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旅游:40 年发展成熟,遗憾的是缺少舟山方言
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相当大,第三产业占产业结构的50%以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普陀山重新开放旅游以来,40年的发展让舟山的旅游业相当成熟。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一位旅游业内人士坦言,那就是“沉默”。
旅游业怎么会“沉默”呢?比如你去广东旅游,到处都能听到粤语;去四川旅游,听到的都是四川话,让你感觉这里是广东、是四川。然而你去舟山旅游,听到的几乎都是普通话。在景区,几乎找不到舟山话的踪影。
当游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听不懂方言,就会觉得很不方便;如果说普通话,又会觉得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与旅游融合,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方言墙”和“方言笑话”引游客热议
在岱山,有一个省级3A级景区村落,名叫上川涧。在这个村落里,有一面墙特别吸引游客的注意。虽然这里的很多墙上都有色彩斑斓的渔民画,但是这面墙上一行行简短的句子、文字,更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它就是“方言墙”。
舟山金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助理、行游世界考察部负责人孔正浩是一名资深导游,他告诉记者,自己带团去过很多次跳船游,“我观察发现,很多到跳船景区的当地游客,都会留意到这面方言墙,很多人都会凑过去读,甚至还会考身边的亲朋好友,饶有兴致,仿佛发现了新世界。”
“我还发现,很多游客,特别是本地游客,对舟山方言的书写形式很感兴趣。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只是从老一辈人那里继承了舟山方言的声调,用了很多年之后,突然看到书写形式,恍然大悟。”
“确实有必要探索舟山方言在旅游中的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孔正浩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我这几年也在尝试系统地整理舟山方言,但目前工作繁忙,参考资料又不足,所以这项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当谈起自己将方言运用到导游工作中的尝试时,孔正浩饶有兴趣。
“我是嵊泗人,十几年前和一帮旅游行业的同事去普陀山考察一个项目,由于都是舟山人,交流时都讲方言。我的嵊泗口音比较明显,定海普陀的同事很惊讶,觉得我的一些话很有意思。”孔正浩说,从那时起,他意识到方言其实是一种文化资源,可以引发别人的兴趣。平常对话时用方言说话,可能感觉不到差别,但一旦对比探究,就会发现其中充满趣味。比如普通的游泳,嵊山区方言叫“河里游泳”,东极方言叫“湖里游泳”,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发人们的想象。
“此后,我在旅行中尝试给游客讲一些关于方言的小故事,比如舟山方言中‘言过其实’的现象,或者一些谚语的由来。熟悉舟山方言的当地游客都了解这些内容,并且很感兴趣。但我也发现,这些内容对外地游客来说效果相对较差。”孔正浩反思这一现象,发现并不是外地游客对方言的内容不感兴趣,而是自己不会把方言准确地翻译成普通话,对典故的记载也缺乏新鲜、有趣。
“我手头的资料太少了,唯一一本关于舟山方言的工具书也是好多年前从外地带回来的,里面只有词汇和例句。”孔正浩有些遗憾地说。
方言对旅游营销和特色打造有显著作用
当游客到达一个旅游目的地,讲几句当地方言,会立刻缩短自己与当地人的距离;特色鲜明的当地方言也会让游客感到新鲜有趣。学习一两句有趣而又有特色的方言,通过方言了解当地的民俗、历史文化,会成为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如今,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方言在旅游中的运用已经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有专家认为,方言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旅游营销,二是打造旅游特色。
随着微电影、短视频、直播等的兴起,方言在旅游营销中的价值越来越高。重庆、西安、成都、贵阳等城市之所以成为2018年热门旅游城市,与这些地方的特色方言在视频领域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纯正的方言加上地道的风味风情,成为网红爆款。对于这个地区来说,方言视频、方言节目更能引发当地人的认同,更利于抢占当地市场。舟山与周边的宁波、上海等城市语言基本一致,两地人口基数都很大,都是舟山的主要客源市场。用方言串联,用历史文化产生共鸣,是舟山海鲜卖点之后又一重要传播渠道。
在打造旅游特色方面,方言本身是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与当地的特色景观、特色商品、特色文化、特色风俗等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体系,恰当地运用方言,可以借助方言独特的魅力给游客带来新奇感,并让这种新奇感贯穿整个旅游过程,使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形成鲜明的差异。
舟山方言进入旅游业的现实门槛
但舟山方言在旅游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困难,正如孔正浩所说,相关资料的匮乏是舟山方言传承与推广的现实障碍。
2019年2月,童阳彪先生出版了《舟山方言研究——词汇注释》一书,收录7545个词条,是目前收录舟山方言词条最多的专著。该书以词典形式收录各类舟山方言词汇,并配以释义、例句进行解释。
童扬彪先生说,编写这本书时,他用了2万多张方言卡片,这些方言卡片是他从童年开始积累的,时间长达近50年。
在编撰此书时,童阳彪先生还发现了舟山方言中的趣味,以及舟山人的智慧和幽默。比如“无潮念落”一词,形容无稽之谈。这个词的本义是指没有涨落的地方,却希望潮水退去,比喻一种不可能的局面。虽然与“胡说巴道”意思相同,但“无潮念落”更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的特色。
正如《舟山方言研究——词汇笔记》前言所说,舟山方言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民族精神财富和岛屿人类生存繁衍和历史发展的宝贵信息。其最大的特点是包含了大量有关海洋、岛屿和海洋生物的信息,具有浓厚的岛屿居民生活气息。由于包含了大量有关“海”的信息,舟山方言的发音、用词、句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这部专著虽然收录了不少条目和实例,但对舟山方言中短语和词语的典故却缺乏细致的阐释,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就像很多人知道怎么用舟山方言,却不知道这些词语从何而来。“其实我有时候也会用舟山方言给游客讲典故,这也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但游客们就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孔正浩说,“因此,我希望研究者们能够在方言典故的编纂上下功夫。这样会更有利于舟山方言的传承和传播,更适合在旅游行业中应用。”
舟山方言典故亟待挖掘与传承
“在探索舟山方言在旅游中的应用时,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导游的培训。舟山方言典故的发掘和编纂,契合了导游行业的需求。”孔正浩说。
大量舟山本地导游并非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他们基本不会讲舟山话,只会背诵导游词,却无法深入介绍舟山当地的人文特色,这是舟山当前旅游业缺失的重要一环。
舟山方言其实能够深深地融入舟山的海洋文化,这种语言源于生活,却又能概括生活、高于生活。往往一个方言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舟山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能够深入浅出地诠释出我们的先民与天斗海斗、不畏艰辛、在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无畏精神。可以说,这种语言源于草根,深深扎根于草根生存的土壤,最能表达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本质内涵。
老一辈虽然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但对其精髓缺乏有序的整理和研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物品和场景的消失,一些生动传神的词语、人名、谚语无法传给年轻一代。如今的年轻人看到古老的农具、渔具、木帆船上的工具,也未必能叫得出名字,更别说记下来了。这也是舟山海洋文化深入挖掘过程中的一件遗憾事。
“其实不是外地游客对舟山的海洋文化不感兴趣,而是当地人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东西,怎么才能让外地游客感知到、深度体验到?而能够被深度了解、感知到的文化内涵,才是旅游的真正内核。”孔正浩说。
旅游与方言结合的几种方式
采访中,相关研究者也给出了几点将方言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的设想。
第一,方言的发展能给旅游带来仪式感和认同感。通过发展当地方言中特殊的祝福语,游客到达目的地后可以学习一些特殊的方言,并在旅途中频繁使用,这可以营造旅游的仪式感,使游客对目的地文化产生认同。
其次,可以根据方言设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方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如果只体现在声音上,比较抽象,需要比较具体的产品来承载,如果运用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会觉得很贴切。还有用方言写祝福语,可以和明信片、纪念品等结合起来,不仅有地方特色,还能带来别样的亲切感。
三、在景区、景点适当运用方言,营造特色场景感。在餐厅、景区等场合,可以开发地方特色的俏皮话,适当运用,迅速营造地方特色场景感,吸引游客。
四是把方言与地方戏曲、特色剧目结合起来,促进旅游发展。创作适合游客观看的地方戏曲、特色剧目,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游客体验,促进旅游业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方言的传播和推广。
■ 微评论:让舟山旅游有自己独特的符号
方言大概是大多数人学习的第一门语言,经常用来与亲朋好友交流,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方言一种亲情。方言的另一个名字叫“乡音”。古诗有云:“少出家,老归家,乡音不改,白发已尽。”自古以来,方言就承载着中国人浓浓的乡愁。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考虑到方言对地域文化延续的重要性,寻找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方言的方法已成为必要。
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方言的保护造成影响,但如果利用得当,方言不仅能在其中找到生存的空间,还可能成为一种生财之道。
有学者认为,方言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从游客的角度看,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听不同的方言,是旅游体验的内在意义。从目的地的角度看,旅游目的地本身是一个由人、事、物、景四大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而“人”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方言是通过人来表达和传播的,因此,方言可以让人更具吸引力,使目的地的形象更加饱满、有趣、有辨识度。
因此,要想让舟山旅游有自己独特的特色,舟山方言的运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