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深化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突出规划引领,聚焦产业发展。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先后编制了《天柱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天柱县总体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冰沟河等旅游景点建设详细规划》等文化旅游规划,把文化旅游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产业,紧紧围绕打造离内地最近的高原藏族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扎实推进全区域旅游、全季节旅游、全产业链旅游。
规划进行中
强化项目引擎,夯实发展后劲。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支撑。近年来,天柱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一切围绕项目,一切围绕项目。项目建设工作力度、氛围、投入、效果有目共睹。“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投资4.48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8个,建成天湖、天井、金带、杞连冰沟河等8条旅游主线,新建游客服务中心5个、旅游厕所51座、停车场15个,实施村级文体健身场所38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20个。天柱体育场、华藏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等续建项目有序推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保障项目已完工,年底将投入使用。
正在建设中的天祝县体育场
提升服务品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坚持旅游以文化为基础、文化以旅游为基础,树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旅游全域发展理念,打造乌鞘岭国际滑雪场、南腊民俗村、冰沟河风景区等,天祝冰沟河风景区被省文化旅游厅评为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天堂村、大红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县博物馆、天祝南腊民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大柴沟镇农业旅游产业及铁道文化研习基地被评为市级旅游研习基地; 把大红沟镇大红沟村、天堂镇天堂村、爪西秀龙镇南泥沟村等乡村旅游点作为乡村旅游的“后劲”和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农家乐(民宿),让游客驻足休闲,追寻古朴静谧生活的本源,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大红沟乡村旅游
完善六大要素,稳步提升服务能力。围绕“食、住、行、购、娱”,大力培育优质餐饮、地方特色美食连锁,不断开发避暑休闲、民俗研学、生态观光、乡村旅游等文旅产品,集约展示天祝独特民俗风情,着力提升天祝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成立国际旅行社营业部1家、国内旅行社2家,培训导游、翻译人员50余人。建设星级酒店2家,发展农家(畜)民宿255家。积极参加省、市文旅产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重点支持陈立鹏雕塑博物馆、侨红刺绣、华瑞坎昭唐卡公司、天祝藏酒公司等企业,重点推广天祝白牦牛、藏绣、藏药藏酒、天祝藜麦等产品。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30余个,创作创作《白牦牛之乡》《马踏飞燕处》《千年花瑞》等文艺作品,提升天祝旅游文化内涵。
特色美食
树立良好形象,文化旅游品牌日益深入人心。认真开展“四节气”特色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农牧民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等20余项文体活动80余场次,成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赛马和省篮球赛、青少年武术锦标赛、跆拳道锦标赛等省级赛事,持续举办乌鞘岭国际滑雪艺术节、天堂景区酥油花艺术节、乡村旅游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游客人数连年增加。全方位开展宣传营销,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天竺美景、美食、节庆等网络图片数量由10余张增加到500余张,信息点击量、网络搜索热度持续上升。
天祝县赛马会
加强遗产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开展长城安全保护巡护工作,共聘用长城保护员39人,进一步壮大长城保护力量,压实文物保护责任;拆除松山新城周边房屋、棚舍2000余平方米,制作展板6块,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件。依法妥善办理阳山农村水源保障工程出土文物(汉代五铢钱3207枚、铁斧1把)清查移交工作。继续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公布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5人。 推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提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乌鞘岭长城
精心谋划发展思路 转优势补短板
一是高位谋划项目。在落实“十四五”项目基础上,谋划储备投资规模大、链条延伸补充能力强的大项目,形成项目连续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高位招商。积极引进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对接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开发我县文旅资源,培育一批旅游发展的“领头雁”。三是高标准打造景区。围绕“特色村落+大景区+精品线路”的产业布局,每年确定一批旅游示范村和重要景点,集中力量打造,分阶段推进,弥补“长线少点”的短板。四是加强宣传营销。在各类媒体、平台、景区持续播放旅游宣传片,积极与携程、马蜂窝等合作,持续开展凤凰网等活动,把天祝人文资源推得更广更远。 五是举办高水平的文体活动。在举办高质量节庆活动和“四节气”特色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赛事,以高水平的赛事和活动吸引更多队伍、游客和外界关注。
天柱体育场竣工效果图
天祝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保障项目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