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数据显示,我国最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1月份以来整体收视大幅提升,观众人数由去年同期的8.3亿人次增至9.2亿人次,增幅近11%;节目收视率较去年平均水平上涨130%。节目播出后,相关重要片段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不仅《新闻联播》,中央媒体和地方各级媒体的防疫报道、创新融合传播等,都在网络上被一次次置顶转发,引发传播热潮。

截至目前,持续两个多月的防疫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回顾这一阶段的疫情报道,主流媒体在传播渠道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全方位覆盖,以及新闻报道的互动性、服务性、体验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突破,不仅是主流媒体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媒体融合政策的生动体现,更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入传播主战场、占领传播制高点的有效实践,成为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新的里程碑。

2020年主流媒体抗击疫情

网络传播效果综合排序

CTR依托近年来中央媒体和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网络传播效果监测评估体系,选取1月20日至2月20日疫情防控最为关键、紧张的时期,总结归纳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网络传播效果。监测范围涵盖8家中央媒体和38家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的主要渠道,包括自有平台(自有APP、官网)、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以及第三方新闻平台。

以下为8家中央主要媒体和38家省级以上广播电视机构抗疫报道网络传播效果综合排名。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位列中央媒体前三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位列省级以上广播电视机构前三名。

中央电视台新疆旅游宣传片_央视新闻新疆_中央新闻新疆旅游报道内容

图片说明:中央八大媒体抗疫报道网络传播效果综合排名

中央新闻新疆旅游报道内容_中央电视台新疆旅游宣传片_央视新闻新疆

图片说明:38家省级及以上广电单位抗击疫情线上传播效果排行榜TOP10

疫情防控报道,

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矩阵效应倍增

全国性、地方性媒体均积极投入疫情报道。CTR定期监测1345个微博账号、1504个微信公众号、968个短视频平台账号、2531个第三方新闻平台账号。其中,90%以上的微博账号、约90%的微信公众号、60%以上的短视频账号、70%以上的第三方新闻平台账号均参与了疫情报道。此外,各家主流媒体在各自的官网和客户端上,都在首页开设了疫情专题页面,汇集国内外报道资源,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报道内容。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网络传播力大幅提升,各平台迅速吸粉。例如在微博上,与1月20日相比,2月20日8家中央媒体平均增粉579万,38家省级及以上广电机构平均增粉近60万。与2019年四季度月均互动量相比,1月20日至2月20日中央媒体微博帖子互动量增长4倍,广电机构微博帖子互动量增长2倍;在快手、抖音短视频平台,8家中央媒体平均粉丝数增长1360万,38家省级及以上广电机构平均粉丝数增长261万; 微信平台上,中央媒体公众号文章日均阅读量比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54%,广播电视机构公众号文章日均阅读量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疫情防控报道中充分展现了新型主流媒体的先锋作用。一是就自身平台而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两大新媒体旗舰——“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视频”客户端,充分发挥手机视频报道优势,成为各媒体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

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类新媒体矩阵也与自身平台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在微博上,CGTN以3.6万条帖子、2.6亿互动量排名第一,是省级电视台疫情报道平均互动量的34倍。与疫情前相比,CGTN粉丝增长1478万,是唯一一家粉丝增量超千万的广电机构。

在微信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日均发布文章300余篇,是所有广播电视机构中发文量最多的,其中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占比是广播电视机构平均水平的4倍,日均阅读量增量位居中央媒体和广播电视机构之首。

在短视频平台,中央电视台共发布短视频2580条,短视频账号粉丝数新增5277万,无论是视频发布量还是粉丝增长量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中央媒体和广电机构。

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形成的以“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视频”客户端为龙头,整合近千个“两微”、短视频等第三方平台账号的新媒体矩阵,已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疫情报道来源,也形成了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的最强音。

中央媒体抗疫报道网络传播效果综合排名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分列第二、第三位,其自有平台、“两微”、短视频平台发文量、互动量均表现突出。

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发布疫情相关内容2.9万条,互动量3.4亿次,互动量居中央媒体第一;在微信上发布公众号文章1.1万篇,其中阅读量在10万次以上2460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均在10万次以上;在短视频平台方面,人民日报短视频账号粉丝数新增3682万,互动量居中央媒体第二位。

中央新闻新疆旅游报道内容_中央电视台新疆旅游宣传片_央视新闻新疆

新华社自有平台日均独立访客数量比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22%,微信端10万阅读量以上文章占比达24%,在中央新闻机构中位居前三名。

省级广播电视台在疫情报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广播电视台表现突出。作为疫情中心,湖北一直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湖北广播电视台在疫情报道上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以自有平台“长江云”客户端为核心,发布大量关于当地一线的权威报道,成为全国人民了解湖北疫情信息最直接的来源。

从发文量来看,湖北广播电视台在“两微”平台发文量是同期广电机构平均值的1.5倍以上,在短视频平台发文量是广电机构平均值的1.2倍,在第三方新闻平台发文量是广电机构平均值的2倍;从传播效果来看,微信日均阅读增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短视频互动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7倍,在第三方新闻平台互动量高达全省平均水平的6.3倍,传播效果优异。

浙江广电集团在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抗疫报道线上传播效果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三。其自有客户端“中国蓝新闻”聚焦浙江地方疫情新闻,成为区域报道的重要力量;微博平台发文量是广电机构平均水平的2倍,短视频、第三方新闻平台发文量是广电机构的1倍以上;在传播效果上,微信公众号日均阅读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短视频互动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第三方新闻平台互动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倍,表现亮眼。

此外,陕西广播电视台在微博平台的疫情报道影响力、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微信平台的疫情报道影响力、安徽广播电视台在短视频平台的疫情报道影响力、四川广播电视台在第三方新闻平台的疫情报道影响力也位居前列,在疫情防控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疫情防控报道令人鼓舞

主流媒体融合传播亮点纷呈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主流媒体对疫情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四个亮点。

1.积极设定议题,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各媒体积极参与疫情报道、发声,面对疫情发展变化和社会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白岩松在《新闻1+1》节目中在线采访权威专家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成为全国抗疫行动中的重要节点,体现了国家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CGTN在诸多焦点事件中直接采访专业人士、关键人物,或亲赴疫情一线拍摄实景,如“国家级防控部署”“武汉方舱医院真实情况”“黄冈三个未知数”“李文亮事件”“气溶胶传播”“拐点何时到来”等,通过CGTN多个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和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多层次送出大量权威及时的报道,为广大观众迅速还原真相,消除恐惧,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关键作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央视新闻客户端于大年初二1月26日开设专题评论专栏《战“疫”每日观察》,及时发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传递抗疫三大深意》《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防控要留力、经济要用准力》《习近平为何以情感严肃提出强化“慎独”》《必须打倒‘什么都不懂’的糊涂官员!》等一系列评论报道,每一篇文章都直击公众关心的热点、事件痛点、难点问题。监测期内,《战“疫”每日观察》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的累计阅读量达980万,被多家媒体广泛引用转载。

央视新闻客户端还针对疫情专门设立24小时直播栏目《同舟共济抗击疫情》,并于1月28日上线《疫情24小时》,为网友提供最新疫情实时动态。央视网推出《抗击疫情前线》,以“人人都在一线”的定位开展共情报道,汇集医生、患者、科研、预防、VR、播音六大栏目,重点展示疫情期间医患故事、实验研发进展等,有效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持续报道疫情进展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疫情之下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开设的新媒体专栏《疫情之下的生活点滴》通过展现日常生活的细节、朴实真实的情感,记录下疫情之下的感人故事。

其中,1月29日发布的《疫情期间武汉生活的15个侧面》微信阅读量突破70万。由央视《东网时报》栏目、央视新闻微博、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武汉日记”视频征集活动,充分利用UGC,鼓励武汉市民拿起手机记录身边生活。这一系列剪裁小、视角宽的策划,彰显了主流媒体作为“民众精神纽带”的正面引领和巨大影响力。

除央视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在各自平台设立疫情报道专区。人民日报客户端设立“全民战疫日记”抗疫活动板块,通过精选网友拍摄的抗疫视频,记录人民群众的抗疫生活,并选取各媒体民众账号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抗疫相关短视频,传播抗疫精神。

新华社客户端推出“同舟共济 奋战防控疫情”专题,包含“焦点新闻”“防控知识”“曝光平台”“新闻直播”“视频播报”“聚焦复工复产”“图片新闻”等22个新闻报道板块。

地方广电媒体中,浙江广播电视台“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客户端、上海“看看新闻”客户端、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广东“电击新闻”客户端等均在首页开设了“抗击疫情”专题栏目,内容围绕本地疫情动态、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汇总各省重要部署,通过H5、微纪录片、短视频、金句海报、插画、图文盘点等一系列创意新媒体形式发布,有的还开设了网络辟谣专题节目,成为推动各省抗疫的重要力量。

2.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新闻报道精彩纷呈

如果说几年前,刚刚开始整合转型的主流媒体还只是互联网赛道上的幼儿,那么在今年的疫情大考中,主流媒体对于各种新媒体手段的花式运用、对新媒体语言的创新表达,一次次刷新了人们对主流媒体的认知。

第一是短视频的应用,短视频是时下最流行的传播形式,比如《央视新闻》的抖音账号就改变了一成不变的电视节目,在短短的几秒内,通过字幕、背景音乐、表情包、重复或放大的重要镜头,以最快、最直接、最有趣的方式,将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呈现出来。

典型作品有《新闻1+1》白岩松采访重大事件重要片段播放、关注防疫一线医生护士的《有你真好》系列等。其中,《有你真好》系列截至目前已发布68集,累计播放量突破30亿,影响力凸显。

中央新闻新疆旅游报道内容_中央电视台新疆旅游宣传片_央视新闻新疆

除了短视频,主流媒体还利用Vlog、海报、疫情大数据地图、MV、沙画、宣传画、说唱等艺术、设计、影像作品,以艺术的力量温暖人心、鼓舞士气。

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武汉观察 | 央视记者Vlog》通过央视记者亲赴武汉各地拍摄Vlog短视频的方式,记录疫情之下的武汉,结合幽默风趣的语言、网络化的剪辑手法,描写民众的防疫抗疫生活,赢得网友广泛关注。监测期间,相关Vlog视频播放量超过257万次。

浏览量最高的文章是《武汉观察|央视记者Vlog:仅用十多天建起一座医院,中国“基建狂魔”都是超人吗?》记者把10天建成一座医院的中国比作“基建狂魔”,网络语言和标题给人一种幽默和温暖的感觉。单篇报道的浏览量就超过42万次。Vlog素材重新剪辑后,以“战疫Vlog”系列片的形式在“央视新闻”抖音账号上发布。至今已更新30集,累计播放量突破7亿。

各类海报也是此次疫情报道中非常重要的创新举措,如央视新闻原创海报《救救我!第六版诊疗方案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科普第六版诊疗方案,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300万,网友纷纷表示实用。此外,央视新闻在遇到国家重要会议时,也常常将会议中的金句以海报的形式呈现,这种简洁的信息传递方式深受网友喜爱。

省级媒体方面,浙江广电集团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推出由浙江卫视制作的纪实电视专题片《逆流而上无悔》,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抗疫一线的情况,向一线医护人员表达敬意,为人民抗击疫情加油。

此外,利用广播电视机构影响力聚集明星为抗疫加油也成为此次疫情报道的一大亮点。如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聚集主持人、明星资源,推出多支抗疫MV;由撒贝宁、曾黎、黄有明、刘玥飞、李念、杨威等明星录制的MV《武汉男孩》播放量超过723万次,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人民日报还推出抗疫MV《热血出征》,以全国各地奔赴武汉的医护人员为素材,展现中国战胜疫情的信心,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播放量达507万次,在微博平台播放量达627万次;“沙画MV致敬一线医护人员”视频播放量达183万次;由韩蕾、佟丽娅演唱的“暖心MV”《天使的阳光》,在微博平台播放量达175万次;新华社推出MV《最闪亮的星》,致敬每一位平凡的抗疫英雄,在新华社客户端播放量达149万次。

这些多角度、多形式关注疫情的精彩报道,受到网友热烈欢迎和转发,充分表明主流媒体已进入新媒体传播主战场。

3. 聚焦群众,做好抗疫服务

主流媒体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不忘为民服务,疫情防控期间通过自身平台和各类新媒体渠道,提供各类疫情防控知识、居家学习指南、复工建议等,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居家”生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抗疫服务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针对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用工荒、无法集中举办招聘会、求职者就业难等现实问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视频”客户端发挥平台优势,推出“春暖全民招聘行动”。截至目前,已联合多家重点企业联合举办近30场“云讲座”,累计入驻企业3200余家,发布岗位22万余个,致力于解决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的矛盾。

此外,针对全国中小学、大学延迟开学的情况,“央视视频”客户端联合多家教育培训机构,推出面向各年级、各学科的免费在线直播课程“云充电”,课程每天8点开课,内容不仅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还推出多种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文学素养和思维启蒙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课程,让“停课不停学”。

其中,注册账号“学而思网校”提供中小学各学科免费直播课,注册账号“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课程《同上课》,由名师名校讲解中考知识点,并进行小学各学科直播。除了知识内容外,针对疫情之下的心理情绪困扰,“央视视频”客户端还联合北师大等推出防疫心理知识系列直播,上线健身教程、动物知识、歌舞戏曲、流行舞蹈、美食教程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央视网携手腾讯推出旅游产品“云旅游”,主打全国各地景区直播,以慢直播形式带领千万网友在家“云旅游”,有效帮助民众舒缓情绪。

多家省级媒体也在各自平台的抗疫专栏为民众提供便民服务。如湖北电视台“长江云”客户端推出“抗疫义诊”栏目,为用户提供免费问诊、医保重症随访、药品配送到家等便民服务;浙江电视台“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吾汤信息、360等公司,为用户提供疫情地图、疫情同胞查询服务;四川电视台“四川观察”客户端联合百度手机客户端、百家号发布“全球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与拼多多、百度健康等平台合作,提供口罩购买、心理援助等服务。

4、新技术支撑融合传播迈向新高度

在此次疫情报道中,主流媒体对新技术应用的大胆尝试也获得了好评,使得疫情报道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科技性。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央电视台“央视视频”客户端对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过程的慢直播。直播采用5G+光纤双千兆网络技术,以连续600小时的超长直播呈现医院建设全过程,同时设置评论区,为网友讨论交流提供“云”平台。“雷神山、火神山慢直播”报道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1.7亿,点赞数超过221万,创下570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的纪录。

央视网联合高德、快手等机构推出“天使护航”公益活动,采用“慢直播+手机直播+手机云直播”的方式,呈现公益大巴接送武汉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情况。直播全程跟随大巴的移动轨迹,让网友在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同时,还能在线上“云联络”“云陪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他们加油打气。

央视网充分利用VR技术,在“VR沉浸式新闻”板块开设《抗疫一线》、《VR报道抗疫一线》等系列报道专栏,将VR技术融入疫情报道中,让网友近距离观察雷神山、火神山建设、方舱医院现状、武汉城市变化,以及快递小工、快递员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拉近网友对防疫一线的距离。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借助科技手段,让疫情报道更加人性化。新华社客户端联合百度地图、搜狗搜索等科技公司推出“轻应用​​”,无需下载软件包,打开应用即可查阅相关信息,包括国内外最新疫情数据、疫情动态新闻、AI人工智能肺炎自测、复工交通信息查询等。人民日报推出AI移动慢直播,利用“5G+AI”技术,让人们足不出户,了解武汉当前情况。例如,“首场AI移动慢直播|带你漫步武汉东湖樱花园”提供全景式、移动式、互动式的新场景,搭配温馨的背景音乐,给人以温暖的新体验。

除中央媒体外,广西电视台启用新媒体AI主播“小青”播报疫情期间新闻动态;广州电视台则启用实体主播和AI虚拟主播“安医生”,同台报道全国疫情。

主流媒体对新技术的大胆运用,更加符合网民的接受习惯和偏好,为网民提供了更加多元、贴近的视角和体验。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逐步驶入快车道的当下,在抗击疫情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在国家命运面临危机之时,展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次疫情蔓延的大考,主流媒体再度聚集的公信力和权威优势,将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迈向新的里程碑、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