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构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
淅川地处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依山傍水。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 为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市场优势,激活文化旅游资源利用,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近年来,淅川县以建设“文化淅川”为目标,实施“文化旅游振兴县城”,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发展举措。 构建文化、旅游、创意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山清水秀之地新模式。
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一张网”建设兴县
淅川县通过完善机制、统筹协调、出台规划、监督检查,推动文化、旅游、创意融合发展高质高效,为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把握总体领导,形成一体化机制。 淅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创意融合发展。 县委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旅游振兴县城、建设文化西川”的战略部署。 成立了高标准的全域旅游创作指挥部,成立了文化旅游专项团队。 多县、处级领导联动,定期召开会议,每月进行专题检查,谋划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抓好部门联动,压实创建责任。 淅川县成立了国家全区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领导机构,制定下发了计划台账,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全县文旅专班发挥龙头作用,深入一线协调督导。 县级、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环评等方面协同承担任务,压实责任。各旅游企业立足大局,找准方向。 定位、加大投入、高效发展,演艺中心将景区完善和旅游项目建设纳入重点检查范围。 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进行梳理,共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抓资金促发展活力。 淅川县出台《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奖励支持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出台《乡村旅游民宿激励办法》,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给予30万元至60万元奖励,对符合标准的民宿给予20万元至40万元奖励,鼓励乡村旅游和民宿提档升级。 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和全区旅游发展基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奖补形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和国家全区旅游示范区创建。
利用资源写出文旅融合“大文章”
淅川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红、绿、古资源特色鲜明,分布广泛。 通过文化旅游资源集中整合、分类开发、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文化旅游融合亮点众多。
讲好“文旅故事”。 弘扬“两个精神”,重点弘扬英雄运河精神和移民精神,积极推进新时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等美术创作艺术门类,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挖掘“两类文化”,重点挖掘范蠡文化、楚文化,利用淅川县被评为河南省范蠡文化之乡、发布《虎(文物) )”邮票,申请成立中国范蠡文化研究中心,策划了上盛范蠡文化节等节庆活动,香岩寺的《迎宾》、丹江大观园的《楚枫演艺》等一批传统剧目重新演绎《艺》,擦亮西川文化金字招牌。 为活跃赛事氛围,按照“乡镇参与、乡村参与、全民参与”的原则,组织了五场大型群众文化系列比赛,举办了20余场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抖音视频超过15.7万条被创造。 点击量达22.5亿次; 依托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活动,打造运河歌、曲艺大赛等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及乡镇级美食节、赏花节、石榴节等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从事“文化旅游文章”工作。 提高饮食文化创作水平,结合西川特色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推动“文化+美食”融合,创作、打磨、排练完善井子关“八大曲”锣鼓乐, 《丹江鱼》蟾蜍人、《音盘》等舞台节目利用本土品牌文化节进行交流演出,让文化赋能美食,让美食体现文化。 将文化、旅游、演艺融为一体,组织文化艺术中心演出人员有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以特色地方品牌节目进驻景区、夜市、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主要形式,实现夜间演出、夜间演出打造沉浸式风情体验,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演艺品牌,大力发展夜市经济和“夜文化”,点燃城市“烟花”。 引领特色文化示范,探索文化艺术服务乡村发展、乡村发展反哺文化艺术的良性发展之路,推动九重邹庄“四季乡村联欢晚会”全国“秋晚会”示范样板创作”,引导毛堂龙泉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规模化,建设集休闲观光、亲子游玩、郊游学习、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度假村,为游客提供“龙泉之夜”特色演艺服务,打造打造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茅塘样本”。
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牵头重大项目完善,聘请省博物馆高素质设计部门,实施新馆展览大纲编制,打造主题突出、个性鲜明、特色鲜明的展览; 拟投资5亿元,在南方水城建设文化中心和图书馆。 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为“三厅一院”; 投资2.6亿元,对繁里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最美山地文化公园,成为传播繁里文化的主阵地。 赋能文化旅游产业,依托县文物资源,推出圆鼎、铜爵、范蠡造像、云纹铜禁文物拼图、无纺布袋、西川印花装饰摆件等文创产品; 在A级景区、公共文化场所宣传展示县文物资源; 重点关注香岩寺塔林石刻、大雄宝殿壁画的建筑艺术和绘画技法,并与河南省文物局科技保护中心对接,制作纪念文化创意产品香岩寺拓片; 景子关竹编、丝织、草编等手工艺品在明清古街平郎宫、鄯善会馆升级展示。 盘活利用优势资源,西川旅游亮相北京西站、天安门广场,将高铁推广至全国; 实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媒体传播计划,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让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试点引入丹江大观园旅游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石桥丹江库区移民搬迁传统民居群等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盘活文物建筑资源,确保文物建筑“管理、利用和盈利。”
汇聚力量,共同塑造全球旅游“金名片”
淅川县推动核心景区升级,加快重大项目启动建设,盘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服务整合,延伸产业链,创新消费场景,打造全域旅游良好生态地区。
核心景区日渐美丽。 运河头唐山公园已初步建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展示馆工程已竣工,服务设施基本齐全。 孔雀谷3A级景区创建完成,淡江大观园5A级景区、八仙洞4A级景区创建稳步推进。 香严寺、坐禅谷等智慧旅游内部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外部形象提升。 刘培仓库、石桥等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不断建设,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设施功能不断完善。
项目建设快速发展。 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渠首、干渠生态廊道2.46万亩,水库周边生态隔离带18.3万亩,软籽23万亩石榴、杏、李子等林果,湿地23万亩。 保护区面积超过100万亩。 龙泉湾项目正式启动,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亚行丹江小三峡、磨沟、关地等美丽乡村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霞湾、青龙项目即将启动,仓房、胜湾项目实施正在推进。 、马鞍、荆子关等旅游节点项目,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乡村旅游规模逐步壮大。 打造“江山论”、“问运河”、“燕归来”等15个高水平红色旅游节点,建设移民文化体验中心、移民文化园、以及高标准的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培育提升瓦房星空民宿、先锋星月光民宿、移民文化园、龙泉九湾民宿等一批民宿项目。 利用移民项目,新建民宿16栋,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上集镇被评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邹庄、柴沟村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芬黛庄园被评为市第二批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王晓燕)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