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多措并举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加快建设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1、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主体责任,打造一流“重庆品质”。 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机制的牵头作用,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的统筹领导; 印发《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实施方案》,部署11个区县开展试点,探索形成“旅游投诉纠纷调解与仲裁挂钩”、“付费旅游”等有效做法提前补偿”; 加强人才培养,与厦门大学联合培养高级管理人才25名,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定期为市场管理人员开设旅游“监管课堂”。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探索“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服务承诺”等做法,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品化的精品旅游产品。 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优化诚信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 举办技能大赛,实施导游培训计划和金牌导游培训项目,培训300余人次。
2、充分发挥旅游品牌引领作用,打造优质“重庆品牌”。 推动旅游升级版建设,深化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重庆旅游发展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和“大都市、大三峡、大武岭”旅游发展升级版实施方案规划、实施质量提升示范工程50个,成功创建A级旅游景区17个; 择优推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个、甲级旅游民宿1家。 推进巴渝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出十大主题游,推出“川渝亲子游——景区惠民游”等系列活动,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合作共享- 两地之间的建设; 推出市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1条、乡村旅游线路125条,其中9条入选国家级精品线路。 推动旅游消费升级,入选1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 开展“重庆人游重庆”、“高铁带你游三峡”等活动; 建成武陵文化旅游推广中心,成功举办2022中国武陵文化旅游旅游峰会,推动五省市签署发布《中国武陵文化旅游目的地共建规划》; 国际交流加强,“重庆见差异”、“国际文化旅游经贸沙龙”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3、推动服务质量标准化,定义一流“重庆标准”。 推动标准制修订,发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地方标准《游学组织者服务标准》,完成《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服务标准》《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第22部分:对《旅行社》、《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第21部分:旅游景区(点)》等地方标准进行技术审查。加强标准宣传实施,组织开展第53个“世界标准日”活动首届重庆市标准化宣传周活动,举办“文化和旅游专家讲堂”,开展全市旅游标准化在线培训,对3A级及以上景区进行现场宣传推介,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监测评价,定期发布《假日旅游调查分析报告》,提高全市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
四、推进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始终坚持“诚信重庆”。 全面加强信用征信,206个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视频及重大演出、互联网服务、文化博物场馆等数据接入监控平台; 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条例》,文化和旅游市场严重失信主体、轻微失信主体纳入信用管理。 科学落实信用使用,完成信用信息查询和公告4620项,反馈完成率100%。 3个市场主体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纳入严重失信主体管理。 积极开展信贷试点,承担“创新应用场景”和“促进信贷消费”两项国家试点任务; 探索开展“心意游”“心意月”,全面改善文化旅游市场营商环境。
5、加强新闻宣传和质量监管,营造美丽“重庆环境”。 一是大力加强新媒体宣传。 开展“美丽目的地”重庆2022共建计划和“重庆旅游指南”微博话题建设计划,与高德地图合作推出重庆演艺地图,制作短视频《重庆云海列车》传播量超过10亿次; 在官方网站开设“文明旅游”专栏,营造浓厚的文明旅游氛围。 二是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印发《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新闻媒体通报工作机制》,对共性、顽固的突出问题进行通报落实。 2022年公布10件行政处罚典型案例; 实行24小时舆情监测,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三是强化服务质量监管。 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月度考核、季报、年度考核”机制,将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区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按季度进行排名报告; 扎实推进“养老诈骗”和私人“景点”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年检查文化旅游场所4.9万余家,行政处罚850家。