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推动乡镇文旅融合高效发展
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战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立足“黄河古镇、魏集古韵”总体定位,突出文旅资源融合,质量提升、品质创造、布局优化,不断推动乡镇文化与旅游融合高效发展。 荣获国家生态小镇、山东省特色小镇、山东省综合旅游示范区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 维吉古镇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稳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200万人次。 营业收入1.5亿元人次,直接拉动消费3.3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
高位推动、高标准引领,激活文旅融合动力源泉
惠民县维集镇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力求“美”,在提升文化品位上力求“特色”,在旅游项目上力求“精”。 着力打造“一中心、一带、两轴、三区”总体布局,整合资源。 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顶层设计亮点。 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班,确定“黄河古镇、古韵维吉”总体定位,着力打造“世纪城堡维吉庄园”“10公里黄河旅游发展带”以“千年古镇维吉古村”为核心,以“步行街、景观大道”为轴,以“历史遗迹、生态旅游、古代湿地”三大旅游区为轴,多元化发展思路,突出以魏氏庄园、古村落为代表的鲁北民俗文化,以地下温泉为代表的地质文化,以黄河沿岸生态收获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
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做好“一修、二创、三修”工作,改造百年庄园“魏氏庄园”周边6条周边步行道和景观,完善4处周边硬件配套设施。 依托千年永安古镇的历史底蕴,引进总投资5.8亿元的魏集古村落项目,打造山东省最受欢迎的旅游新景点之一。 被誉为“南有乌镇,北有古村落”。 投资1200万元,恢复重建依依堂、福寿堂原院落。
注入发展活力。 创新打造3个民俗广场项目和参与式民俗旅游项目,引进皮影、独立舞台剧、古彩魔术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解说项目,设立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等旅游、生态观光游、历史文化游等休闲游、休闲采摘游等9条优质主题旅游线路。 启动大学生创业培训计划,打造大学生创业街。 今年以来,共举办创业培训班12期,参加人数1100人,已有124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培育业态,发挥引领作用,为文旅融合打造坚强支撑
惠民县魏吉镇坚持“该融合、能融合”的原则,找准文化与旅游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以文化为主线进行产业重组,实施融合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农业等,推动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
依托文化基础打造乡村旅游文艺新名片。 凭借文化基础优势,与省级广播电视台对接,注册组建当地专业吕剧文化表演艺术团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体育活动。 每年在沿黄村庄举办50余场文化解读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达6000人次,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新模式。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打造“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度假”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创建齐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以阮家岛县级美丽乡村致力于“一村一品、一景一魂”建设,孙家泉、苏家两个村实现乡村城镇化。
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将乡村资源与旅游产品对接,开发地方特色文旅产品,开发优质水果采摘园1000余亩、垂钓园3个、食用菌种植基地450亩,包装推广维吉驴肉、蜂蜜三把剑、装饰剪纸、木版年画、泥塑等特色文旅产品10余种。 闻名全国的卫记驴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山东必吃的百佳美食之一。
雕塑文化、塑造品牌,放大文旅融合叠加效应
惠民县魏集镇着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统筹该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沿黄区位优势,以品牌打造为目标,提炼文化元素,“吃、住、行、购、买”娱乐”产业链不断延伸。
寻根溯源,传承黄河文化。 深入发展和传承黄河文化,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坚持“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主题”原则,保护发掘河套翠、滩马村等黄河元素沿黄村庄码头,建设王平口滨水平台 寨寺郊野公园沿黄生态廊道节点项目建设,寨寺郊野公园将打造标志性的黄河文化景观。 18里黄河生态长廊被“千亩优质果树”点亮,瓜果飘香、黄河雄伟的美景被涂上了生态底色。
文化赋能,讲好古镇故事。 寻根以魏氏、丁氏为代表的山东文化根源,挖掘永安古镇1300多年前的繁华与宁静,修缮丁氏故居等6处历史文化古迹。清代和明武王墓,打造丰富的“文化+古镇游”。建设魏集村革命陈列馆,展示抗战时期村里发生的事迹和文物。建设单家庄园报纸博物馆,收集整理民初至今的主要报纸,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以报纸为主题的红色教育陈列馆之一。
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宣传、打响旅游品牌。 以文化为核心,将古镇旅游资源连成链条,引进永安码头、芙蓉江、中国文化研究院等近30个文化景点,打造“黄河古镇”旅游品牌、古韵维吉”。 利用中央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加大流量推广。 举办百万网红短视频大赛,网红打铁视频位列抖音热搜榜第一,观看量近1.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