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赴南极旅游人数快速增长2017年接近5300人次
针对我国南极旅游等活动现状,国家海洋局昨天(9日)发布了《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以更好地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保障和促进南极活动环境保护。安全有序开展我国南极旅游等活动。
中国赴南极旅游人数快速增长
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数量大幅增长,我国已成为多个著名旅游目的地的最大游客来源国。 中国赴南极游客人数也逐年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不到100人增加到2017年的近5300人,仅次于美国的1.5万人,成为南极第二大游客来源国。
我国组织南极旅游的方式一般是吸引中国游客前往第三国参加外国公司组织的南极旅游活动。 目前,国内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直接组织游客前往南极旅游。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维嘉介绍,从国际上看,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南极旅游,吸引的游客大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加拿大。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每年赴南极旅游的人数已达4万至5万人,约为各国南极科考人数的5倍。
“2017年,近5300名中国游客访问南极,相当于历年来中国政府派往南极科考的人数总和。其中,南极长城站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目的地。”南极洲的游客。” 秦维嘉说,近年来,每年夏季南极接待游客人数都在2000多人次,其中仅中国游客,就给仅有约30人的长城站的工作、安全和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夏天的人们。
南极洲活动需要提交评估报告
由于长城站目前仅配备了科研活动相关救援设备,难以承担大规模游客的紧急救援,游客在南极的安全风险也较大。 此外,南极夏季也是南极科学研究的最佳时间窗口。 夏季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后勤工作,大量游客到来,这也会对南极科考和后勤保障活动产生影响。
为此,国家海洋局9日发布《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条例》明确,国家海洋局负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的南极活动的环境保护管理。 申请在我国南极洲开展活动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必须向我国国家海洋局提交南极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南极活动必须遵守“五不准”
《条例》还明确规定:
禁止任何个人和组织未经许可携带、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南极;
禁止携带非南极洲本土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入境;
禁止采集、携带南极陨石、岩石、土壤、化石;
禁止狩猎或采集南极哺乳动物、鸟类、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全部或部分样本;
出于安全和环保原因,禁止进入南极特别保护区或其他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禁止的区域。
破坏环境的南极活动必须承担修复费用
《条例》强调,南极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 如果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或相关历史古迹造成污染和破坏,南极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承担清除污染和修复损害的全部费用。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维嘉表示,新规定的出台是履行国际义务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南极条约》缔约国和《南极条约》协商国,并批准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及其五个附件。 我国有义务对其公民开展的南极旅游及其他活动进行管理,确保其遵守南极条约体系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条例的出台,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履行议定书规定的国家义务,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视频:《南极活动环境保护与管理规定》发布
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生成属于你自己的个性春联
@军迷更多硬核军事资讯,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
想解渴就来味虎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