越海,我们来到了这个叫“西樵”的地方,因为在山水民俗之上,有人用艺术开启了它的魅力。
南海西樵渔农建筑风格。
远古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火山喷发、地壳运动,拔地而起一座“仙山”。 经过千百年水土的沉积,这座名叫“西樵山”的仙山,连同它脚下的土地,就像一个锚点,将水分开,形成了西江和北江的水流。河流、三角洲在水中一步步成长。 台阶形成。 宋代开始修建桑源围,现已被授予“世界灌溉遗产”称号。 堤坝的修建不仅创造了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地,而且稳定了河道,加速了河流下游的侵蚀和沉积,促进了三角洲的形成。 这是一部水土变迁、人类文明发展的史诗故事。 不变的西樵山已成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它是今天大湾区繁荣的起点,勾画出湾区最初的轮廓。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立南海郡。 千百年孕育的文化传承,以黄飞鸿故里的南拳风格、舞狮盘旋、龙舟破浪等最为突出,展现了以黄飞鸿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特色。南中国海。 南海人与水共生,围绕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桑园、鱼塘,使桑蚕和渔业成为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主旋律。
村庄掩映在古树之中,被大自然所包围。
南海没有海,但珠江流域的主脉西江、北江流经这里。 这里的人们常把西江称为“海”。 如果你常年住在水边,这种错觉确实是有迹可循的。 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太平汇的旧渡口洗虾笼。 蓝天倒映着河面,宽阔得像面对大海; 平沙岛的蕉林海滩,夕阳的余辉洒在水面上,在这座岛上的浮岛之中。 ,恍惚间感觉就像在海上乘船一样。 历经沧桑,艺术悄然来到这样的乡村生活场景。
02
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
南海大地艺术节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览,艺术创作、展示、活动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这片广阔的乡村田野一样,一切都生机勃勃,流动着。 主创团队在确定合作艺术家时,是否具备“本土化”的创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因素。 与在特定形式的城市举办的艺术展览不同,艺术项目在广阔的世界中更加多样化。
刘清源的《海边餐厅》为平沙岛当地年轻人创办的餐厅提供了艺术优化。
有公共艺术性质的户外装置,也有旧厂房、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室内小美术馆,还有与公共设施和乡村环境融为一体、艺术性与功能性兼具的创作。 除了绝对意义上的“艺术家”之外,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音乐家、舞蹈家、美食家、学者也参与其中。 他们都是大地艺术节的“艺术家”。
沉烈毅的《鱼跃风筝飞》,湖心岛上的树上长着一条鱼。
秉承“地域艺术”服务当地、为这片土地创造新价值的理念,从2022年开始,艺术节主办方已70次邀请近200人前往南海进行现场考察。 “这里的生态很有趣。” 2022年5月,首批赴西樵山考察的艺术家之一刘建华在山间小道上快步行走。 此后半年,他的创作尽量保留原生态感,名噪西樵山。 新儒科科技大学将艺术与材料、媒介相结合,逐渐在自然中成形。
香港艺术家郭达莲创作的《虫洞》是余庚岳云的热门摄影作品。
“西江让我想起了流淌的时光。” 建筑师马岩松登上西江沿岸老市场最高的建筑,眺望对岸的平沙岛时感叹道。 “在这里,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得很好,而且还生机勃勃,这种跨时代的文化特别有吸引力。” 于是,“时光灯塔”拔地而起,穿过老市场,形成了沿河新地标,引导船民和游客回家。
马岩松的《时光灯塔》在太平遗址拔地而起,给老街带来了新的生机。
隐藏在南海西海岸的是一个废弃的老村庄,名叫“皇岗”,可以说是本次艺术节最令人惊喜的地点。 这是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村庄。 它位于艺术节主会场西樵镇的一块“飞地”。 需要跨过西江,到高明区与鹤山市接壤的西岸地区才能找到。 该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原住民在20世纪80年代全部搬迁,只剩下被自然占领的旧村落废墟。 茶山里的薄雾、屋顶的废墟、古树间穿过的斑驳光影,都成为艺术家展现无人村落中自然植被与动物共生的创作灵感。
当地彭永健多年前就发起了“发现南方夏果”项目。 通过记录母亲三十多年来做的家常菜,他了解了很少有人知道的食物的另一面,也重新认识了自己长期忽视的植物、土地和人之间的关系。
彭永健发起的“发现南方夏果”项目,通过记录母亲30多年来做的家常菜,重新认识植物、土地和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次,他在皇岗村看到了儿时记忆中的“人面树”。 在独木成林的特殊环境中,生长着一种叫做“人面”(俗称人面)的植物。 人民和平婆(凤眼莲果)具有简单、本能和亲密的迹象。 南方植物性食物,围绕大地诞生,是人类与天地相处的智慧,真实而美好。
米香从西岸黄岗村一带飘来,香气与人民酱的酸甜味道混合在一起。
着眼于自家饭菜的口味,有“文化地主”之称的彭永健在皇岗村日复一日的调研,与老村长沟通后,最终选择了其中一处老房子进行创作。 从摄影、纪录片、文本出版、人生提案、人面紫江工作坊等艺术经验和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这些即将消失或者被忽视的东西,就是这片土地的变化和印记。 这些都是新的和旧的。 在一个不应该存在的空间里,他们形成了一种与环境对立却又兼容的“人文习俗”。 ”。
艺术家彭永健(彼得猫)制作的当地手持苹果果。
03
当村民看到艺术时
每当夜幕降临,汝溪村于氏宗祠对面,就有一座一半完好、一半破败的青砖古屋。 缺失的庭院里泛着温暖的黄光,映照着一组被路灯照亮的雕塑。 这是雕塑艺术家金钕的作品《觉醒》。 在老屋残存的地基上,用了12棵树,恢复了房屋的木梁框架。 中间粗壮的树干牢牢扎根于大地,拼接的树枝象征着家族血脉的蔓延。 村民余兴义闲着没事的时候总是会来“树下”坐坐,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她参与了协助艺术家的工作,帮忙砍树枝、画画。 每当淡季有空的时候,她都会过来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况。 “我一边做,一边听艺术家讲,艺术家的设计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听了我们的建议后,他改了很多东西!现在我有时间就过来给游客介绍一下根据设计。” 于星逸兴奋地解释道。 如今,村民们喜欢三三两两坐在“觉醒”的椅子上,聊起家常。 在这里,艺术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
Jin Nd 的《Wake Up》点亮了夜晚。
太平墟居民刘三柱在老街上经营一家理发店。 他70多岁了,每天骑着28寸自行车从街道南口到北口,买菜、种花,偶尔给老顾客理发。 三十年前,这里是镇上最繁忙的市场。 随着交通的变迁和产业的转移,昔日的繁华逐渐褪去,太平会也愈发落寞。 艺术节在这条不到1公里的老街上规划了室内外艺术作品、商业快闪空间、招牌项目等艺术项目。 “18号开业吧!” 刘三柱从搭建之初就来帮忙,为展览提供了一些小材料。 太平汇的“招牌计划”中,根据老址选择了19家商铺,邀请设计师设计新招牌。 刘三柱的理发店就是其中之一。 来自佛山的本土设计团队JustThenDesign在理发店门口设计了一个悬臂式的复古霓虹灯。 刘三柱笑得很开心,见到谁都会说:“好看啊!晚上别开灯了!”
罗秉梅的《聚桌》在西樵山傅氏宗祠前伸出流水席。
类似的背景下,艺术项目在各个艺术区的土地上传播了太多的故事。 从构思到完成再到维护,当地参与在艺术项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节志愿者队伍中,大部分来自家乡。 他们住在一个没有屋顶的美术馆里,每天都和他们做邻居。 在不断的互动和讲解中,他们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这片土地的熟悉。 ,形成了本届音乐节的最佳融合作品。
艺术家向阳在创作驻地期间与村民交流。
大地艺术节的主角不是艺术家,而是当地村民。 当艺术的阐释对象和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时,艺术家的创作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新趋势逐渐显现。 原本立足于城市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广大的乡村城镇正在提供新的舞台。 让我们回到原来的湾区,在芭蕉成荫的岛屿和鱼儿跳跃的河流中探索无限的当地风情和魅力。
文字| 陈希宇
图片|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