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特色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与重要途径

它是将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利用乡村景观、乡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利用特色农业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旅游产业拓展的重要领域,也是提高农业资源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特色农业综合效益、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早在19世纪30年代,农业旅游就在欧洲开始兴起,1865年意大利成立“全国农业旅游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验农田乐趣[1]。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中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最早举办荔枝节[2],主要目的是招商引资。 随后,各地纷纷效仿,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花木园、福建厦门东山县华夏神农大观园、“海上新村”、河南周口“沙瓜农业园”、北京朝阳区旅游农业区、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等。蓬勃发展的农业旅游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农业旅游的内涵[3]、类型[4]、发展原则[5]、发展模式[6]、空间布局[7]、发展理论[8]等角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全面研究的学者较少,虽然也有少数学者从“循环经济”[9]、“经济地理”[10]等视角探讨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但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旅游系统方面。 农业旅游是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的耦合,农业是源,旅游是水。没有农业系统,旅游就如同无源之水。因此,仅仅从旅游的角度研究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全面的。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动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农业系统动力学与旅游系统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其所受的系统动力学。基于此,探究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巩固农业旅游发展已有成果,促进农业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培育旅游产业支柱地位,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系统要素与结构功能

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巨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特色农业旅游系统由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效果好坏直接决定着特色农业旅游系统能否持续运行。

1.1特色农业体系的构成要素特色农业体系包括核心体系和外部援助体系,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农业发展的系统动力。

1.1.1核心系统。核心系统由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民创造力、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水平等人为因素构成,属于基础支撑系统。自然资源是基础,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土壤、水源、气候等特定的自然条件。深圳荔枝之所以获得杜甫“日食荔枝三百颗,愿永做岭南人”的赞誉,与荔枝发芽分化期的低温干旱、开花幼果期的温暖少雨、果实发育期的中雨少雨密不可分。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激发农民创造力,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相应政策,保证创造力与市场的对接,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目标。 独特的自然资源加上优越的人文因素是农业系统发展的内因。

1.1.2外部援助体系。外部援助体系由农业企业、工业化的反馈、城镇化的辐射等外部因素构成。本土和外来企业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特色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炎陵县素有“花县”、“花城”之称,但花木产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为此,炎陵县政府于2007年开始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企业入驻经营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大大巩固了“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地位。工业化的发展给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城镇化的进步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这些都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援助。

1.2旅游系统要素旅游系统主要由旅游主体系统和旅游催化系统组成,旅游主体系统包括旅游需求、旅游营销、旅游中介、旅游基础设施等,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2.1旅游主体体系。喧闹的城市生活、拥挤的交通、繁重的生活压力迫使人们产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这是旅游活动发生的主观条件。针对这种需求,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再通过旅游中介机构的组织和调动,最终保证旅游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实现各项旅游活动。各要素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旅游主体体系。

1.2.2旅游催化系统。旅游催化系统是由旅游产业内部不同的因素所构成,如旅游产业集聚、邻近的景区、优秀的旅游城市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催化出新的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旅游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如酒店业、旅游景点的兴旺,会进一步完善附近的旅游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会带动新的旅游景点的发展;优秀的旅游城市会为区域内各类旅游活动营造出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产业的集聚、良好的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优秀的旅游城市都会催化出新的旅游活动的诞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旅游催化系统。

1.3 特色农业旅游系统的结构功能特色农业系统内部相关子系统之间、特色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系统的耗散结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力,从而推动农业旅游不断发展(图1)。

2.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机制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状态是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综合结果。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农业系统吸引力、旅游系统驱动力都是矢量概念,它们的作用方向分别代表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导向、农业资源导向、旅游促进导向。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是另外两个分量大小的综合体现,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平行四边形力的定律(图2)。图中,D为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力,Dc为旅游系统驱动力,DN为农业系统吸引力,OM和ON分别为Dc和DN在D上的垂直投影。图中,a为情景1:D=OD=OM+ON;b为情景2:D=OD=OM+ON;c为情景3:D=MN=ON-OM;d为情景4:D=MN=ON-OM。 情景1为特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机制,DN>0,Dc>0,D>0,农业系统吸引力与旅游系统驱动力形成协同作用;情景2为特色农业旅游稳定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系统驱动力减弱;情景3为缓速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农业发展;情景4为特色农业旅游衰退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2.1特色农业系统的吸引力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舒适幽静的生态环境、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劳动,极大地满足了游客求知、创新、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是开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前提和重要吸引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是系统内各个子要素的综合作用,主要表现在:

2.1.1农民创新。一些农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自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如浙江省萧山区新街镇农民在积极发展传统主业的同时,大胆探索发展以花卉苗木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江南明珠”的形象,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2.1.2企业带动。一些地区虽然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但由于农户经营分散,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来。在此情况下,以规模农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特色农业资源的转化。如金华石门农场花木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等,都是企业进入带来的效应。

2.1.3政府发展动力。政府在农业资源转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广西横县各级政府领导从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茉莉花产业,并实施各项措施推动茉莉花产业发展,为横县打造茉莉花旅游品牌、发展“茉莉花之旅”特色旅游提供了平台。

2.1.4城镇化、工业化的驱动力。城市中心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产业和技术的梯度转移、现代文化和信息的传播,不断带动周边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城镇化的反哺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之一。

2.2旅游系统驱动力 农业旅游仅靠农业系统提供的特色旅游资源是无法形成的,还需要旅游系统的推动和助力。旅游系统驱动力是旅游主体系统和旅游催化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①旅游需求的原始驱动力。从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角度看,在人类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人们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回归自然、放松度假,体验农耕文明,对农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②旅游中介的辅助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中介向顾客传递信息,组织顾客旅游,满足顾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游,加速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③旅游产业的集聚力。 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是集聚与分散。当各种旅游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时,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组织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会不断积累,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源泉。④相邻景区、景点的影响。相邻景区、景点的客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共享。⑤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旅游城市鲜明的形象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重要依据,因此,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将对该区域的旅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3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态及调控机制

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系统在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方向,进而影响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头,使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必须针对特色农业旅游的不同发展状态进行调控,才能保证特色农业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1区域特色农业旅游系统动态状态根据农业系统吸引力、旅游系统驱动力的变化形式和特色农业旅游自身发展能力的组合,形成了4种不同的情景组合。各情景下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的大小和方向有较大差异,对应着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的不同状态。科学诊断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的演化状态是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表1)。

3.2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调控机制从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态可以看出,情景1是最理想的模式,不需要进行调控。随着特色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情景2、3、4相继出现,其发展势头越来越小,旅游系统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特色农业旅游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主要原因是旅游活动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如酒店、娱乐设施随意排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现代化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过度拥挤造成的旅游环境土壤质量下降、为兴建娱乐设施和大型停车场而任意破坏原有生态、为眼前利益而任意捕杀野生动植物等。这些负面效应的出现,是由于特色农业旅游系统内部政府因素调控力的缺失,导致旅游系统力的偏离。 根据力的作用原理,只要对偏离的力施加相应的外力,就会改变原有力的方向。要促进农业与旅游的长期有效耦合,扭转旅游系统力的偏离,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力。政府作为特色农业旅游发展整体利益和目标的代言人,是旅游发展的总策划者,应充分发挥其管理监督职能。特色农业旅游发展不能盲目、任意发展,应制定详细的总体发展规划,协调、正确处理旅游与农业的关系。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应立足农业,积极稳妥地发展旅游业,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方向,逐步扩大旅游业收入。因此,政府应制定政策法规,坚决制止农民滥杀野生动物、旅游企业污染环境等短期行为。 同时,要加强农户、企业、游客的生态环境伦理教育,树立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促进特色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