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思考海宁旅游发展区位条件进行分析

在新的旅游发展时代,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简要概括了全域旅游的由来、提出、学界研究,尽力解读全域旅游的概念,并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和具体实施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分析海宁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从景点、酒店、旅行社、交通、服务、信息、宣传推广、政策支持等方面对海宁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梳理。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思考海宁的旅游发展,存在旅游信息不足、传播不畅、服务缺失;文化氛围、休闲氛围淡薄;“潮城”旅游、“皮都”购物并举,其余则乏善可陈;各景区、各街区之间联系薄弱、各自为政;政府旅游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并提出了基于全域旅游的海宁旅游规划建议。 85398

在新的旅游发展时代,“全域旅游”理念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萌芽、提出、学术研究等做了简单的梳理,尝试对全域旅游的概念进行解读。本文从景区、酒店、旅行社、交通、服务、信息、宣传推广、政策扶持等海宁旅游发展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从全域旅游视角思考海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旅游信息不丰富、转移不顺畅、服务缺失;文化氛围、休闲氛围淡薄;“潮城”旅游、“皮跳”旅游发展不均衡;景区与景区之间结合薄弱;政府旅游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基于全域旅游理论,对海宁旅游业发展提出一系列规划建议。

毕业论文关键词:全域旅游;海宁旅游;旅游规划

关键词:全域旅游;海宁旅游;旅游规划

目录

简介 4

1.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4

(1)全球旅游概念的萌芽 4

(2)全域旅游的概念 5

(三)全域旅游内涵分析5

1. 内在的新发展理念 5

2. 现实的实施视角 6

(四)国家推动区域旅游发展 7

2.海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8

(1)海宁区位分析 8

(二)海宁旅游业发展现状 8

1. 海宁旅游业发展概况 8

2.海宁旅游业发展现状 8

(三)海宁旅游业发展问题 12

1. 旅游信息不丰富,传递不畅,服务缺失12

2.文化氛围、休闲氛围淡薄12

3 “朝城”旅游、“郫都”购物双双繁荣,其余地区则黯淡无光12

4. 各景点、各街区联系薄弱,各有各的营地 12

5 政府旅游保障体系不够完善12

3.海宁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13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13

(二)整合资源,营造文化氛围,联通轴线区域 13

(三)产业整合与产业链延伸14

(四)建立完善的旅游保障体系14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蓬勃发展,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去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1%,我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

然而,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旅游业巨大的风险。我国旅游业目前总体上是资源型、市场型,开发和管理上粗放、重复现象严重,优质、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相当匮乏。与此相矛盾的是,如今的游客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能力越来越强,对旅游的需求更加向个性化、休闲化、精致化、体验化转变。显然,我国当前旅游市场的供给与我国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并不匹配。出境旅游的快速扩张正是这种供需失衡的体现。

传统的旅游开发以景区为依托,景区内干净整洁、环境优美,而景区外,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总是千差万别,风格迥异,再加上游客对当地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引发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游客的矛盾,这和我们希望发展经济、满足人们旅游需求是相矛盾的。

在此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尤为重要,这样的需求促使全区域旅游模式的出现,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

海宁旅游购物套路_海宁旅行_海宁旅游网

近几年,笔者发现家乡海宁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梳理,开发了多个新的旅游景点,从中窥见海宁对旅游发展的野心。这种以景点为主的旅游开发方式,让笔者思考海宁是否也能搭上全域旅游的班车,重新思考其旅游发展思路,整合旅游资源。

同时,笔者了解到县域旅游在县域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县是我国行政体制中的基层单位,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县域,推动县域旅游发展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了旅游业发展要坚持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作为县级市,海宁发展全域旅游将对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由于海宁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全域旅游是一个较新、很有前景、极好的发展理念。

虽然,为响应国家发展全域旅游的号召,海宁市于2016年出台了《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但海宁全域旅游的研究和实施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以全域旅游的视角,梳理海宁旅游资源,分析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建议,是非常有意义的。

1.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全域旅游概念初露端倪

整体旅游是我国独有的术语,国外尚无对应概念,但这一发展理念是全球普遍趋势。

中国的全域旅游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阿坝州提出的“全域景区”和浙江绍兴市提出的“全域旅游”。2010年,大连市十届七次委提出“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指导城市未来发展建设。随后,在大连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全域旅游”概念,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大连全域城镇化建设。

(二)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开发方法,是一种区域发展理念,它超越了景区概念来研究旅游业,超越了行业、部门发展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自全域旅游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也对其开展了研究,其中李新建、陆俊芳等人对全域旅游概念进行了比较早且全面的研究。

李新建基于刘奇在2011年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认为全域旅游是充分、完整地利用目的地所有旅游吸引力,在各行业、各部门、全体居民的全程参与下,吸引游客的全过程、时空、全方位体验的旅游享受。来源Q Yu W You H Er J On K Wen 原文+.,8766

在界定全域旅游概念时,他强调了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摒弃了散落的景点概念。全域旅游目的地是整体性的、丰富的,是让人停留和怀念的“家”,而不是与游客有关、独立于目的地居民的冷冰冰的景点。目的地居民和游客都需要融合。打造这样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镇)规模最为合适。

卢俊芳用最简洁通俗的话概括了全域旅游的概念,那就是“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破景区界限,整合优化全域资源配置,实现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树立美丽的区域形象。

她在提出全域旅游理念时特别强调,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满足一定的社会、人口、资源条件,区域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覆盖全域的优良生态、景观、文化、服务等条件。

(三)全域旅游内涵分析

1. 内在的新发展理念

1.1 资源泛化

传统的旅游资源分类,将其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人文双重资源。全域旅游对某一区域的营造,可以视为区域范围的“景区”的建立。要把这么大的区域变成“景区”(一般是城市、县城或镇区),仍用原来的资源概念是难以完成的,毕竟,再优秀的旅游资源,再好的区域,也几乎不可能满足资源所有权的要求。同时,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我国人民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已经不同于以前观光旅游的时代,我们需要美丽的风景来观赏,需要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来体验,需要养眼的活动来连接家人、朋友,同时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需要一个云淡风轻的地方来疗愈心灵。 来放松一下身心吧……资源概念的概括,是服务于全区旅游建设的需要,更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

1.2 产业融合

旅游业本身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的复合型实体,这种复合属性带来了作为各行业连接点的天然优势。2015年7月22日,浙江省旅游局牵头举办了“互联网+旅游”培训班,以响应同年3月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理念,这是后来中国旅游主管部门高层领导提出的“旅游+”新理念。同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以“启迪、开放、开拓,拥抱中国“旅游+”新时代”为题的报告,首次正式将“旅游+”摆上台面。通过“旅游+”的思路,将旅游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进行对接,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双方发展。与带动力强的产业结合,可以刺激旅游业发展速度;与发展速度较慢的产业结合,又可以为产业带来新的可能性。 不管是哪种组合,都会对各个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旅游业的主导地位还是要保持的,产业之间的组合会互相促进,也会引发新的碰撞,除了原有的产业,还会催生出新的产业。

1.3 扩大受众

我们通常把来自区域外的游客视为游客。全域旅游的概念重视全民的参与,尤其是经常被旅游发展忽略的当地居民。为外地游客准备的服务、环境、景观,也是当地居民想要享受的。一切不仅为外地游客准备,也为当地居民准备。游客享受的旅游发展成果与当地居民享受的成果重叠。外地游客想要体验的是当地居民当时的生活、语言、文化,也就是他们享受的服务、环境、景观,以及当地人的常态。有时可以达到自然的旅游体验。因此,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在思考和设计时,也必须将当地居民视为“游客”。

1.4 全面覆盖

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总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繁琐的准备和旅途中。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时间总是对旅行体验有很大的影响,淡旺季的影响巨大。我们无法与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相处,但全域旅游的提出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思路填补这些差距。尽量减少游客的“浪费感”,或者通过服务、景观、环境,把他们变成愉快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但一定的空隙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硬性的填补不会起到理想的效果,无法实现,可以设计不同的旅游功能,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用丰富感、多样性去淡化空隙。

2. 现实的实施视角

2.1 全过程、跨越时间和空间

使游客在旅游全程享受顺畅、准确的信息,不受区域淡旺季、白天夜晚、景区限制。建立旅游线上服务平台,提供旅游信息点评、旅游产品预订、旅游问题咨询、侵权投诉、违法举报等服务;同时做好自身宣传推广。微博、微信都是热门、便捷的渠道,一些节庆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

城市景观和整体环境需要细心照顾,整个区域就是一个“景点”,弱化了景点的概念,弱化了游客游览时的脱节感。

线下旅游集散中心、维权中心、旅游咨询点的设立,让整个流程变得顺畅。

2.2 所有游客,共参与

将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视为游客,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不同旅游功能区,供双方享用。游客来到旅游地,心态就已定型,自动将自己视为“外来者”,本地居民自然将游客视为短暂停留的外来者。先入为主的定位,使双方难以融合。本地居民一方面希望游客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但另一方面又警惕游客抢夺自己的资源;游客一方面希望体验真实的当地风情,但另一方面又害怕当地人的排斥和疏远。让游客认为自己是当地人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实际实施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更多的是游客的一厢情愿。在全域旅游中,我们采用逆向思维,将本地居民视为“游客”。本地居民也是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的使用者。在旅游功能不同的地区,本地居民也会前来休闲娱乐,他们此时所做的事情与外来游客无异。 在这样考虑而落成的旅游街区中,游客的休闲活动与当地居民并无区别,双方的融合自然而然地实现。

此类旅游街区的规划,可采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式,形成不同功能的旅游街区,通过景观路、景观带等连接起来,形成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街区。

2.3 全面、共同发展

满足游客不同的出行需求,精准、多元化的资源定位,新旧、强弱旅游产品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旅游目的地一般都有自己优秀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往往是最大的。先天的优秀和后天的帮助使其知名度远远高于其他产品,形成一家或几家公司独大的局面。一方开发过度,一方开发不足。这使得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不足。在全民休闲、全民旅游的时代,游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注重开发多种资源符合市场需求。来自 You W Er Y Thesis W Wen C Net Plus, 18766

2.4 全行业互联互通

海宁旅游购物套路_海宁旅行_海宁旅游网

全域旅游发展不再是旅游业单独的事情,而是提升旅游业地位,促进其与其他产业交叉、渗透、融合的发展方式,各产业之间相互带动、碰撞形成新的产业。

2.5 协调保障有力

政府积极主导、统筹规划、确保实施。一个区域的建设发展需要准确定位、超前规划、先进理念、强大领导。全域旅游既是旅游发展理念,也是区域发展理念。全域旅游发展不仅是各产业的规划发展,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有完整的旅游保障体系支撑,这应该包括旅游管理、旅游发展鼓励、旅游安全保障等。

(四)国家推动区域旅游发展

2011年,刘奇在北京旅游行业发展大会发言中提到,“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高度重视由旅游产业概念向旅游经济概念的转变,重视旅游产业向旅游目的地概念的转变,树立‘全域旅游’的全新发展理念。”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首次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随后,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通知》。2016年2月9日,李金早局长发表署名文章《全域旅游潜力巨大》。自此,发展全域旅游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任务,媒体关注度不断提升。

2.海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海宁区位分析

海宁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端、浙江省北部,东与海盐县为邻,距上海市100多公里,南濒钱塘江,西与杭州市江干区余杭区、下沙区接壤,北与嘉兴市秀洲区、桐乡市为邻,隔钱塘江与绍兴市上虞市、杭州市萧山区相望,属杭州湾核心工业区,是杭州、上海的“后花园”。

海宁全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全市东西长、南北窄,全市面积66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丘陵占1.81%,水域占10.25%,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

海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海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 海宁旅游业发展概况

海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海宁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79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8.08%。

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4年,海宁市被浙江省森林关怀组委会授予“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嘉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同时,斜桥镇被授予“浙江省森林小镇”称号。海宁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年度旅游推介十佳县市、浙江省“80后”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海宁旅游资源丰富,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7年1月4日至6日,由浙江省优质旅游集团联盟发起、海宁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的全国旅行社大会(海宁旅游推介会)在海宁召开。 来自全国30多个国家、各省、市、自治区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的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运输商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发布会,大大提升了“潮城海宁”的城市形象。

2.海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景点

2.1.1 海宁十大经典风景

天下奇观—海宁潮汐

海宁最突出的自然资源和海宁“潮城”的城市形象相当突出。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日均可观潮,一年有120天可观潮。每日潮汐、洪水情况可在盐官旅游网查询。海宁观潮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中国钱江(海宁)观潮节号召力极大,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来海宁旅游。纸网

观潮度假村-观潮度假村公园、总理府-总理府风情街、寺庙迷宫-海神庙、静安精舍-王国维故居

此系列景点均位于盐官观潮点周边,步行即可到达。观潮度假公园是海宁观赏第一线潮头的最佳位置,内有明代瞻岙塔、鱼鳞石塘、孙中山观潮亭—天峰海涛亭、乾隆手植古玩、观潮诗碑亭、镇海铁牛、施量才碑等景点。孙中山等名人曾在这里观潮。总理府风庆街有名人故居、城隍古庙、官僚府邸、特色民居、传统店铺、小桥流水、倚花架的佳人。 这里既有江南古镇的风光,又有乾隆、陈氏家族的民间传说,是观潮、感受海宁风土人情的好去处,海神庙是祭拜潮神的场所,是了解海宁潮文化的窗口。

华彩皮革城—海宁中国皮革城

皮革,海宁另一张金色名片。“郫都海宁”的形象与“潮城”一样深入人心,是海宁最好的购物资源,2014年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边住宿、餐饮有海洲大酒店、郫都锦江大酒店、豪庭丽晶假日酒店等。近年来,海宁皮革城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月,包括A座、B座(皮革服装鞋业广场)、C座(皮草广场)、D座(皮草广场)、E座(女装馆)、F座(品牌旗舰店广场)以及原辅材料市场、品牌时尚中心等区域。市场云集国内外一流皮革服装、皮草、皮毛、箱包、鞋业品牌,经营户达3500余家,高峰期日客流量达10万人次。 2015年,海宁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产值达1146025万元,占全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总产值的8.1%。皮革城内建有海宁皮影戏剧院,可以欣赏到海宁古老的传统皮影戏艺术。

紫薇揽秀—西山公园,志标晨旭—志标塔

海宁峡石有“两山夹一水”之说,“峡石”二字,即两块“石头”中间的“夹心”。两山即东山、西山。西山顶有紫薇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多次到此游玩,满山紫薇花盛开的景色,使这里得名“紫薇”。从亭上可饱览海宁城景,北面清静幽静,南面隔水与市中心相望,绿树成荫,是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山下有惠理寺,硖石居民每年年初在此烧香。东山上有直标塔,始建于东晋,几经毁坏重建,现存的直标塔为2003年重建。直标塔与紫薇亭相得益彰。 东山南部现建有东山森林公园,以“水岸艺园出新意,山水环绕古俗”为主题定位,是市民休闲度假、游客旅游的好去处。

诗楼月牙儿——徐志摩故居

名人文化也是海宁的一大旅游资源,徐志摩的浪漫故事和优秀诗篇广为流传,徐志摩故居就位于海宁市,也是到海宁旅游必去的一站。

探秘鲁中—鲁中古镇

路中形成于三国时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周边的南浔、乌镇、西塘,路中可以说略显冷清。不过,对于想在旅游旺季体验江南水乡风情的游客来说,这里还是不错的选择。

2.1.2 重点项目文献综述

2012年,第14届Haining Municipal人民大会的第一届会议一致通过了“加速和建造Baili Qiantang International旅游走廊的开发和建设,Yanguan nounder City是Qiantang River的北岸,将沿着56-千岸的Band and Squorents of 56-kil offore。 Ile Qiantang。“ Yanguan的古城,潮汐观点以及中国的秘密和丝绸编织的文化遗产生态公园都包括在内。该项目是由Haining City开发全区旅游的结果。截至2016年8月,截至2016年8月,截至2016年8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了38940亿Yuan的投资,并在38940亿次投资中销售了其他委员会的投资。 。 2016年,包括Mengdu电影城和Jianshan Kaiyuan乡村主题酒店在内的7个项目成功地促进了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综合发展。

2.1.3新兴景点

nanguanxiang历史和文化区

Nanguanxiang于200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和文化区,并于2008年开始翻新。它是体验江南风格的好地方,也是体验国家无形文化遗产的窗口-XIA Shi Lanterns和世界无形的文化传统影子影子。

2.1.4休闲运动

Jianshan高尔夫球场

它是中国东部最长的球道,体现了高尔夫的传统概念和本质,并具有中国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