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在线发布2021年国庆旅游市场数据报告
戴斌院长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今年国庆假期旅游市场总体符合预期,对旅游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保持乐观。 戴院长指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纾困解难政策; 另一方面要自救、转型发展,积极发现新需求、培育新业态。
李忠光副院长就服务美好旅游生活需求、建设强大国内旅游市场作总结讲话。 李院长指出,假日经济文化旅游消费在内循环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注重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支撑,服务美好旅游生活需求,适应当前本土旅游、休闲旅游、品质旅游、轻旅游等。 旅游、微度假、民宿市场转型趋势面临短期内长距离增长有限的问题,新业态布局和调整不断增加。
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统计师、统计调查所所长马宜良博士对近期发布的国庆旅游数据进行了解读。 马宜良博士表示,考虑到二次出行增多的新市场特点,近期发布的“5.15亿国内旅游人次”并不是指全国5.15亿人次出行,而是指包括二次出行在内的出行人次。 5.15亿人次,实际出游人数将少于5.15亿人次。
会上,统计所助理研究员杨素珍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2021年国庆旅游市场数据报告》。 报告指出,国庆假期期间,城镇居民旅游热情和消费意愿有所上升但有所放缓,出游人次领跑旅游收入。 家国情怀激发了红色旅游的热情。 游客在行程中广泛参与文化活动,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对当代文化的信心。 城市休闲游、省内短途游、近郊乡村游、自驾游、亲子游、游学游成为假日旅游市场新亮点。 报告要点如下:
旅游市场整体呈现“高开低收慢”的态势,旅游消费热度明显低于游客数量。
国庆假期期间,受伊犁疫情和部分地区雨雪天气影响,城镇居民出行热情和消费意愿有增有减。 国庆假期旅游市场总体呈现“高开后低收”的走势,旅游消费热度明显低于游客人数。 。 前几年,旅游收入是按接待游客数计算的,现在是按出游次数计算的。 今年的旅游收入无法与往年直接比较,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游客的增长速度。
从消费来看,人均消费大幅下降。 专项调查显示,低消费群体比例有所上升,游客人均消费低于500元的比例达到55.1%,比去年提高9.6个百分点。 从消费结构看,近40%的支出主要用于餐饮,住宿、交通等大宗支出项目不足以支撑旅游消费。
图1 国庆假期国内旅游人数及国内旅游收入
“当地人游当地”特征明显,中长途旅游需求尚未充分释放。
国庆假期期间,游客出行距离和休闲半径双双缩小。 游客平均出行半径141.3公里,比去年缩短71.7公里,下降33.66%。 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3.1公里,比上年减少1.1公里,下降7.75%。 “3小时”旅游圈成为假日期间的主要活动范围,以城市休闲和郊区旅游为主的“本地人就地游”特征明显。 从旅游群体来看,城市居民偏好远方风景,出行距离超过300公里的比例为12.2%。
图2 国庆假期游客出行半径和目的地休闲半径
受天气和当地疫情回潮影响,中长途出行需求短期受到抑制。 从民航数据来看,国庆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较2020年同期下降19.6%,平均客座率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个百分点,平均起降人数每日航班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000余架次。 有一群青壮年,有老人,也有年轻人。 时间充裕的银发族出行足迹明显延长,且出行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图3 10月1日至7日执行的航班数量
图4 不同年龄段出行距离占比
假期期间,超过一半的游客选择自驾出行,自驾游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中青年游客偏好自驾游,45-60岁游客中自驾游客比例为61.3%。 城镇居民将自驾作为节假日主要出行方式,自驾比例比农村居民高11.9个百分点。 上海、江苏、山东、安徽、云南、宁夏、贵州、内蒙古等经济相对发达或幅员辽阔、城际距离较远的地区自驾比例较高。
图5 不同年龄段自驾比例
城市休闲、近郊乡村旅游成为主流
城市休闲游、乡村游成为热门旅游热点。 尤其是以短时间、短距离、高频率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住宿酒店”成为很多人的热门选择。 调查显示,约50%的游客选择到城市周边乡村和城郊公园体验秋收、赏秋色、泡温泉、采摘等,深受游客欢迎。 从出行范围看,乡村游客选择省内市内及近郊旅游的比例高达35.4%,高出城镇居民8.9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选择跨省旅游的比例为23.9%,高于农村居民跨省旅游5.2个百分点。 百分点。
从旅游区角度来看,游客年龄与城乡需求呈正相关,与山、林、水、草、文化景区需求呈负相关。 高收入群体对有山、有林、有水、有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区有更高的需求。 亲子游、游学需求集中。 45岁以下游客更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比例高达40%左右。
图6 不同年龄段的旅游区偏好
图7 不同收入群体的旅游区偏好
错峰出行、二次出行特征明显。 许多游客选择错峰出行。 假期中段游客短途旅游归来后,当地休闲需求持续释放。 从停留时长来看,停留2天以下的游客比例较去年上升近5个百分点,而停留3-5天的游客比例明显萎缩。 年轻人喜欢高频次、短期的“轻旅游”。 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一日游比例高达22.3%,两天内停留比例为54.3%。 “慢旅游”和“深度旅游”更受老年游客欢迎,45-60岁的游客中有72.5%选择2天以上旅游。
图8 游客停留时间
图9 不同年龄段游客停留时间
游客在行程中培养家国情怀,红色旅游城市景区持续升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党成立100周年。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国庆节。 红色旅游景区人气飙升,居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居民参与红色旅游的主动性不断增强。 电影《长津湖》刺激文化市场,带动红色旅游小高峰。 红色旅游成为家庭旅游的重要主题,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红色度假村。
旅游景点、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等都嵌入了许多红色文化元素,用红歌、快闪、花雕、大屏幕等方式庆祝祖国生日,也刺激了旅游等消费领域。餐饮、购物、休闲。 在游客对红色旅游体验的感知方面,调查显示,50.2%的游客认为红色文化的讲解和传播有创新性,55.5%的游客认为场景设置有创新性,48.5%的游客认为红色文化有创新性。文化活动具有创新性。 45岁以下旅游群体认为,红色旅游在文化解说、场景设置、文化活动等方面相对创新,旅游观感相对满意。 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对场景设置满意度较高。 科技在红色旅游中的运用更容易被年轻人认可。
图10 游客对红色旅游创新的认知
游客广泛参与文化活动,主宾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
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到伟大工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承载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当代文化,从剧院到菜市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新空间特征更加明显。 游客广泛参与文化活动,国潮深受游客喜爱。 专题调查数据显示,84.9%的游客参加两项及以上文化活动,比去年提高9.6个百分点。 其中,36-45岁、45-60岁游客参加过两项及以上文化活动的比例超过87%。 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为52.8%和44.4%,其中城镇居民比例分别为54.10%和45.70%,均比农村居民高11个百分点。
夜间旅游也点亮夜间度假生活。 不仅灯光璀璨,还植入了更多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如戏曲、话剧、音乐等舞台艺术、影视作品、旅游演出等,创新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和感参与成为假日旅游消费的新亮点。
图11 假日游客游览的旅游景点类型
客源地游客市场情绪普遍高于目的地
国庆假期期间,从客流分布来看,四川、江苏、广东都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客源地。 前10大旅游目的地省份接待游客人数和前10大旅游客源地游客人数均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 前10名旅游目的地省份中,北方地区仅占2个。 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接待排名明显上升。
从游客净流入和净流出情况来看,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山东等24个省份位列前茅。 广东、上海、福建、北京、黑龙江等7个省份均出现净流出。 净流入省份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旅游客源地的景气度普遍高于旅游目的地。 国庆期间,游客从外围向中南部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
表1 国庆10大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
图12 国庆期间各省游客净流入
图13 国庆期间各省游客净流出
“南密北疏,南热北暖”的特点显着。
国庆假期期间,陕西、吉林、北京、河北、山西等北方多地旅游市场受天气和疫情影响出现下滑。 南方地区天气总体晴朗,旅游热度渐高。 许多省市都提倡必要时不要远行。 受疫情防控影响,不少游客将长途出行计划转向短线出行,出行需求向部分地区集中。 从地域分布来看,人气接待城市和净流入城市前15名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仅有3个城市。 温哥华南、北旅游市场热点特征明显。
表2 国庆10大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