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停办三年传统节日火把节拟在7月22日举办
以“清凉一夏·燃起火把”为主题的2022中国·西昌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安排了“火把狂欢活动、文化旅游活动、招商引资活动、文化旅游体验活动”四大板块,共安排了火把狂欢节、彝族传统选美大赛、庆祝党的二十大·奋斗新西昌书画展、2022西昌海滨湿地阳光音乐节演出、2022邛海荧光夜跑、传统射箭锦标赛、彝族传统摔跤锦标赛、招商引资大会、2022西昌房交会车展、2022中国·西昌第六届邛海开幕式、新水舞火秀《阿然雨》实景剧、《听索玛》民族戏曲等11项活动。盛夏七月,气候凉爽,彝族美食、土特产、应季菌类水果,无不美不胜收、趣味十足、美味可口。 民族风情、湖光山色、丰富的娱乐项目将陪伴游客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凉山彝族人民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和神奇传说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至今仍保留着纯朴独特的文化传统。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节日意义是用火焰驱赶虫害、避邪。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火把节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民族文化节日。为了庆祝改造自然的伟大胜利,人们聚集在火把场,狂欢三天三夜。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四川十大名节之一。早在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节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是火把节,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囊括了彝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令人垂涎欲滴的西昌烤肉、滑嫩可口的彝族小猪、绿色生态的高地土豆、最具特色的水煮荞麦饼、多汁的酸菜土豆鸡汤……相信这些特色美食一定能满足你的胃。
火把节是凉山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如果想感受传统的火把节,可以到凉山其他县镇的彝族村寨去,更深切地感受这个节日的内涵,体验更地道的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整个西昌及周边地区仿佛被从天而降的火焰所笼罩,燃烧的火把显得格外壮观。西昌火把节也不例外。今年的火把节将于7月22日至25日在西昌市举行。火把节狂欢夜主会场在原大庆乡白庙村,分会场在泗河乡,等你来感受。
火把节期间,熊熊的火把被“点燃”,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朋友欢聚一堂,“玩火”狂欢。当音乐响起,大家围着篝火,当地居民和来宾们手拉手,跳起欢快的彝族达提舞,沉浸在欢乐、和谐的海洋中。
彝族姑娘们撑起黄色的雨伞,拉着彼此的三角形彩巾,围成圆圈,唱着优美动人的歌声,仿佛万朵索玛花盛开……周围的群山上,数千村民手举火把,长长的“火线”在山顶上拉开,犹如满天星光洒落在大地,景象蔚为壮观。
西昌入围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近年来,西昌市以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先后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业总体规划》等20余个全域旅游、旅游产业、景区建设规划,出台了《文化旅游产业升级20条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各项扶持奖励政策。其中,每年设立5000万元文旅融合专项资金、1000万元人才资金、1.5亿元旅游线路补贴、5亿元文化旅游设施建设资金等。
通过构建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为文旅融合注入新鲜活力,搭建多元化文旅融合平台,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度假引领、景城融合”的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成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西昌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断深挖旅游发展内核,不断提升旅游品质,2019年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2020年再次入选四川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跻身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西昌及周边地区邛海、崂山、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养生胜地、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中国最值得游玩的十个小城市之一。
据凉山州统计局2021年统一核算,西昌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4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26.29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6925.6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30395.94亿元,增长5.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65743元。2021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9.08%、42.71%、48.21%。2021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达51.85平方公里。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2%,建成区绿地率35.81%。
旅游经济高度活跃,全县旅游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西昌是一座依山傍水、城建相依的城市,形成了“推窗见绿、出门见花园”的生态城市发展格局。年均气温18℃,年均日照时数2400多小时,创造了“月月百花齐放、四季如春”的壮丽景象,被誉为“川渝后花园”,是一座春天常驻的城市。
西昌光热资源丰富,市内邛池湖水为候鸟创造了天堂。每年十月,从东北、西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迁徙而来的红嘴鸥如期而至,次年二月飞离。湿地公园及周边分布着湿地鸟类19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0种。
西昌全年365天空气洁净优良,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市年平均湿度61%,年平均产氧量95%,是国家森林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播林区、大小河流131条、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琼海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多个城市公园,“把城市嵌入公园里”。
西昌发挥生态基础优势,依托农业发展,打造农业观光、康养、民俗相结合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打造了安哈镇千亩梨花海、樟木箐镇“茅坡樱桃红”、廊欢镇网红旅游、核桃村康养文旅发展等旅游景区,形成了独具民俗特色的生态旅游走廊。
西昌作为天府旅游名县,大力宣传文旅品牌,做大“金字招牌”,不断挖掘生态资源,打造“网红经济”,以郁金香花展、菊花展、玫瑰山、樱花谷等为载体,构建“赏花经济”,打造旅游品牌。
建成安哈彝族村落、建昌古城、大凉山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形成火炬狂欢节、彝族选美大赛等一批长效文化旅游活动,全球唯一的国际冬季戏剧节、国际诗歌周、魅力中国城市博览会、冬季音乐节等永久落户西昌,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西昌邛海国际帆船赛让西昌更具国际范儿。
西昌正以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目标为驱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借力央视平台,扩大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2017年1月,西昌作为央视2017年春晚在西部唯一分会场正式亮相。2017年12月,西昌参与央视《魅力中国城市》节目录制,荣获“十佳魅力城市”荣誉。2021年8月,《思故里》走进西昌,2021年9月,承办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西昌一次次亮相,一次次展现魅力,让更多人看到这座藏在“闺房深处”的魅力城市。
西昌持续打造密集航线,加快推进与东部、沿海“联动”“回环”的航空战略布局。目前,西昌青山机场通航城市30个、航线31条,形成跨区域联动,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发展。2021年11月1日起,凉山州48家国有A级旅游景区对浙江省内游客实行免门票政策,进一步促进东西部合作,助推西昌旅游业发展。
西昌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主业,加快构建“上有古城、下有邛海、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格局,依托邛海、鲁山、安宁河流域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西昌打造成为“本地人引以为傲、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
“大文旅,小细节”。西昌邛海湿地公园改扩建三星级公厕42座,建设旅游主干道236公里、慢行绿道120公里,大型游客集散中心1个,游客服务中心31个,高速公路服务区6个,自驾露营地5个,生态停车场20个,旅游厕所132座,全域全景地图40套,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建成琼海国际老年公寓、琼海康旅人家、古村落大石板村等9个度假村、287家民宿,建成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在琼海湿地公园推行“扫码免费领票入园”政策,让“拿着手机游西昌”成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如今,西昌已拥有邛海崂山风景区、茅坡映红旅游风景区、安哈彝寨仙人洞3处AAAA级景区,建昌古城、黄连土林、百花深沟风景区、红梅人民家园、大凉山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西昌知识青年下乡博物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凤凰葡萄园、西昌龙泉人民家园—疏附彝寨旅游区9处AAA级景区。(记者 张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