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庐山庐山旅游景点14旅游提示15最新动态-
公元6世纪至8世纪,这里是道士、诗人、学者的居住地,寺庙、道观随处可见。 景区有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山区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9℃,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江河湖泊水汽凝滞,云海弥漫,每年平均有雾日190天。 被誉为“庐山真面目”。 山中的滚岭,又名滚牛岭,因山体巨石形似滚牛而得名,海拔1056米。 清朝光绪年间,曾被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借。 1935年恢复。现正在兴建许多疗养院、疗养院等场所。 由于庐山植物园的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这里得到驯化并生长良好。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庐山冰川在第四纪时期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因此,庐山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庐山 - 地理位置 庐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名山。 位于东经115度52分至116度08分,北纬29度26分至29度41分。 位于江西省北部,紧邻九江市南端沙河县中央花园。 可以说,一座山矗立在空中,倾斜而下,俯瞰万里长江。 它靠近并映衬着数千公顷的广阔湖泊。 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长江、庐山、鄱阳湖之间形成了江通湖、江环湖、山清水秀、烟影波浩的景象。 因此,古人云:“峨眉匡庐山,广阔江湖”,形容得恰到好处。 庐山 - 地质特征 庐山 庐山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开始沉积在浅海海底。 经过“吕梁运动”,它慢慢地浮出水面并被打磨,然后沉没,被海水淹没,接受大海的洗礼。 直到白垩纪时期,发生“燕山运动”,掀起从水中重新浮现的“褶皱”波浪,断块不断上升,最终确定了山体的骨架。 这里长期被冰雪覆盖,到了四世纪末,地球变暖,进一步受到更强烈的冰川侵蚀。 ,从而造就了翠微古图,雄伟奔放,雄伟奇特,凶猛凶猛。
庐山的地质构造是由断层间隙形成的断块山。 周围断层较多,尤其是东南部和西北部。 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规模较大。 由于这种断块结构,形成了这座山。 奇峰林立,悬崖峭壁,形态各异。 山区四周悬崖峭壁,谷深谷深。 但牯岭街与汉阳峰等山峰相对高度不大,步行距离较小,且山谷宽阔,形成“外陡内平”的独特地形,极为方便旅行。 庐山-气候特征 庐山气候温和,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 这是庐山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季节特征:春末、夏短、秋初、冬长。 据历史记载,庐山气温最高可达32摄氏度,最低可达-16.8摄氏度。 全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 可见庐山气温适中。 至于四个季节,基于季节平均值的差异是比较正常的:春季为11.5摄氏度,夏季为22.6摄氏度,秋季为17.4摄氏度,冬季往往在1摄氏度左右。 由于庐山山顶地处高海拔地带,周围有河流和湖泊,潮湿的气流在前进过程中被山体阻挡,很容易云层造成降雨。 因此,庐山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均阴雨天数168天。 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192天。 更奇特的是,庐山的云雾常年此起彼伏,变幻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奇妙的景色。 庐山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庐山雨量充沛,有90多座峰峦。 由于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一些峰峦穿插的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沟、悬崖深沟,形成无数的瀑布床。 加之常年源源不断的水源,形成大量瀑布,景色壮丽,为庐山奇观。
真可谓“水流三千尺,疑银河从天而降”。 庐山——生态环境 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 随着海拔的升高,地表水和热量条件呈垂直分布。 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山上山下植物有亚热带竹林、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一般灌木、混交林以及野花草等。 结果竹子茂盛,花草芬芳。 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有植物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洲、中国7个类型。 这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 庐山有昆虫2000多种,鸟类170多种,兽类37种。 庐山 - 历史文化 庐山 庐山,相传殷周时期,匡氏七兄弟在此隐居草堂。 后来他们成仙离开了。 他们居住的小屋变成了一座山,因此得名。 古人云:“匡庐山,甲天下”。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记载庐山以来,历代诗人、文学家纷纷来到这里,包括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上这座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杰作。 苏轼的诗句“放眼望去,山峦叠嶂,远近高低各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景色。鲁和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的文化名山。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画作和脍炙人口的篇章。 苏轼写下“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知庐山云烟”; 李白写下“飞落三千尺,疑银河从天而降”的秀峰马尾瀑布; 毛泽东写下“生为仙洞”的吕洞宾仙居的仙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一处诗景交融、名扬天下的绝境之地。世界。 庐山的其他名胜古迹还有: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 小天池是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之战时驻军饮马的地方; 望江亭,凭栏远眺蜿蜒的长江; 还有白居易寻经。 赏花的花道、千年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拥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肩的五老峰,还有珠玉飞溅的三叠泉瀑布都包含在内。 陆羽盛赞古莲泉为天下第一泉,招隐泉为天下第六泉,天池峰龙池水为天下第十泉等等。 “苍翠茂盛,幽雅秀美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就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 成为隐士、高僧、名僧的依靠,政要、名人的舞台。 由此,庐山给它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庐山深深地隐藏着它的文化底蕴。 庐山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创造的精神成果。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创造的一个壮丽的世界。 也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体现,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既是诗意的自然,又是“人化”的自然。 东晋以来,诗人以豪迈的激情和辉煌的文笔,写下了歌颂庐山的诗词歌赋4000多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望桥》和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都是我国最早的山水诗。 庐山已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 他所创造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之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曾五次游览庐山,为庐山留下了14首诗,其中有《庐山遥送卢氏玉虚舟》等诗。 他的《望庐山瀑布》和庐山瀑布流淌千古,蜚声海内外。 它在中国社会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曾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身在此山,不知庐山真面目”,成为一句充满辩证哲学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一个依托山水景观、渗透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庐山通过诗人、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哲学家的精神审视,创造了许多散发着特别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历史遗迹。 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评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皇帝创造的,那么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为文化背景,创作了《桃花源记》,充满了一种“乌托邦”的理想主义。
南朝写成的《庐山二女儿》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灵异小说中的名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创造了著名的风景区——花路; 他在庐山建造了“庐山草堂”,并着有《庐山草堂记》,这是描写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巨著。 。 宋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宋明理学在这里孕育了数千年,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色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规范和规范,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山水诗和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最受欢迎的两项。 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异彩,山水画也在庐山大放异彩,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 从此,历代绘画大师都以庐山为载体,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庐山的审美境界。 中国画的第一个理论突破是顾恺之的“传神论”。 但这是受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述的“形尽神不灭说”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庐山东林寺莲花会“十八圣”之一的宗丙撰写的《画山水序》,成为中国山水画第一部真正的理论。 他阐述的山水“顺神”理论打破了“君子之德”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思潮的兴起。 文人墨客以丰富的笔墨和色彩表达了对庐山的抒情写意印象,为庐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了科学探索,揭示了庐山之美的真正含义。 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河时期的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创立了第四纪冰川说,进而引发了中外学者的关注。研究庐山第四纪冰川。 十九世纪关于冰川的学术争论由此奏响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庐山-故事传说 关于庐山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 早在周初(约公元前17、16世纪),又相传周威烈王时期(即公元前4世纪),有一位研究道教的匡肃先生。在庐山。 寻求不朽。 据说匡的俗名是君笑,有的书称他为匡宇、子笑,也有的称他为匡虚。 从繁体字的人名内涵来看,比较合理的是,他的名字叫宇,通字是讹传,而通、虚二字不发音,也是欢喜的谣言。 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匡肃,很少有人知道匡宇。 为了方便起见,这里我们使用熟悉的名称。 此外,还有人称狂素鲁素。 这种传说是根据名山而虚构出来的人。 他们以地为姓,以姓为姓,符合古代的惯例。 至于他到底姓什么,没必要追究,也没有办法追究。 据说匡肃到庐山求仙的事迹被朝廷得知。 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来帮忙,匡肃也屡次避开他,潜入山中。 后来,匡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人说他成仙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 后来,人们美化了这件事,把匡素求仙的地方称为“仙府”。
他还说,庐山这个名字就是这样出现的。 因成仙者名为匡,故又称匡山或匡禄。 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托匡讳,改称康山。 另有传说,周武王时,有一位方父先生。 他与老子李耳一起骑着白驴进山炼丹。 两人也都“成仙”了,山上只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小屋。 人们把这座“人到芦村”的山称为庐山。 成仙的丈夫名叫傅,所以又叫傅山。 但老子和武王不是同时的。 这也是一个童话。 第三个传说仍然是匡肃先生的故事,但年代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 相传匡肃的父亲东野王曾与都阳令吴芮共事,协助刘邦平定天下。 不幸的是,东野鱼死在了途中。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将东野域的儿子匡肃封为武阳(武,小银笑,武阳属今都阳县),封号为岳鲁军。 岳麓王匡肃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教。 他们都到都阳湖附近的山上学道求仙。 岳麓君兄弟修道求仙的山,称为庐山。 庐山八仙的传说更是神秘莫测。 庐山太平宫里住着一位名叫胡的道士。 一日,一位自称“惠道士”的道士路过太平宫。 这个男人相貌英俊,衣着考究,还有些“意气风发”。 然而,宫中并没有人理会他。 只有胡道士给他倒了一杯茶,两人一边喝茶一边有说有笑。 过了一会儿,“回道士”指着自己的胸口,向胡道士要水喝。 胡道士拿出一壶酒。 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不够。 他从早喝到晚,依然没有醉。 他邀请胡道士到他的住处喝酒。 胡道士说时间不早了,就婉言谢绝了。
几年后,一个衣衫褴褛、自称“大宋客”的人再次来见胡道士。 这位“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 他把罐子倒在地上,里面装满了金银。 他从他们身上拿出一点银子,买了酒,和胡道士一起喝酒,直到太阳西落。 “大宋客”用刀挑起一些泥土,倒入剩下的酒,搅成墨汁。 当他用手敲击它时,它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走开了。 “大宋克”走后,房间里整天都弥漫着一股奇异的香味。 “大宋克”留下的刀也闪烁着金光,人们争相购买。 胡道人醒来后,看到了莫,就来吃饭了。 吃了一半,他精神了,所有的老病都消失了。 直到七十多岁的时候,他看上去依然年轻得像个年轻人,就连喝酒也和以前一样多。 庐山——宗教文化 东林寺 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座,道观200多座,使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 庐山“道佛同尊”。 公元四世纪,慧远高僧在庐山修建东林寺,首创观象念佛净土法门,开创了汉传佛教,代表了汉传佛教的大势。 朱道胜禅师在庐山精舍创立了“顿悟论”。 张道陵天师曾在庐山修行; 道教禅师之一的卢秀晶,在庐山建建济寺,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教》的基础,创立了道教灵宝派。 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盛行,寺庙、道观多达500座。 1942年,世界佛教会议在庐山召开。 本世纪初,来自20多个国家的基督教会齐聚庐山。 至今,庐山仍有寺庙、道观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