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事业单位考试每日一练(45分钟100分)
(45分钟内100分)
1.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1·海南地理)7月份考察队进入海拔3000多米的山谷,看到山谷里绿色的青稞和黄色的油菜花相得益彰,但一眼望不到边的斜坡只见寸草不生。 相应地完成问题 1 和问题 2。
1. 山坡上寸草不生,反映的是()
A. 昼夜温差大 B. 年降水量少
C.水土流失严重 D.地质灾害频繁
2、流域农田靠水()
A. 本地降水 B. 远程调水
C. 冰雪融水 D. 地下水
(2011·北京模拟) 2011年2月,一名北京游客前往非洲。 他在博客中这样描述:“从小镇出发后,到处都是茂密的绿色森林,湿热的感觉非常明显。随着我们继续前行,枯黄的植被逐渐减少。几天后,我们乘坐的越野车边骑边打滚,沙子细得像粉末,连呼吸都充满了沙子。” 回答问题 3 和 4。
3、下图中的4条旅游线路与博客中描述的景观变化一致()
AA BB CC DD
4、回到北京后,他查阅了非洲的相关资料,发现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船帆扬起表示向南行驶,降帆表示向北行驶。 古埃及人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A.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
B. 河流流向和盛行风向
C.地形特征和河流流向
D.气候特征及盛行风向
5、下图是我国沿海某地区海洋、陆地的轮廓及纵剖面图。 图中A海域之所以渔业资源丰富,并不是因为面积()
A. 位于冷暖流交汇处 B. 有海底上升流
C. 位于大陆架浅海 D. 入海的河流带来营养盐
图1是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2是地壳物质循环简化图。 读图,回答第 6、7 题。
6、图1所示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A. 向斜 B. 背斜 C. Horst D. 地堑
7、图2中能够反映B处岩石形成过程的数字代码为()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南充模拟) 下面两张图同时显示了地球上两个区域的昼夜分布。 读图回答第8、9题。
8. A 中一天的长度是 ()
A. 10 小时 B. 12小时C. 14 小时 D. 8小时
9、图中所示季节最有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意大利正处于雨季
B.我国长江流域寒潮季节较多
C.澳大利亚小麦收获季节
D.我国南方山区最易发生泥石流的季节
(2011·郑州模拟) 下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10、11题。
10. 与信风带季节性运动无关的一组原因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①季风盛行时 ()
A. 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
B. 南亚正处于一年中的旱季
C.澳大利亚西北部植被茂密
D.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
2.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1·盐城模拟)阅读图A和图B,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1) 将图A中的光照图转移到图B中。(画出黎明和黄昏的界线,用阴影代表夜晚)
(2)当天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
AN河正值汛期
B、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
CY河流域植被枯黄
D、当天M位置的太阳从东北升起
(3)Y、M气候类型相同。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图C中能正确表示图B中洋流a流经海域表层水温分布的图是_______图。
(5)简述Y河流域典型植被的全球环境效益。
13、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区土地资源及聚落分布。 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1)图中河流的主要供水水源为____________,河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____________季节。
(2)图中所示区域的自然地带是____________。 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相比,该地区自然地带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区域分异规律。
(3)造成图中绿洲呈楔形向沙漠延伸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古城附近形成雅丹地貌(如右图)的地质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b湖为咸水湖,主要参与水循环中的____________循环; 分析近年来b湖逐渐萎缩的主要原因。
(5)指出a地块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主要条件。
答案分析
1. 2.【分析】1选B,2选C。问题1主要测试地理环境的完整性。 山坡上寸草不生,说明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问题2:根据资料中的海拔、农作物等信息判断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3. 4.【分析】3选A,4选B。问题3: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游客在旅游期间依次经过热带雨林带、稀树草原带(旱季)和热带沙漠带。他的旅行。 结合他出行的日期(二月),可以判断他的出行路线是否为铠甲。 问题四:埃及的主要河流是尼罗河,流向南北方向。 由于地处东北信风区,多东北风,所以扬帆的船舶为南风,降帆的为北风。
5.【分析】选B。结合图中纬度和海岸线轮廓,可以判断A地点位于大陆架浅海,长江入海口,冷暖流交汇处,因而渔业资源丰富。
6. 7.【分析】6选B,7选A。问题6:根据图例,可以判断图1所示区域的岩层中间老,两边新,所以地质构造是背斜。 第7题,图2中的箭头均指向d。 结合地壳物质循环模型图解译技巧可知,d为岩浆。 由此可以推断,a为岩浆岩,b、c代表沉积岩(或变质岩); B 岩石是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 它是由石灰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 只有图2中的箭头①可以指示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8. 9. 【分析】8选C,9选D。 问题8:左图显示极夜发生在南纬70°以南,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此时,135°W 就是 12 点。 由此可以算出120°E就是5点钟方向,所以太阳在5点钟方向A点升起。 一天的长度为 14 小时。 问题9:意大利正处于雨季,我国长江流域正处于寒潮季节,澳大利亚小麦收获季节均处于北半球冬季。 只有我国南部山区在北半球夏季最容易发生泥石流。
10, 11. 【分析】10 选B,11 选A。 问题10、②季风是东亚地区的西北季风。 它的形成与海洋和陆地热性质的差异有关,与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无关。 ①季风和④季风的形成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 ③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 问题11、①正值北半球夏季,季风盛行,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
12、【分析】问题(1),从图A的光照图可以判断现在是南极圈极夜,60°W的时间是6点。 由此可以推断,东经30°的时间是12点。 小时。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绘制图表。 问题(2):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 太阳直射北半球,全世界的日出方向都是东北方向。 问题(3),Y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赤道低压带有关; M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信风、地形和洋流有关。 对于问题(4),洋流a是南半球自北向南流动的暖流。 图A符合要求。 问题(5)主要考察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
答案:(1)(见下图)
(2)D
(3) Y、M地点的气候类型均为热带雨林气候; Y位置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M位置位于来自海洋的湿润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雨频繁; 并受沿海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4)A
(5)维持全球碳氧平衡(调节气候;缓解荒漠化); 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
13、【分析】问题(1):我国西北部气候干旱。 河流的主要水源是山地冰雪融水。 最大径流量出现在夏季。 问题(2):西北地区自然地带为温带荒漠地带。 它与东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分异格局。 问题(3):导致图中绿洲延伸到沙漠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雅丹地貌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问题(4):b湖位于内陆流区,参与内陆水循环。 其收缩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问题(5):a地聚落的发展与地形、水源、交通等因素有关。
答:(1)夏季山地冰雪融化
(2)从沿海到内陆的温带沙漠地带
(3)河流风蚀
(4) 内陆或陆地上的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蒸发增加; 降水较少; 人为原因:过度引水减少入湖水量; 河流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5)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 灌溉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 (只需回答3分)
2012年高考地理热点能力测试(23)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强化考核AB卷B卷
(45分钟内100分)
1.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建筑设计院为高效利用太阳能而设计的房屋模型。 读图,回答问题 1 和问题 2。
1、隔热窗设计为倾斜式的主要目的是()
A、雨季及时排水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 减少噪音干扰 D. 减少光污染危害
2、冬季白天,A室和B室之间的气流方向是()
A、冷气流从出风口l进入A,暖气流从出风口2进入B。
B、冷气流从出风口l进入B,暖气流从出风口2进入A。
C、暖空气从出风口l流入A,冷空气从出风口2流入B
D. 暖空气从出风口 1 流入 B,冷空气从出风口 2 流入 A。
(2011·福建文宗) 下图为某时间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情况,虚线为早晚线。 阅读图片,完成第 3 题和第 4 题。
3、此时①处的主导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4. 与①土地、②土地相比 ( )
A、年温差较小。 B、中午太阳的高度较大。
C. 全年白昼长度变化较小。 D. 新的一天开始得更早。
阅读海洋和陆地分布示意图(A)和某地气压、气温年变化示意图(B),完成第5题和第6题。
5、图A中与图B所示气压、温度年变化一致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 与图A中①处相匹配的自然地带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B. 温带草原区
C. 温带荒漠区 D. 亚北极针叶林区
(2011·武汉模拟) 径流模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径流量(升/秒·平方公里)。 下图A是乌鲁木齐河水系示意图,图B是乌鲁木齐河径流模数随海拔变化的图。 图中两条曲线分别代表6-8月径流模数和年径流模数。 读图,回答第7、8题。
7、乌鲁木齐河流域冬季降水比其源头所在山脉南坡丰富得多。 这是因为乌鲁木齐河流域()
A.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迎风坡
B.位于太平洋和北冰洋迎风坡
C.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迎风坡
D.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迎风坡
8.下列关于乌鲁木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乌鲁木齐河径流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小。
B、红五月桥河水径流量大于青年渠河水径流量
C.曲线M2代表6月至8月的径流模数。
D.越是河流上游,几年内径流模型的变化就越大。
9、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而自然要素的变化又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其中,水是一种比较容易受到人类干扰的自然元素。 阅读下图,确定I、II、III、IV框中相应内容的正确顺序()
① 土壤水分增加 ② 库区蒸发量增加
③蒸腾量增加 ④植被覆盖度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10.(2011·唐山模拟)岩浆沿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形成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壁”。 下图中岩壁按生成顺序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11.(2011·巢湖模拟)下表A、B、C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垂直分布。 造成这三座山脉同一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高度
高的
0~
1000
1000~
2000年
2000~
3000
3000~
4000
4000~
5000
5000~
6000
6000~
7000
第一的
第二
C
男人
乙
第一的
第二
C
男人
乙
C
丁武
A:雨林 B:高山森林 C:稀疏林地
D:苔原 V:冰雪
A. 地形高度 B. 纬度高度
C. 迎风、背风 D. 远离大海
2.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素材1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 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
素材2:2011年3月16日2:00(UTC)东亚部分地区等压图
(1)图中气候分界线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A 地和 B 地之间降水量的季节差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解释原因。
(2)C海域附近是世界重要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请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指出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4)专家认为,3月16日的核泄漏事件不会对我国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将根据材料2尝试从大气和海水运动的角度进行分析。
13.(2011·福州模拟)郑渝铁路(郑州至重庆)是我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线路。 初步规划有①线和②线两条。 图1为郑渝高铁规划示意图,图2为A山垂直区域分异。读图并回答问题。 (30分)
(1)描述图中A山南坡和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夏秋季节,A附近夜间下雨。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循环原理分析其原因。
(3)分析图中B峡谷的形成原因。
(4)对于规划中的①、②两条路线,您认为哪一条更为合理? 简述理由。
答案分析
1. 2.【分析】1选B,2选D。问题一:隔热窗设计成倾斜式,更有利于阳光进入室内,充分利用太阳能。 问题2:冬季白天,A房间能充分接受太阳辐射取暖。 室内温度比B房间高,气压比B房间低,所以暖气流从出风口1进入B,冷气流从出风口2进入A。
3. 4. 【分析】3 选C,4 选D。 问题3:根据图中海洋和陆地的轮廓形状,可知该区域为北极地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地球西侧的气压高于东侧,北半球的地转偏转力向右偏转,这意味着盛行风①方向为西北。 问题4:与①地球相比,②地球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各年白昼长短变化较大,各年气温变化较大; ②地球经度接近90°E,①地球经度接近90°W,因此②可以提前进入新的一天。
5. 6. 【分析】5 选A,6 选D。 问题5:图B 所示地区冬季严寒,年温差大,冬季气压高。 应该是北半球高纬度的内陆地区,就是图A中的①地方。 问题6:图A中的①地方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属亚北极针叶林气候,自然区为亚寒带针叶林区。
7. 8.【分析】7选C,8选C。问题7: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北坡,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迎风坡,降水比较丰富冬天里。 问题8:冰雪融水是乌鲁木齐河的主要补给水源。 其径流主要受气温影响,因此径流的季节和日变化较大。 红五月桥径流模数大于青年渠。 青年渠地势较低,径流应较大; 由于6-8月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其径流模数大于年平均值,因此曲线M2代表6-8月期间的径流模数。
9.【分析】选C。水库建成后,土壤水分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库区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增加,使湖区降水量增加。
10.【分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岩壁②穿过岩壁①,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岩壁①; 岩壁①穿过岩壁③,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岩壁③。
11.【分析】选B。在降水适宜的条件下,温度是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造成同一植被在不同山脉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差异。
12、【分析】问题(1),图中的分界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A地点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较多; B地点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夏季降水较多。 问题(2):C海区渔场的形成与冷暖流交汇有关。 问题(3):日本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 问题(4):根据图中等压线可以判断,福岛当天风向为西风,风向会将污染物吹向东; 日本暖流将沿着福岛海岸向东北扩散污染物。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A 冬季雨多,B 夏季雨多 原因:冬季东亚地区盛行西北风,A 地位于迎风坡,降水量比 B 地多; 夏季,该地区盛行东南季风,B地降雨较多。 位于迎风坡,降水量比A多。
(2)位于千岛洋流与日本暖流(或冷暖流交汇处)的交汇处。
(3)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灭绝边界(板块交界处)。
(4)当日福岛附近主导风向为西风; 受洋流(日本暖流)影响,海水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
13、【分析】问题(1):南坡水热条件优于北坡,自然地带较多,且分布海拔较高。 问题(2):A 区为河谷,水汽含量较大。 夜间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 问题(3):图中的峡谷就是长江三峡。 它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题(4)主要考察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理由也很合理。
答:(1)区别:与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数量更多,谱更复杂; 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海拔较高,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带)。
原因:与北坡相比,南坡是阳坡,比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多; 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2)夏秋季节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 山谷地形; 夜间斜坡比同高度空气降温得快,气压升高; 冷空气沿山坡向下流至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上升,易造成降雨。
(3)地壳上升,河流侵蚀(向下侵蚀)。
(4)①线路图。 理由:与①线、②线相比,①线所经过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 ①线路途经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经济效益较高。
或②线路计划。 原因:与①线相比,②线所经区域占用耕地较少; ②线路途经城市少,人口稀少,征地成本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