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游宜创业,亦古亦今亦未来——佛山古镇建设重启之时
宜居、宜游、宜创业,既古今,更面向未来——这是今年9月24日佛山古镇建设重启之时,祖庙街发出的邀请。禅城岭南文脉主轴上的街巷、佛山古镇现存的历史遗迹、佛山人耳熟能详的俚语,无不有着近代岭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商业的痕迹,尤其是广式白酒、佛山中成药、调味品、烟草等,更隐藏着佛山独特的“以工立市”的“商业哲学”。
尤为可贵的是,无论产品形态如何变化,发源于铸造、纺织、陶瓷、中成药等的佛山制造依然深深服务于当代人的生活。佛山古镇里的“商道”成为佛山制造业升级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佛山文化商业脉络独特活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佛山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的智慧根源。
佛山古镇将继续探索产文城融合发展创新之路。戴嘉欣 摄
经营理念
古镇的“经营哲学”里藏着大智慧
古书记载“南北诸珍货以佛山为枢纽,商贸兴盛”。直至新中国成立,佛山作为一个没有显赫政治地位和城墙的乡村小镇,凭借独特的商业智慧,名声远播,迎接八方来客。明清时期,佛山镇被誉为“四大名镇”之一,并发展成为岭南商品集散地和冶炼、陶瓷、纺织、中成药等制造业中心,甚至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四大天下聚”。
佛山古镇将继续探索产文城融合发展创新之路。戴嘉欣 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毅评价佛山是一个既不是政治中心,又不是军事要塞的地方,它的崛起打破了“县城”的旧模式,为中国传统工商城市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以“工商成城”的模式丰富了中国城市研究的内涵。
首先凸显的是古镇的商业智慧。在如今的佛山古镇,有一条街,名叫公正路,取自明代形成的佛山“公正集市”。“集市”即做生意的地方。《佛山街略》记载:公正集市,售卖面条、糕饼、钮扣、土布、袜子等。佛山人做生意,首先讲究的是公平、讲商业道德。1931年,佛山开辟道路,沿用“公正”二字,定名为公正路。这样的地名、路名,无不承载着佛山古镇的商业智慧。
图为公正路,一个体现商业智慧的地名。戴嘉欣 摄
佛山民俗专家余万绍曾专门研究发现,佛山人早就意识到,商业交往中,除了产品、商品的交换,商业信用和商业智慧也十分重要。佛山古镇有句俗语:“一客失信,百客不来。”这句话代代流传,成为佛山人秉持的最基本的经营理念。
诚信在先,紧随其后的是“信”字。余万绍认为,“信用在佛山的商业圈里非常有用,因为大家都看重‘信’字,所以赊购、赊销,佛山才能留住熟客、大客户、老客户。”她认为,直到今天,佛山依然是一个金融业发达的城市,是一个商业信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这似乎为佛山打造现代保险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创新产业集群埋下了历史伏笔。
佛山人做生意,懂得吃亏。据史料记载,昔日公平布店墙上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量宽不如量紧”,是布商商业智慧的生动写照;“大赚不如小卖”、“宁走直路,不求弯路”、“不包别人的生意,不包别人的生意”……类似的俗语还有很多,在佛山古镇流传至今。这些立足人性、具有市场眼光和洞察力的商业智慧,构成了佛山镇“工商兴市”的精神内核。
千百年来,佛山积聚了众多老字号,在独特的商业智慧影响下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如今佛山人的商业智慧已经瞄准了全球市场,或许商业智慧的交流已经走向了虚拟的网络平台,但佛山古镇独特的商业智慧和工商生态却始终如一,代代传承。
升级
古镇有着扎实内生的产业精神
岭南天地在岭南文化主轴线上,保留着黄香华如意油祖传店铺,为佛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一栋前店后宅的岭南特色建筑,由创始人黄大年(字香华)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创办,因专营“黄香华如意油”而名声大噪。
图为现位于岭南天地的黄香华如意油祖店。戴嘉欣 摄
光绪十年(1884年),军机大臣李鸿章南巡时,家中一人水土不服,吐泻不止,靠这小瓶如意油治好了病。李鸿章得知后,觉得这药油有神奇的功效,便亲笔题写“韩康遗风”四字,赠予当时的店主。后来因战乱,黄祥华举家迁居香港。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岭南天地只有这家祖传的如意油店有售此药油。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药铺的前身是一家灯笼店。试想一下,佛山商人能从卖灯笼转向专注于药油的生产和销售,真是与时俱进、适时进行产业升级的先行者。
黄祥华的如意油祖店现位于岭南天地。 戴嘉欣 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有中成药,佛山古镇商业手工业的冶炼、纺织、制陶三大主业以及中成药等支柱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佛山专业镇时期,绽放出不锈钢、纺织、陶瓷、童装等禅城工业“四朵金花”,与佛山历史产业生态形成高度重合。
借着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东风”,佛山专业镇经济时隔200年再次改写了这些产业的世界版图,为佛山制造释放出新的活力。
这背后,其实是佛山人在岭南文化和商业语境中的愚公移山般的坚守,对工商企业的扎实坚守,对内生动力的坚守,对市场力量的坚守。这种工业精神无疑构成了佛山工业生态转型发展的底色。
“梁信记牙刷——一分钱不花”是一句用来讽刺或形容守财奴的成语。是的,佛山人在务实踏实的同时,商业头脑也非常宽广,善于营销。“一分钱不花”牙刷、洗脑歌曲《保济丸》等广告营销口号,已经成为商业广告营销的经典符号,也成为佛山古镇商业头脑的密码。
“梁心记牙刷”梁日新的创业故事很励志。为了谋生,梁日新从每天在松桂里摆摊卖牛骨猪鬃牙刷起家,有了一些积蓄后,在大新路开了一家20平米的小店。后来,他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在上海开办了“梁心记兄弟牙刷公司”,建起了拥有上千名工人的分厂,打造了除新疆、西藏外都有代理商和经销店的大品牌……除了过硬的品质,梁心记的成功还和这句富有创意、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一分钱不省”息息相关。这句寓意深刻的广告语至今在广州、佛山、上海等地仍广为流传。
说起保济丸的广告——“常备保济丸,生病不用愁”、“保济丸真管用,几十年历史了!”小朋友游泳后服用保济丸的动画场景、押韵悠扬的广告词、大街小巷传唱的“保济丸”广告歌,实在是超级洗脑,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佛山古镇至今还保留着保济丸的诞生地——李中生堂祖庙。早期李兆基自学了一些中草药知识并请教了名家,随后自创方剂,在祖庙街卖凉茶为生。后来,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根据原有的凉茶配方研制生产了保济丸,对感冒、胃肠不适、发热头痛等有特殊疗效。由于保济丸功效显著,价格低廉,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人们十分喜爱使用。直到今天,人们仍说,世界上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保济丸。
怎么样?听完这些故事,你是否感觉到,佛山古镇的“商业技巧”和商业故事背后,其实蕴藏着佛山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商业智慧,是佛山善于吸收、务实包容的城市气质和爱国情怀的延续。借禅城打造岭南广府文化、祖庙街重启佛山古镇建设的契机,让我们一起探寻佛山古镇的商业故事和商业精神,触摸古镇的历史坐标,树起文化的旗帜,塑造产业的生态,不断探索产文城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