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中国最美的庐山,你去过几个?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山,位于北部,东依婺源鄱阳湖,南临滕王阁,西接京酒大通麦,北濒长江。 它矗立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畔。 余绍诗云:“长江南岸,鄱湖畔,风景秀美;悬崖峭壁,飞瀑流泉,奇峰峻岭,云烟缭绕。” 庐山悬崖峭壁、瀑布众多、云雾缭绕。 险峻与柔美结合,山水湖水融为一体,以“雄”、“奇”、“险”、“秀”着称。
庐山山势雄伟,悬崖峭壁林立。 东北至西南长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 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相对高度1200至1400米。 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4,422英尺),东西两侧有大断层,显得雄伟。 自古享有“匡庐独秀甲天下”的美誉。
古人云:“庐山秀色在山南”。 庐山的主要景点都在山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主要景点有白鹿洞、秀峰、桃花源、周瑜垫江台、爱莲池、三叠泉等。 山上主要景点有仙人洞、含鄱口、梅庐、会场等。山中的滚岭,又名牯牛岭,因大石酷似牯牛而得名,海拔1056米。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 境内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地貌。 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就有命名山峰171座。 山峰间散布着26座山丘、20条山谷、16个溶洞、22个奇石。 水流在河谷中形成分裂点,形成众多急流和瀑布,其中瀑布22处,溪流18条,湖潭14个。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独特而壮丽的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到76.6%。 有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多种,鸟类170多种,兽类37种。 山下的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栖息着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长城”。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佛道观、代表理学理念的白鹿洞书院,以独特的方式融入价值卓著的自然美景中,形成了一座与精神密切相关、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寺庙。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 文化景观相连。
2 地理位置
庐山是江西最著名的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 位于江西省北部,紧邻区南端莲花镇。 庐山是一座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雄伟而孤立的山系。 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开始沉积在浅海海底。 经过“吕梁运动”,它慢慢浮出水面并被磨光,然后沉入海水中,接受海水的洗礼,直到“白垩纪”发生。 “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浪潮重新浮现,断块不断上升,最终确定了山体的骨架。 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被雪覆盖着。 到了四世纪末,地球变暖,随后经历了更剧烈的冰川侵蚀,从而产生了崔维古。 突然,雄伟而奔放,雄伟而奇异,凶猛而激烈。
3自然环境
3.1 地质成因
庐山是一座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雄伟而孤立的山系。 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运动:最早开始沉积在浅海海底,然后慢慢上升到水面并被打磨,然后沉没并淹没在浩瀚的海洋中,受到海水的洗礼,直到最后发生并掀起“褶皱”,波浪再次从水中涌出,断块不断上升,塑造了山体的骨架。 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被雪覆盖着。 到了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并被更强烈的冰川进一步侵蚀。 于是,就创造出了翠微古图,雄伟奇特。 ,凶猛凶猛,称霸庐山之间。
3.2 地貌特征
庐山的地貌景观比较特殊。 它是由断块山地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组成的多重成因的复合地貌景观。
晚白垩世时期,古鄱阳湖形成时,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就形成了。 直到古近纪和新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才形成了雄伟险峻的庐山。
300万年后第四纪冰河时代来临,庐山出现了四次冰川。 这类海洋山麓冰川的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断块山脉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冰蚀。 地貌、U型山谷、角峰等
一万年前的晚冰期,由于庐山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断块山脉的构造地貌和冰蚀地貌在流水的强烈侵蚀下发生了强烈的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景观。流水地貌和断崖。 冰川山脊变成了险峻的山峰和岩石,U谷形成了新的峰谷和峡谷。 悬崖峭壁上排列着雄伟的悬崖,为大量瀑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3 气候条件
庐山气候温和凉爽,冬季不太寒冷。 这是庐山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季节特征:春末、夏短、秋初、冬长。 据历史记载,庐山气温最高时只有32℃,最低时只有-16.8℃。 年平均气温11.4℃。 可见庐山气温适中。 因此,四个季节的平均温差比较正常:夏季11.5℃,夏季22.6℃,秋季17.4℃,冬季往往在1℃左右。 由于庐山山顶地处高海拔地带,周围有河流和湖泊,潮湿的气流在前进过程中被山体阻挡,很容易云层造成降雨。 因此,庐山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均阴雨天数168天。 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192天。 更奇特的是,庐山的云雾常年此起彼伏,变幻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奇妙的景色。 庐山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庐山在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有90多座峰峦。 由于冰川的巧妙侵蚀,一些峰峦穿插的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沟,形成无数的瀑布床。 水源终年不断,形成大量瀑布,景色壮丽,为庐山奇观。 真可谓“水流下三千尺,疑银河从天而降”。
庐山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1474米。 山上森林茂密,山下河流湖泊环绕。 加之常年雨水充沛,空气湿度较高,使得夏季山与山之间的温差较大。 每到盛夏,鄱阳湖流域酷热难耐,最高气温达39℃以上。 但山区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气温往往在15-20℃之间。 从汗流浃背的山下到清凉宜人的山上,真是两个世界、两个天堂。 俗话说:“初来乍到,顿时开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3.4 水文特征
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地表水、水体均丰富。 庐山山顶已打自流井,仰天坪开发区的供水也能满足需要。 庐山地区的河谷水系自成体系,各以庐山为源头,回流河流、湖泊。 山顶的山脉由宽阔的山谷通过河流连接起来。 向下切开的V形山谷充满了水,流入山的深处。 在庐山风景区,不少人筑坝蓄水入湖,并修建给排水系统调节水量,或用其发电补充供电,同时增加水体风光旅游。
4 自然资源
4.1 地质资源
庐山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境内有地垒型断块山脉及遗迹,还有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 迄今为止,庐山已发现100多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岩体侵蚀、岩石搬运、泥石沉积的全过程。 。 它们是古代气候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开发的关键。 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 与欧洲和北美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 庐山地质公园发育地垒型断块山脉和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岩群。 地层剖面。
地层遗迹
庐山最重要的地层遗迹是古元古代星子群地层剖面遗迹。
主要暴露有两处:一是至阮家棚路段,该路段位于河谷地带。 一路上可以看到星子群的各种片岩、变质岩、石英岩、大理岩。 二是归宗至金轮峰这段。 沿途可以看到星子群的各种变质岩、片岩和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 其遗址不仅保存完整,而且保存得自然。
庐山还存有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石地层遗迹。 庐山出露了最完整的第四纪冰碛泥、砾石地层剖面遗存。 大牌岭冰碛泥和早更新世早期的砾石剖面遗迹位于大牌岭南部。 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阳期冰碛泥石段在金顶山上,另一处在鄱阳湖边的白龙寺旁边。 中更新世大沽期的冰碛泥、砾石段遗迹较多,其中以下青山最为典型。 还有两处冰碛与冰水混合堆积段遗迹。 这些遗址自然保存完好。
岩石遗址
庐山三大类岩石遗迹(、、、)均分布且保存完好,其中最主要的是火成岩和变质岩。
庐山东南部、秀峰、归宗等地可见花岗岩体侵入古元古代星子群。 其同位素年龄为8.47亿年,属于晚元古代。 东孤山、玉井山、海会、石牛山等地的花岗岩体侵入古元古代星子群,同位素年龄为1.37亿年至1.04亿年,属于中生代。 庐山南部谢家山、艾口、唐家湾等地的古、中元古代变质岩中可见基性岩壁群,同位素年龄为1.36亿年,属该属。 基性岩脉是在地壳伸展过程中从下地壳或上地幔侵入的基性岩浆。 庐山基性岩壁群的出现,是地壳处于拉张应力状态的标志。
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广泛,以老虎滩瀑布和红山洼瀑布的绿帘石麻粒岩最为完整、新鲜。 夏双剑峰、玉莲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等变质遗迹最为完整,具有审美价值。 此外,还有硅线石片岩、蓝晶片岩等。
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沉积岩遗迹主要有早震旦世大量紫红色玉砾岩和晚奥陶世紫红色网状灰岩。
水文地质遗迹
庐山南麓黄龙山麓的星子温泉、鸟儿垭的宝春泉、海会的金珠泉等,流量均大于1200t/d,均为断裂带内的上升泉。 庐山瀑布被称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众多而闻名。
以下是庐山水系及其演变:
1、水系形态:在影响下,河流的流向与建筑物的走向一致。 两者相互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 少数河流流向和结构呈东南—西北走向。
2、河流侵占:河流侵占的主要原因是,在庐山崛起之前,山中河流已发展到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沿着软弱的岩层发育,并沿着岩石的方向流动编队。
3、瀑布:由于作用,即流水向沟壑源头侵蚀。 随着侵蚀的不断加剧,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的坡度变大。 当水到达尽头时,会形成一滴水,形成瀑布,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