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旅游业的SWOT分析法有哪些?怎么样?
著名的甲午战争纪念地刘公岛、秦汉帝王出巡的“天涯海角”、道教全真教发祥地、桃花源圣水寺、“东方大名胜”铁栅山、体现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赤山法华寺、我国北方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天鹅湖等80余处景点,勾画着5436平方公里威海如画的风景。近年来,新建了威海影视城、西霞口野生动物园、圣山观光索道、甲午战争博物馆等旅游项目,以及环翠、银滩、石岛湾、天鹅湖四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设施日臻完善,各类旅游宾馆100多家,旅行社30多家,旅游大巴、轮船公司20多家,高档商场、舞厅、娱乐中心30多家。威海机场已达到4D标准,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长春、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铁路开通了至青岛、淄博的旅游专列,海上开通了至大连、韩国的客运航线。全市已形成“游、观、住、食、购、娱”配套服务体系,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接待能力,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以20%的速度递增。2、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联盟合作意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决策者具有联盟合作意识。 威海的旅游资源层次和知名度不高,区位条件差,交通不畅,客源市场小,因此,绝不能自我封闭,坐等游客上门。
只有加强多种形式的横向联盟,才能发挥竞争优势。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多层次旅游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威海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活动形式单调,基本停留在观光旅游的低层次,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该市旅游业的持续、纵深发展3、对外宣传不足对外宣传可以提高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目前威海市旅游部门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资源评价、旅游设施开发建设上,忽视了旅游宣传工作,这是造成目前客源市场狭窄的主要原因。4、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决策部门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急功近利。 盲目模仿、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建设项目劈山填海,破坏了海滨自然风光资源。很多现象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亟待纠正。 抓住机遇,精益求精,迎接挑战 1、加强区域联动开发 特殊的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决定了威海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走联动开发的道路。联盟是指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在市场开拓、旅游产品开发、对外宣传等方面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旨在通过发挥区域内旅游城市优势互补形成的整体优势,促进和带动自身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联盟合作方面,威海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寻找联盟对象。
烟台、青岛、大连是威海入境旅游的主要窗口,也是客源市场的主要客源地,因此是合作的重点对象。开发和发展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旅游景点和景观主题上下功夫,形成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合作协作的基础。探索联合规划旅游线路、联合举办展览和促销活动、联合输送客源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协作,尽快加入环渤海旅游大循环。旅游景点过多而不突出重点,往往会使游客疲惫不堪,降低旅游的效果和魅力,进一步影响重复游率[3]。因此,在联合开发过程中,要确定自己的资源优势,合理定位,避免建设雷同的旅游项目和产品,避免低水平重复甚至破坏性建设。 开展多层次专项旅游 根据本区旅游资源的构成特点,建议开展以观光旅游为主体,参与性、娱乐性、地方特色为重点的多层次专项旅游活动:文化体育旅游。985km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优质沙滩和30多个大小港湾,是开展沙滩旅游和海上运动旅游的理想场所。温泉养生旅游。本区温泉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功效,纬度适中,气候宜人,是疗养避暑的好地方,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温泉养生旅游。度假旅游。利用滨海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度假旅游区。会议与科学考察旅游。利用区内地质、历史、考古等领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科研价值,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会议旅游。
宗教旅游。该地区受道教文化影响较深,道教遗迹较多,可开展宗教旅游活动。努力拓展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客源市场是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根据威海市的区位特点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其旅游市场开发的指导思想应为:立足国内,拓展海外,借助青岛、烟台等胶东半岛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入青岛、烟台、大连等城市的旅游网络,作为其主要游客的分流地;同时,以大连为窗口,广泛吸引东北游客,积极参与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争取国内游客持续稳定增长。客源市场的开发要有重点。 从选择目标市场看,威海市旅游市场开发的重点是:以国内市场开发为主,海外市场开发为辅,海外市场应适度超前开发,加强国内市场宣传推介;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加强韩国、日本、港澳台市场开发;充分挖掘东南亚客源市场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客源市场一方面要重视国内旅游市场,搞好国内游客的组织接待工作,协调好国内、国际旅游关系;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开发不同档次、不同形式的客源市场,树立旅游业新形象。此外,要大力加强宣传推介,开展横向联盟,建立旅游信息网络,积极开拓新市场。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目的,摒弃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暂时的经济繁荣的传统发展思路,坚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高度文明和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