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考申论热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深刻认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纵观古今,国内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不胜枚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合发展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决定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这是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作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必将开启新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出新的贡献。 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增强政治觉悟、思想觉悟、行动自觉。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提高旅游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旅游强调特色、打造精品。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资源无非就是两类。 一类是自然资源,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壮丽河山和美丽风景; 另一类是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中华几千年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各地方的风俗习惯,以及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事业的成果。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 因此,文化资源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即使是自然资源,很多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和文化印记。 俗话说“山不高,有仙则名;水不深,有龙则有灵”。 旅游资源越人文,就越有吸引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 单纯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新、求知、求乐”的旅游欲望。 这就要求以优秀人文资源为骨干,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的优质旅游产品和人文精神。 让自然景观更加迷人,让文化体验充满魅力。
(二)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发展旅游经济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本质上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精神文化活动。 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经验丰富。 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们在旅途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感知文化、净化心灵。 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也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尽的灵感。 《诗经》的许多内容都来自民间采集活动,唐诗、宋代的许多名诗都是在游历山水时写成的。 同时,旅游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 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它不仅是一条商旅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每一位商旅人士都是文化使者,每一次旅行活动都促进文化交流。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旅游业传播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优势,使旅游业成为弘扬灿烂文明和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提升民心民意的重要平台。 连接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桥梁。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旅游业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方面,文化建设和旅游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为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关联度和融合度越来越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全球旅游业近40%是由文化驱动的。 据我国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黄金周国内游客约8亿人次,其中66.4%前往文化旅游景区,可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融合发展的趋势,找到最佳切入点和最大公约数,推动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共同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新优势,努力开创文化创意活力不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新局面,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享受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全面提升美好生活指数。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基于正确认识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 要准确领会核心本质,落实工作要求,形成基本思想,坚持适时结合、尽量结合的原则。 融合,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一个基本点是,要坚持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民的需要从保障基本质量从“有无”到“缺乏”,从“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转变,从“生存需要”到“精神需要”。 可以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要求更高。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获得感。 ,幸福。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促进化学反应,形成发展动力,实现文化和旅游互促互补。其他,提高发展质量和质量。 益处。 以文化和旅游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加大资源整合利用,优化政策环境、监管环境、工作环境,用体制机制创新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聚焦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深度融合推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多价值。高效、可持续发展。 。
(三)坚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和旅游是促进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它们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 它们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对标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从和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用好文化通道和旅游通道,发挥文化与旅游的合力。全面、全面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当代性和世界性价值观,塑造负责任的现代化国家形象,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人类的未来。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重大时代课题,也是新的发展任务。 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现科学有序整合。 尊重客观规律,既看到文化与旅游可以融合,又看到它们相对独立; 努力确保你是我的一员,你是我的一员,你仍然是你,我仍然是我。 坚持适时结合、能结合就结合的原则,避免片面强调特殊性和抹杀特殊性的两种错误倾向。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走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 不搞“一刀切”、“一哄而上”,避免抄袭和简单模仿。 坚持稳中求进,力求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我们不能盲目观望,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我们反对保守、无所作为,也反对冒进、乱作为。
三、扎实推进落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落实落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求,取得实效。 ,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政策法规引导,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特别是财政金融、土地使用、人才保障等方面,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结合编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纳入相关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多项规划设计重大工程、重点工程、重大举措。 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意源泉充分流动。
(二)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业务整合。 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找准产业融合点,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业态、新主体。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新模式。 推动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等现有综合发展业态升级,支持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发展。 依托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元素,大力发展游学旅游、演艺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等文化旅游新业态。 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齐全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三)突出创新创意,促进产品融合。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优势,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扩大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整理挖掘分析,推出一批优质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丰富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市场,加强产品宣传展示。 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文物资源,有条件的推动文博场馆改扩建,提高展览展示水平,推动更多文物资源纳入旅游线路和旅游线路。风景名胜区。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出一批承载革命文化内涵、深受群众欢迎的红色旅游产品。 挖掘乡村人文资源,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智慧供给和服务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为景区注入更多文化内容,让文化成为景区的金字招牌。
(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整合。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实体,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鼓励文化机构与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竞争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一体化,加强对新主体、新业态、新群体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更新监管理念,构建信用体系,推进行业规范和商业道德建设。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对旅游景点、项目、活动的监管,加强对旅行社、导游的规范管理,确保旅游市场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
(五)发挥综合效益,推进服务一体化。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服务居民、服务游客,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服务网络。 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新建和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性和适用性。 协调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增添文化内涵,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地方特色,充满文化气息。 推动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创新机制,精准满足需求,提高服务效率,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引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积极在游客聚集区引进电影院、剧院、书店等文化设施,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新空间。
(六)协调文化旅游渠道,促进交流融合。 整合对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发挥境外文化和旅游机构的合力,用好各种文化和旅游双多边交流机制,协调文化和旅游交流“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活动同步推进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 综合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走出国门,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表达发展进步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好的。 把握入境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接受习惯,设计有针对性的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引导出境游客文明出行,引导游客遵守境外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让亿万游客成为中国形象的体现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中华文明。 (罗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