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古镇:2500 年历史,湖光山色与人文荟萃的太湖名胜
广福古镇铜观音寺全景
广福是苏州市吴中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古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有“湖山世外桃源”之称。广福在商末属“苟吴”国,后相继成为吴、越、楚三个藩属国管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制,设立吴县,广福属吴县。南宋时,广福已是“民灶千金,道通田野”的集镇。明清时,县下设乡,境内设常山乡(广福里),设广福巡抚司。广福为集镇时,为吴县六大名镇之一。民国元年设广福乡。 民国时期,光福为吴县第三区(后更名为光福区)区公所驻地。
广福古镇
太湖之滨,邓尾山脚下,有一片半岛,便是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广福古镇。“广福”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代晚唐著名文学家陆龟蒙于唐乾符六年(879年)所作的《送小鸡樵夫序》。文首写道:“出戊戌门,背朝阳行四十里,有野市名广福。”但“广福”的历史,却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当时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曾在古镇北端的虎山上养虎,故旧称“虎溪”。 距今2000多年前,东汉初年,大司马邓禹曾在此隐居,广福又被称为“邓禹”;东汉末年,担任光禄勋的顾同退居广福,成为广福顾氏始祖。后来,南宋大同年间(534-546年),黄门侍郎(官衔)顾氏第三十代孙顾野望舍宅建寺,名为广福寺。镇因寺而得名,“广福”一词沿用至今。
兴福寺桥
被古人誉为“湖山世外桃源”的广府,山环水绕,水环山,风景迷人。正如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所言:“屋上有山,屋下有水,开门见水,清如镜。”
广福寺桥与通观音寺
顾氏自汉代起,便开始在广福山繁衍生息,成为江南大族。顾融是东汉末年名门望族;南北朝陈朝,有顾氏三十世孙顾野王,博学多识,才华横溢,曾任黄门侍郎,是顾氏中兴之始祖;从四十五世顾明宗开始,顾氏子孙开始向四面迁徙,遍布江南各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言“江南无顾氏一脉”,意思是江南的顾氏家族,都是广福顾氏后裔。 广府山川秀丽,春天梅花、秋天桂花盛开,自然成为文人骚客游览的胜地。宋代黄繇,明代吴宽、顾鼎臣、申时行、文震孟,清代名家苗桐、韩容、彭定秋、桂云肃、陆肯堂、张树勋、石蕴玉、陆润祥等都曾为广府写下诗文。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吴宽是咏广府最多的诗人之一,写下了30首诗。明代文学家、宰相顾鼎臣及其后人,都把第二故乡广府视为自己的故乡。 元末大书法家、画家、诗人倪云林独爱广府秋韵,后来索性隐居,为广府写下了《饮耕渔亭》等10余首诗和《耕渔亭图》等多幅画作。与顾炎武齐名、人称“顾、桂”的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桂庄对邓围梅花情有独钟,曾8次登临邓围山探梅,赋诗抒怀。清代大诗人、“一代词人”王士祯,因喜爱邓围梅花,28岁时便来到这里,甚至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徐建,广府人,创立“建元派”篆刻艺术,影响了当时整个篆刻界。清末民初,两位杰出的女诗人吕碧城和著名妇女活动家、作家张默君,都曾到邓峪赏梅,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咏梅诗篇。
光福镇南依邓禹山,北依虎山,东临上藏湖,西接下藏湖。镇内有铜观音寺,周围还有司徒庙、圣恩寺、永慧寺、香雪海、石济寺、石壁等名胜古迹。虎山位于光福镇西北部,面临下藏湖,形似猛虎卧于湖畔,鸟瞰动静,气势磅礴。相传为吴王阖闾围地养虎之处,故名。窑上村位于光福镇西南部,三面青山环绕,一面湖水,方圆3平方公里。相传明代在此设窑,为城墙烧砖,因而得名。 新四军太湖游击支队纪念馆位于吴中区光福镇崇山村北山,纪念馆共分三个篇章,纪念馆通过展板、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从成立之初、重建到扩建的曲折历程。
古往今来,广府都是绝佳的旅游胜地,大学士顾野望、大臣邓禹、大画家董其昌、唐伯虎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相传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到邓禹赏梅。邓禹栽梅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清代已“栽梅如种粮,千余户”,故有“邓禹梅花甲天下”之说。
来到光福镇旁边的公路上,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峨的高大的广福寺塔。走下数十级台阶,穿过一座大石牌坊,跨过一座古桥,就到了铜观音寺的山门。
通观音寺:通观音寺又名广福讲经院、广福寺,位于广福镇下街,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吴地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通观音寺背靠龟山,山顶有七层舍利塔,山门前有陀罗尼经幢一对。通观音寺几经废置又几经复兴,现存的大雄宝殿、西方殿均为清道光十二年(1831年)建筑。 其余建筑为1995年以后重建。寺内除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殿、西方殿、广福楼等建筑外,气势宏伟。廊壁上题刻古碑,古香弥漫;寺后亭台水池台,装饰典雅;奇花异石点缀其间;林木葱茏,景色迷人。千百年来,通观音寺历经风雨,香火不断。
铜观音寺门前的石狮
宋康定元年(1040年),相传有一位名叫张辉的村民在广福寺附近挖土时挖出一尊铜观音像,后将其送往寺中。此举引起轰动,广福寺遂改名为“铜观音寺”。淳熙十四年(1187年),寺中特意修建了一座铜观音殿,并刻了观音像碑,供奉铜观音像。殿面阔三间,大小与大雄宝殿相当。
铜观音寺钟楼
广福寺的布局以舍利塔为中心,依方位和实际地形布置建筑。大雄宝殿和舍利塔是佛教信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寺院的核心。天王殿临街而建,穿过天王殿就到了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殿前院中央立有铁铸的三脚架,高近5米。院内有一棵古樟树,枝叶挺拔如华盖,3人以上方可合抱,树龄600余年。大雄宝殿西侧为西殿,殿南侧回廊内有张默君《西镇梅花诗》碑,东侧为碑廊,碑廊内嵌有元朝圣旨。 碑上镌刻着元至正二十二年(1341年)元世祖颁布的“免铜观音寺赋役”的诏书。
观音寺
通观音寺前河上修建的古桥是广福寺桥,为宋代石梁桥。桥长16.1米,宽3.05米,为单梁石桥。栏杆、锁石、顶石均用武康石雕成,敲击时发出铿锵之声,故人们称其为“琵琶桥”或“鸣石桥”。桥上的双龙戏珠、卍字纹石雕古朴雄浑,线条流畅。
铜观音寺后有曲径通后山,后山名为龟山,因山上有一只石龟立于水塘中而得名。观音寺前有广福塔,塔下古樟树茂盛,荫蔽日照。站在铜观音寺南望邓伟山,西望太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景色宜人,是江南著名的古刹之一。
通往龟山的小门
龟山石龟
铜观音寺内有梁代的广福塔、唐代的铜观音、宋代的石梁桥、元代的圣旨碑、明代的古樟树、清代的大雄宝殿,可以说,这座古刹就像是一本历史书。
广福寺塔:广福塔位于广福寺塔院内,耸立于龟山之巅,始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据《广福志刊》史料记载,晚唐会昌年间毁于火,咸通年间按唐宋风格重建。塔方形七层,高35米,为砖木结构,为楼阁式塔。1998年当地政府对塔进行修葺,塔内有佛像49尊,台阶88级。广福塔依山而建,临湖而建,风景秀丽。登上古塔,古镇风貌尽收眼底,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宝塔门楼
广福寺塔
广福寺塔
司徒庙:司徒庙位于广福镇西部邓禹山麓,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隐居之地,后人将其奉为神明,并历代建庙。现存庙宇有两进,二十余间,布局为传统四合院式,前有墙门,门前有一对石狮。进门主轴线为山门和正殿,二者以庭院相隔,两侧有厢房。庙宇左侧有庭院,内植古柏,有赏柏堂,堂后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古柏园。园内莲池、水榭、亭台楼阁,青山环绕,与“香雪海”遥相呼应,实为一处古朴诗意的游仙境。
司徒庙山门
司徒庙内景
天王殿
主厅
司徒庙内珍藏着许多历史遗迹,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明代王时敏等书法家所写的《灵岩经》石刻,字迹苍劲,刀法娴熟,堪称珍品。《楞严经》石刻现镶嵌在广福司徒庙碑廊壁上,与“清、奇、古、奇”四棵古柏遥相望。与《楞严经》石刻一同矗立的还有《金刚经》石刻。整部《金刚经》镌刻在一块引人注目的青石碑上,碑高192厘米,宽69厘米,石刻设计师巧妙地将整部经文排列在七层宝塔图案上。 司徒庙内除有《灵岩经》和《金刚经》两块石刻外,还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皇帝游光福登围山时所写的《松风水月》碑,碑高41厘米,宽96厘米。碑上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曾任国民政府大总统的林森所写的《般若舟》铭文,碑文字迹苍劲圆润,亦为佳作。
司徒庙内景
松风水月
相传东汉太傅邓禹晚年曾隐居于此,据说这四棵古柏是邓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四棵古柏造型独特,姿态各异,虽经受了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日晒雷电的侵袭,却依然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堪称世界奇观。据说清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被这四棵古柏深深吸引,惊叹不已,并给它们取名为“清奇怪怪”。
古柏园
库珀
库珀
邓禹草堂位于司徒庙后的梅林之中,走进邓禹草堂,映入眼帘的是梅园竹林,绿萼秀丽,清香醉人,清静幽雅,是司徒庙园中园。
邓禹草堂
圣恩寺:圣恩寺位于广福玄目山,是江南名刹。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名天寿寺,后毁于一场火灾。元至正九年(1349年),和尚万峰重修佛寺。明正统八年(1443年),定名为“天寿圣恩寺”。明天顺三年(1459年),朝廷赐匾“圣恩禅寺”。圣恩寺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当时僧众千余人,香客满门,晨钟暮鼓,香火缭绕。 寺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钟楼等。寺内有金代古柏。寺后山嶙峋奇特,浑然天成,却又似人工雕琢,这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真假山”。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到广府看梅,多次在此驻足。康熙御笔“松风水月”碑、乾隆御笔“登榆重唱香雪海旧韵”诗碑,都是历史的见证。
香雪海:香雪海位于邓炜山北麓,是我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历来有“香雪海梅花甲天下”之称。“香雪海”得名于清代江苏巡抚宋鲁的题词。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鲁登马家山赏梅,被“远望一片白,雪海万里波”的意境所折服,遂将其命名为“香雪海”,并把题词刻在马家山石崖上。从此,香雪海名扬天下。
“香雪海”之名,出自清代江苏巡抚宋鲁的题词。
香雪海景区入口
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赏梅,并留下诗句赞颂。清康熙皇帝玄烨三次到邓峪赏梅,乾隆皇帝弘历六次到邓峪赏梅。两帝在光复后共作诗十九首,其中咏梅诗十三首。香雪海梅花品种繁多,有白梅、红梅、绿梅、乌梅等。梅花盛开时,花似雪,香气飘荡;微风吹过,香气传数十里。三百多年来,香雪海一直是赏梅胜地。每到农历正月,白梅、红梅、绿梅、乌梅竞相盛开,疏影婆娑,香气四溢千里。 历代名人、诗人、文人在此留下了大量咏梅诗篇。明代姚希孟在《咏梅杂诗》一文中曾写道:“梅花盛至吴中,广府山中必为佳。”邓峪赏梅最佳处为香雪海,主要景点有“文梅亭”、“梅花阁”、“乾隆御碑”等。
香雪海
香雪海
香雪海
漫步在香雪海梅林间,徜徉在古刹中,望着镇内青山流水、古寺林立,广府古镇的历史文化让人敬佩,古镇风光让人惊叹。广府,是一座不一样的江南古镇,古镇之美,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广府,以美丽的风景、深厚的内涵、多元的人文景观,让每一位来此的游客都从心底赞叹。广府,以宁静、闲适,是一座心灵驿站。
参考
孙克勤,孙波。2014.古城与古镇。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撰文、摄影:孙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